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元宵记忆 点亮民俗文化

南方日报 2019-02-21 06:19

元宵节灯笼高挂,人们赏灯猜灯谜,喜迎佳节的到来。区摄协张文祥摄

在梅州学宫,稚嫩而又有力的诵读声久久回荡。

区摄协张文祥摄

八角亭传来婉转动听的汉乐演奏。

黄思华摄

元宵节是一个以灯为俗的节日。

区摄协张文祥摄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个以灯为俗、摆龙舞狮的日子,也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客家人闹元宵的习俗由来已久,民俗活动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赏灯、猜灯谜、游花灯……人们以此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作为中心城区,梅江区的元宵民俗活动年年如约而至。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发展创新、摒弃陋俗、增添新风,加强对专业民俗文化人士的培养。让传统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更加绚丽,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也展示出了客家传统文化风采。

元宵由来故事多

从古至今,对于客家人来说,元宵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不仅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

“元宵”一词何解?元,意为“一”,正月为农历一月;宵,意为夜。元宵则是每年的首个月圆之夜。这一节日代表万物复苏,同时也是新年庆贺活动的延续。西汉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朝之后,元宵节有了“元夕”“元夜”的说法;唐代又有“上元”之称,唐末偶称元宵。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在民间,关于元宵节由来的传说有许多。其中,有3种说法较多人认可。

一种说法是,该节日为汉文帝时纪念“平吕”而设。相传“诸吕之乱”平定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因此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时期,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寓示多种美好含意

在客家地区,过了元宵节、吃了汤圆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在元宵前后的几天,整个客家地区,几乎成为一片狂欢的海洋。按客家地区的习俗,元宵节活动一般从十二日至十六日举行。

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吃元宵,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一碗汤圆寓意团圆,代表着那份浓浓的亲情。

元宵节又是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的狂欢之节,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最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在那天,每家每户都要挂上有各式各样的花灯。在江北老街住了50多年的刘先生回忆,自己孩提时代,每逢元宵都会和小伙伴走门串户去看花灯,有门上挂的,也有手里提的。花灯上还有各式各样的精美画作。“以前,我们都会去评评,看谁家的花灯做得最好,受赞赏最多的那户人家也是极有面子的。”刘先生说。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机会。一般而言,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因此,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以节为媒传承客家文化

正月十五闹元宵,闹的就是喜庆和吉祥。一个“闹”字,道出了这个节日的欢腾气氛,更道出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弘扬。在客家地区,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不只是观赏花灯欢度佳节,合家团聚共话家常,更有百年民俗齐上阵。

元宵节的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声势浩荡、寓意深远。这些民俗活动让梅州的客家文化更具特色、更加深厚。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据相关文字记载,汉代一天,到唐代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在客家地区,闹元宵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一直以来,梅州的元宵民俗活动大多与“灯”“火”有关,像灯笼、蜡烛、烟花、火把、火龙、烟架……表示着添丁添财、薪火相传之意。在梅州,因“灯”与“丁”同音,“上灯”即为“上丁”,是客家人为家族中新出生的男孩摆酒庆祝、上族谱的一种仪式。因而元宵节也称为“上灯节”。

到了赏灯那天,除了上一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大举设宴,招待坊间的亲朋好友。前来赴宴的人们也要带上鞭炮和礼花作礼物,收到的鞭炮和礼花越多,显得这个家庭越兴旺。而赏灯的高潮是“升灯”仪式,所买花灯,到了这天下午,灯会与添男孩的家长共商吉时,把花灯吊在祖公厅。吊新灯前,先要“抢白花”,抢得白花意味着“财丁兴旺”。接着按所选吉时将花灯往上吊,谓之“升灯”,同时鸣放鞭炮。晚上,灯会组织放炮仗、烧烟架、舞龙舞狮,一直闹到深夜。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活动鲜有人见,大部分仅限于吃几颗美味可口的汤圆,孩童拎着由铁丝、塑料等制成的电子灯笼在自家小区里游玩。这些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元宵节庆民俗活动,是客家地区数百年来的一种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家人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代代传承。

为留住乡愁,去年梅江区在元宵节当天举行“诗画梅江品年味、文化古城闹元宵”系列活动,为时一天,主要地点位于中山街—油罗街。活动项目有赏花灯猜灯谜、品客家美食、听客家山歌、看舞龙舞狮、展示梅江非遗图片、展示梅江诗词作品、展示多彩梅江图片、举办摄影及诗词文学作品创作等。

今年元宵节举办的金山庙会,民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不仅闹元宵的范围有所扩大,在客天下设立了分会场,且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闹八音、拜孔圣人庙等,既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客家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版撰文:梅江宣

新闻推荐

梅江区客家风情文化旅游节暨金山庙会活动今日举行 梅城多个路段实施交通管制

本报讯(记者江婵)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梅江区将举行第四届客家风情文化旅游节暨金山庙会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公安交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