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赏灯活动的发展与创新
兴宁乡村特有的元宵赏灯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安定和谐,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已注入了时代元素。除了其固有的情愫、吉庆、寄托、传承展示之外,大大超越了传统习俗模式,在社会建设关注民生方面,成为村委、村民小组的有力助手,且在节庆产业的组建和形成中迈出了重要一步。笔者认为,赏灯、暖灯民俗活动的发展创新,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成效中加以探究:
自觉搭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赏灯暖灯活动期间,旅外的族人乡贤,都不约而同地回归故里聚会,他们对乡土乡情旧貌同发达地区和时代要求比,既有值得热爱自豪之处,又有不满足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倡议,他们和离退休回乡安度晚年的人士一起自愿带头捐资修缮围龙祖居、宗祠,保护独具客家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旧址,让在家乡亲安居乐业,又把它修缮成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景区,让千年客邑彰显人文秀区风貌,让海内外观光游客领略客家风情的秀美,知晓厚重的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力。2009年兴宁调查评选出古民居4000多座,其中宋代以前的26座,规模超1万平方米的15座,定为特色古民居的110座,大的古民居10座,有的已申报和定为梅州和省级非物质保护项目,推热了兴宁文化旅游事业。此外,他们热心公益,积极改善人居环境,让乡亲尽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福祉。
革除重男轻女旧俗,高扬男女平等新风。过去赏灯、暖灯活动,只准男丁出头露面享受热闹,女人只在家里打下手,围着厨房灶头转,甚至规定生女孩不赏灯,妇人不入族谱、家谱,再老再尊的妇女,立碑只道姓不写名,现在赏灯时男丁女妇都可参加,生女孩的也照样自办筵席请亲朋好友来家聚会祝贺千金降临,千金出阁也操办婚庆酒宴。老妇女治丧,男女均出门送行,男尊女卑的千年旧俗已逐渐消除。与此同时,同宗长者,借赏灯欢聚酒宴,扬祖德,讲亲情,调整户际、人际关系,消隔阂,促和谐,在创文明村、户,评书香之家等道德新风建设上,起到了特殊作用。
弘扬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激励同宗族人升学深造。新中国成立前宗族有前辈遗留下来的尝田、店铺、作坊,以此收益作为扫墓祭祖、节日灯庆的费用和缴纳读书尖子上大专院校的学杂费。新中国成立后,虽有邑人名家或商贾人士个人设立的奖教奖学基金,但满足不了众多优秀学子需得到资助升学的需求。近一二十年来,以姓氏名目出现的奖教奖学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秉承客家人省吃俭用撬棚板、卖屎缸迹地也要缴子女上高一级学府的崇文精神,正不断发扬光大。在赏灯期间回乡的外出乡贤,都乐于捐善款集成基金。每年暑假大专院校公布考生成绩后,不少姓氏便隆重热烈地举行奖教奖学活动,引同宗族人为多出人才、传扬祖德而自豪,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兴宁教育的发展。
推动地方民间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流传600多年的兴宁花灯历史文化积淀浓厚,艺术性、观赏性、民俗性非常强,是粤东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花灯。2012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考察论证,决定命名兴宁市为“中国花灯之乡”。2018年,以花灯为主角的兴宁民俗赏灯节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目前,兴宁市20个镇街都保留有制作花灯的习俗,仍然有良好群众基础,市(县)镇村各级都重视花灯文化的保护、挖掘与传承。今年春节前夕,广东省第七届花灯文化节暨兴宁市首届花灯文化旅游节在梅州兴宁熙和湾开幕,来自广东各地的20多个代表队和兴宁本地的共200 多盏(组、套)花灯一齐参展,呈现出华丽的花灯世界。兴宁赏灯节庆中的喜庆物品,是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个创造,完全可以发挥其在经济文化中的引擎作用,让它插上商业品牌标识,以弘扬民俗节庆来做大做强花灯产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擦亮兴宁“中国花灯之乡”文化品牌。(王梓梅)
新闻推荐
消防员在现场救援。据《梅州日报》报道12日上午9时38分许,伴随着一声巨响,兴宁市兴田街道办事处高华路一民房4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