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 平淡天真的文人世界
最近,上海博物馆展出《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系统梳理、重新理解董其昌及其时代的书画艺术成就。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说起董其昌的艺术,董源这个名字就不得不提。
为什么?
在董其昌著名的“南北宗论”的理论中,董源就是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可以说,对董其昌的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从绘画风格上来说,董源对董其昌绘画风格更具影响,是董其昌绘画追溯的重要来源,董其昌绘画中的秀润、平淡天真,正是对董源绘画的创造性继承。
南派山水的开山鼻祖
董源也称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官至南唐北苑副使,五代时南唐画家,世称“董北苑”。其多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幽旷平和,率真高古。
据画史记载,董源的画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学习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皴纹甚少,用色秾古;一路就是学习王维的水墨渲淡之法,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前一种风格的绘画没有作品流传于世,而水墨渲淡一路,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大约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这次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就调借了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引起了观众的围观。
董源在以重彩为主流的时代,创造性地使用点、线的纯熟技巧和笔墨的变幻,根据江南实景创造出一套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表现力的皴、擦、点、染的技法程式,把笔墨与自然景物的造型相契合,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与品位,是山水画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开启了中国画强调笔墨语言表现力的笔墨审美观。
董源的绘画山顶多矾头,坡脚多碎石,在真山真水中感悟,开创了披麻皴法,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力,而在之前的着色山水中,皴法甚少,表现单一。而且,董源在皴法之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表现深厚幽深的意境。可以说,董源也是破墨技法的鼻祖,这一技法让山水画的技法得以完善,此后,勾、皴、点、染的技法程式,一直是画山水画的不二法门。
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介绍董源绘画时,以“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从董源开始,就能用带有抽象意味的意象的笔墨,重神韵而非形态,得山之神气,天真烂漫,意趣高古。董源的“意在笔先”的笔墨表现,也使写意成为中国画的一种可能,为写意画的发展有开拓之工。
董源水墨渲淡的画风对于山水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元代赵孟頫以及“元四家”,“元四家”擅长水墨山水,有着江南趣味的典型文人画风格,他们深受董源的启发使文人山水画推向一个高峰,并使中国画的笔墨技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可以说,王维的水墨,开启了文人画的发端,而董源用他的作品直接影响到中国山水画南方山水画派的发展。在雄强瑰丽的北派山水风格外,开启了江南平淡天真一脉,呈现了江南文人趣味,影响深远。至明代的董其昌、沈周,清代的四王、四僧。直至当今画坛强调笔墨趣味的绘画,都无不受其影响,绵延千年而不绝。
谜一般的董源
全能画家?
据画史记载,董源还是个多面手,除山水外,人物,水龙、牛虎也无所不精,据清代清人吴任臣编撰的《十国春秋》中记载,董源擅长画人物,曾为李后主画宫娥于琉璃屏风上,有人误以为是真人而不敢入内。《宣和画谱》也记载御府藏画中有《戏龙图》《罗汉像》等人物和动物题材作品。但董源除了山水外,没有其他作品流传于世,让人不解。但从他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来看,人物动态、神情纤毫毕现,神完气足,非人物画高手不可为。
身份之谜?
“董北苑”官职为“北苑副使”。这到底是个什么官?一种说法,北苑是当时的皇家园林,著名的澄心堂纸就出自这里,所以,董源可能是负责管理皇家园林工作的官职;还有一种说法,福建建州的凤凰山,当地人历来沿称为“北苑”,产著名的贡茶“北苑茶”,南唐曾设官监管这里的茶叶征收,监管的官员就称为“北苑使”。但不管董源做的是什么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董源的这种职业较为清闲,这为他形成疏旷冲淡的绘画风格提供了一种可能。
真伪之谜
董源的作品真伪之争一直不绝,几年前,传为董源的《溪岸图》来上海博物馆展出,对于此画部分专家认为是董源的早期作品,以高居翰为主的海外学者认为是张大千的仿品。笔者近距离看过原作,认为此作张大千的绘画水平还没有能力可以仿做得到的。
就存世的董源画“标准件”的《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真伪问题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而且还是和张大千有关。张大千去世前写信给鉴定大家谢稚柳,说三幅作品都非真迹,开始谢稚柳不以为然,后来深入研究后认为是伪作。此观点虽为一家之言,但果真如此,那山水画史也将颠覆性地改写。
尽管如此,历史的谜团也不能妨碍我们对董源的欣赏——欣赏他画中的幽旷清雅,以及笔下平淡天真的一派江南。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运成
新闻推荐
本报讯平远县河头镇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与家人发生口角后负气离家出走。次日晚,老人家属报警后,在民警的帮助下,老人被安全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