盐米古道上的平远往事(上)

梅州日报 2019-02-25 10:34

民国时平远东石古驿道上的客家挑担女

●李程

古驿道是历史活化石。其中既有风起云涌的历史变迁,也有芸芸众生的生存奔忙。那一块块曾经用岁月打磨的卵石,一座座经风历雨的茶亭,一株株虬枝向天的古树,都以独特的方式储存着昨日的记忆,在“留存历史根脉”的召唤下苏醒,在保护利用中鲜活起来,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砥砺前行。

位于粤东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平远,其盐米古道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广东八条纵横古驿道之一“梅州古盐道”(平远段)。据“大粤网”刊载的入选理由是:“清朝至民国期间,广东多盐少粮,江西少盐多粮,而两省大山横亘,水路不通,想要通商,便只能走陆路。为了一日三餐,粤赣两地客家人,用自己的脚步和肩膀,踩出一条条盐粮贸易通道。”

一、一横一纵的古驿道格局

平远是一个鸡鸣三省之地,清嘉庆《平远县志》以极简练的语言勾画了平远当年的情形:“环邑皆山也。而北连江赣,东接闽汀,轮蹄舟车,缤纷络绎,实为三省之冲。”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平远设县,其原委便是“以弥盗源”。明朝隆庆万历年以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甚至震撼朝廷。设县的三年前,平远“爰筑土城,设通判馆,以资弹压”。如果说,历史是一行长长的车辙印记,那平远古驿道就是覆盖其上的蛛网,古驿道犹如一条条经脉,伴随着三省边区客家人的生存与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与进步。

(一)以项山为坐标,古驿道沿山谷蜿蜒

海拔1529.8米的项山甑,为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有名的大山,是梅州第二高峰,平远县、寻乌县的第一高峰。其山体庞大,横贯东西约80余里,平远境内的项山甑余脉山峰有双鸡岽(788米)、牛牯岽(997.1米)、屏凤嶂(819米)、大伯嶂(670米),磨石寨(670米)、黄牛嶂(750米)、角山嶂(1030米)等。平远古驿道依山势而延伸,沿山谷、过山坳,在一个又一个村庄间连接与延伸。

从地域看,项山甑为横亘于江西寻乌与广东平远之间的大山,东与福建武平接壤。作为“盐上米下”的古驿道,梅县、兴宁至平远八尺、寻乌为南北纵向陆路。水路接驳陆路运输的福建武平下坝渡口,是韩江水运深入闽西、粤东北内陆的“神经末梢”,从而下坝向西、依次往差干、仁居、黄畲、八尺为东西横贯的陆路。八尺,是连接东西路与南北路的交汇点。

(二)以古城为坐标,古驿道四通八达

清嘉庆《平远县志》在“衢路”篇中,以仁居古城为坐标,标明了通达周边江西寻乌县、福建武平县以及广东省的蕉岭、兴宁、梅县等路段,所记载的陆路总里程为973里。其实,平远当年拥有的“大路”商道远远超过这个数量,正如鲁迅先生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自东门正出”,可达蕉岭、梅县、兴宁。经畲脑,一路经三断岭至东石赤岭,一路经小畲、梅畲至镇平榕子渡口。赤岭往西:可至坝头、大柘、超竹和长田、石正和兴宁石马。赤岭往南:经流畲礤、小柘、莲塘角往嘉应。赤岭往东南,经十二排、黄坑往镇平。“东门正出”的古道总里程计558里。

“自东门侧出”,经差干至福建武平的下坝圩,经差干至广福桥,计53里。

“自南门出”,可至黄畲、八尺和寻乌、中行和梅县、河头、龙川等地,计347里。

“自西门出”,经大畲坳、寻乌吉潭,往会昌等地,计84里。

“自北门出”,经乌石下,至松山寻乌界,计24里。

大大小小的古驿道,均砌河石而成,经久耐用,越磨越亮。岔路口,一般设有伙店或茶亭,以方便行人歇脚或货物的流转。如离平远老县城7公里的差干镇三达村,其村名“三达”取“三路通达三省”之意,即以鹧鸪隆村为中心,联结三路:东接差干圩、西往江西寻乌县项山乡、南达福建武平县民主乡。

(三)以商流为坐标,古驿道一纵一横

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利用红四军分兵安远、寻乌、平远做发动群众工作期间,在寻乌做了详细的社会调查,写下了《寻乌调查》光辉著作。毛泽东同志开宗明义强调了江西寻乌与广东平远的关系:“明万历前寻乌还未设县,万历以后才设县。没有设县的时候……一部分属广东平远县管辖,其地域是现在的双桥、南八、兼三等区。”

《寻乌调查》不愧为社会调查的典范著作,收录了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第一手资料。阐述了寻乌、平远两县“山脉相连、人情相通”的唇齿相依关系。文中直接提到“平远”31处,提到平远县境内的“八尺”15处、“大柘”3处,“中坑”(即今中行镇)4处;提到“广东”12处、“梅县”102处、“兴宁”37处。此外,《寻乌调查》还记录了平远籍盐行店主韩祥盛的情况:“韩祥盛,平远八尺人,自己两公婆,一个奶子(即儿子),三个人吃饭。没有请店工。每年能赚些钱。”

毛泽东同志以伟大军事家的战略眼光,研究了寻乌与广东省、平远县的交通状况。路况均为“石结路”,正如《寻乌县志》所言:“民国时期,寻乌县的主要商道(俗称大路)总长216公里,多为卵石砌成,贯穿南北、联结东西,形成交通网络。”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中写得更为翔实:“和广东一样,不论什么道路一概没有车子。陆路运输工具大多数是活人的肩胛,其次是骡马。县城通梅县大路上骡马很多,县城通门岭、县城通吉潭两条路也有,此外没有。”

《寻乌调查》中的“寻乌的交通”一节中写道:“一条经过珠村、牛斗光(二十里)到平远之八尺(四十五里),为会昌、安远两方通梅县的大路,即会昌、安远两条路均到石排下集中,共同通梅县的大路。”“另有几条小些的路:一条从吉潭经小田、船肚、书园往平远(六十里)。一条从县城经大炉下、滋溪、剑溪、礼輋、赖地往武平(一百八十里)。”

《寻乌调查》还提到八尺是当时邮政往梅县、平远(仁居)的一个重要转运点:“一路走牛斗光通八尺,再由八尺通梅县;另由八尺分一路通平远。一路走三标通安远。” “(农历)一、三、五、七、九走八尺。”

《寻乌调查》以寻乌商流为坐标,以八尺为节点,古道一纵是南北走向:“安远、会远——寻乌石排下——八尺——梅县”,一横是东西走向:“寻乌——八尺——平远——武平”。

(待续)

新闻推荐

【纪实】与“佩奇”在一起的日子

□陈荣飞驰的人生总会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今年是金猪年,让我回忆起一段与猪有关的岁月。1993年春节前,我们举家迁往平远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