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赴圩 不仅是购物,更是情感回归
梅江区举行金山圩日,希望重现喧闹的圩日场景,让人民找回旧时的记忆,记住浓浓的乡愁。张文祥摄
市民们购买年货迎新春。何森垚摄
朱红娜
年关的脚步渐行渐近,梅城金山顶上突然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起来。哦,这是一场“赴圩”活动。
走在红地毯铺就的圩场上,仿佛走入岁月的深处,记忆之门吱呀打开,赴墟往事潮水般汹涌而来。
记忆·圩日
20年前在农村生活的人都有过共同的经历,那便是:赴圩。
我的老家在兴宁城郊,圩场相对冷清,而相邻的龙田圩离城十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周边合水、叶塘、江背、石马等地乡民都会赴龙田圩。一直记得这首民谣:“龙田圩二五八,煎豆腐两面喇,阿公有钱认真擦,阿婆冇钱酿刮刹。”
每逢二、五、八圩日,街道人挤人,物挨物,挤得水泄不通。龙田圩是个十字街,上街卖家禽家畜、稻谷米糠,下街打铁补锅、修鞋整伞,东街水果布匹,日用百货,西街竹木制品、蔬菜肉类……而每条街都会有煎炸豆腐,三五分钱一块煎豆腐,一两角钱一碗炸豆腐,一块豆腐入口,满口生香。男人往往花钱大手大脚,女人却要精打细算,故有“阿公有钱认真擦,阿婆冇钱酿刮刹”的慨叹,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客家女人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童年·母亲
很小的时候,我便跟着母亲赴龙田圩,赴墟的目的大多是买米。上世纪70年代,我们还是饥不果腹,生产队每个月分的口粮只有十几二十斤稻谷,兄妹四人都是“打番的鸭子”——饭量大。母亲除了生产队干活,还辛辛苦苦养猪、养鸡,起早摸黑种菜、种豆,全都卖来换米。
母亲分分角角积攒着钱,有了一定的数额,便去龙田赴墟。往往这个时候,母亲就要带上我步行十里去买米。米行有农民自个卖米的,也有米贩子赚个差价的,买米的时候,母亲都要货比三家,比价格,比质量。母亲一般不买米贩子的米,米贩子一看就知道,都是一担一担满满当当的,而农民自个的大都是十斤八斤、二三十斤。母亲买下一单,又去货比三家,再买另一单,如此几个来回,我自始至终守着买到的米。
买好了米,母亲会将剩余可怜的钱买块煎豆腐或一碗仙人粄,又或者一支雪枝给我,每当这个时候,就是我最满足幸福的时候。而母亲却不舍得花一分钱,饿着肚子挑米回家。
母亲怕别人的秤做了手脚,在市管会称又要交手续费,所以每次买米母亲都自己带秤去,看秤看得仔仔细细。可有一次,母亲忘了带秤,卖米的人看上去挺老实,买米回来,母亲越觉越不对劲,一称,果然少了5斤,原来被他做了手脚。母亲气得咬牙切齿,一个劲说“六十六,学吾足啊”。
母亲不甘心,她断定卖米人一定还会去赴圩,于是等到第二个圩日,早早到了圩场,在上街下街东街西街转了个遍,可哪里有他的影子?“就是化成灰我也要把他找出来!”母亲喃喃自语,又像是下定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次圩日之后,卖米人终于被母亲认了出来。“你这个骗子,上两圩骗了我5斤米,走,上市管会去。”母亲拖着他就走。他完全没有料到母亲会来这一手,或许他有前科怕市管会,或许母亲不管不顾的拼劲吓着了他,他乖乖地求饶:“看错了看错了,补给你还不成吗?”
母亲一个弱女子,在强汉面前毫无畏惧,让我看到了母亲的坚韧与果敢。
穿行在人头攒动的金山顶圩场,传统美食、客家特产、域外商品、礼品手信、灯笼对联……年货年料,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尝不尽的美食,一遍遍唤醒记忆的味蕾。而手上购买的物品,渐渐沉了起来……终于明白,金山赴圩,已不仅仅是购物,而是一种情怀,一种满足人们生活富足以后的情感回归。
新闻推荐
日前,梅县区毽球协会举办2018年年会。活动中,区毽球协会会员以及来自五华、兴宁、广州、深圳等地的毽球运动爱好者共16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