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促进非遗传承
■ 林德培
鲤鱼灯舞闹新春、埔寨烧火龙……春节、元宵期间,梅州各地纷纷开展了包括“非遗”项目展演在内的特色年俗活动,营造了浓郁的传统年味。特别是昨日“人从众”的梅江区金山庙会,更让广大市民饱尝了一个“客味”十足的节日文化大餐。
“非遗”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积累总结的文化财富,许多传统非遗项目早已融入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就有70个项目,其中大部分是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六大全国性节日。2008年,元宵节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和科技信息化的冲击,外来节日对本土文化生活的影响,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遇到了很大困难。可喜的是,近年来,梅州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宏观上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申报、保护的同时,因地制宜结合传统节日和文化旅游事业,组织民俗活动或技艺展演,让许多“非遗”项目走出“深闺”,活跃在世人的眼前,实现了活态传承。
传统节日是集中展示“非遗”的平台,为各种“非遗”项目提供一个特殊的时空场所、文化空间。在梅州各地,春节、元宵这两个传统喜庆节日总少不了鲤鱼灯舞、埔寨烧火龙、百侯迎龙珠灯等“非遗”传统技艺项目的助兴,彰显出传统性、民间性、艺术性、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从而提高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
我们乐见有更多利用乡镇、社区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的传统庙会等场合,让更多的“非遗”项目登场亮相,让其扎根人民大众心中。更期待有关部门能从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支持,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扶持那些适合实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坚持在保护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将产品植入现代化元素,加强产品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拓展项目和产品的传承范围,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丽妙)近日,东山书院首届廉洁文化图片展暨书香庭院盆艺精品展在梅城东山书院开幕。活动将持续到25日。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