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岭南古建筑近30载,省考古所所长曹劲: 在岭南老房子里 “雕刻时光”

南方日报 2019-01-22 06:23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站在简园前。南方日报记者张迪摄

培正一横路8号,隐藏在广州东山口民国小洋楼建筑群中有一幢四层苏式建筑,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在地。在改造时,所长曹劲坚持留下年代久远的楼梯木栅、红漆扶手、斑驳的水刷石外墙和水磨石地面,在她眼里这些都是“时光的痕迹”。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曹劲尤爱梁思成的这句话,这也是她在古建筑保护上的一贯理念。这位建筑学出身的考古专家曾参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南粤古驿道保护等重大项目,她牵头的古建筑维修项目两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等重要奖项。

知性、优雅是很多人对于曹劲的第一印象,谈话不疾不徐、平和淡定。深受中文系教授的父亲影响,从小饱读古诗词的曹劲经常出口成诗,高考选专业更是“任性”地全部都填了建筑学。

与待在实验室里的文物修复专家不同,进入文物保护领域29年来,曹劲的足迹遍布广东的乡间田野,还远涉香港、泰国等地。走入一栋栋凝结了时间与空间的老房子,她破解时光密码,用手艺留住老房子的时光痕迹。

给古建筑“望闻问切”

199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曹劲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窘境,以往直接到学校“抢人”的设计院把许多华工学生拒之门外,曹劲索性做好了回安徽工作的打算。

毕业之际,导师邓其生问曹劲,有一家单位多年来一直跟华工建筑系要人,但没人愿意去,你去不去?曹劲想也不想就赶忙点头:“去!”后来才知道这家单位是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曹劲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进入了文物保护领域,“报到的时候才知道被这个单位招进来,主要是负责文物修缮”。

最开始的几年里,曹劲频繁到全省各地出差。上世纪90年代初条件较为艰苦,为了维修古建筑,有时候坐大巴一整夜才到乡下。记得,为了修复韶关的华林寺塔,曹劲和同事们在村民家里住了一个多月。每逢要洗澡,村民就会在一口平时炒菜的大锅上顺手刷一刷,放上柴火灶烧水,热水上还漂着一层泛着光的油星。如果想要改善伙食,起早步行到最近的墟市去买肉,起码要走2个多小时。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曹劲学会了给古建筑“望闻问切”的修复技巧。在没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无人机辅助的年代,要给一座塔做检修,首先要搭脚手架,爬上去全面地勘察测绘,一丝一毫地量塔的尺寸、分析塔的构造,进而复原出建筑图,判定哪个部位存在危险。“有的塔是地基有问题,有的是经过自然风化关键部位已经摇摇欲坠。古建筑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脉",诊断出它的"毛病",让它延年益寿。”

相对于建筑行业的高薪和风光,文物保护行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水衙门”。20多年前初入这一行业,曹劲用“冷僻、冷清、冷场”来形容。对比地产公司、建筑设计公司的高薪邀约有动摇过吗?曹劲说“有过”。但最后她选择了坚守。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无人之处有绝美的风景。”

解密香港及海外古建筑中的“文字密码”

上世纪90年代末,曹劲受单位委派对香港新界大埔头村的祠堂制定修缮方案。其中包括的敬罗家塾是香港新界地区的望族——邓氏家族的家塾兼祠堂,一座三进三开间院落式的清代宗祠建筑,年久失修已破朽不堪。

如何修缮敬罗家塾?曹劲做的事情是了解大埔头村的文化。为此,她花了大量的时间走访邓氏家族中的关键人物,跟村里的“父老们”,也就是年纪最长的村民聊。“我们修缮祠堂的目的是要让它再一次焕发活力,能引发村民的文化认同,延续它的生命,在社区生活重新扮演重要角色。”

摆在敬罗家塾修缮中有一个疑问,其后院有一部分建筑在民国时被嵌入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在整体的修复方案中,是恢复其清代时原汁原味的结构,还是保留民国时期临时仓促的改造?面对专家们两种不同的建议,曹劲选择了听取“父老”的意见,他们都强烈表示不能接受混凝土改造后的祠堂,最后专家们决定把它复原成清代的模样以延续其文化象征意义。修复后的敬罗家塾已经成为香港文物旅游线上的新热点,旅游观光者的赞誉又反过来激发社区居民的自豪感和宗族凝聚力,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也正因为此,它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优异项目奖。

破解古建筑身上的密码,并非易事。2017年,泰国王室通过大使馆向中国国家文物局提交请求,希望有中国的考古专家能帮他们解答一处古建筑身上的“未解之谜”。身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曹劲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受委派去往曼谷,见到了湄南河西岸的火船廊,业主正是有泰国“四大米王”之称的华侨陈慈簧家族,火船廊是当年大米商行的所在地。

难倒泰国考古学者的不是火船廊的修复,而是建筑墙壁上的众多壁画和字样。曹劲一到曼谷就被告知,痴迷中国文化的诗琳通公主隔天就要去现场观摩,她得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辨认工作。破译“文字密码”对于通读古诗文的曹劲来说不是难事,在仔细辨认后,她发现这些壁画的主题就是古代诗文佳句、潮州传统戏剧故事和一些传统吉祥图案。窗框壁画题写的古诗包括了唐代刘禹锡、杜甫,宋代杨万里、苏轼等的名作。

但有趣的是,由于当时工匠的文化水平有限,诗文的排列出现了混乱,甚至还有很多错别字,比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写成“水关潋滟晴风好”,“白云红叶两悠悠”中的“两悠悠”写成了“两休休”。在曹劲的讲解下,诗琳通公主不仅全程用中文记录诗词含义,用手机拍下曹劲的工作笔记,最后还在一幅壁画的角落工整地签下自己的中文名字和中文纪年日期。

为城市留存“时光的痕迹”

勘察、设计、施工……古建筑修缮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流程。为保障后续工人维修的规范,前期的勘察和设计极为重要。在一张设计图纸上,除了大格局的设定外,连门窗要怎么修补、如何用传统的手法修补灰塑、瓦片和木材如何选择、如何更多地保留老的结构和构件等等都要写得周全,才能保证修复结果不出现偏差。

然而,并不是每一次修复都能称心如意。在修复一座民国骑楼时,曹劲一心想要保住一面旧墙,特意设计了新的结构将其固定,并在设计图纸上标明要保留墙面所留下的历史的斑驳痕迹。没想到,现场的施工中,整面墙被工人刷得雪白如新。“当时我们简直欲哭无泪,文物建筑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那种味道只能通过时间来获得,而不能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获得。”

曹劲非常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遵循可识别性。“一个建筑的历史必须是可读的,哪些是旧的,哪些是新的,修复之后,要让今天的人可以看得明白。”也就是说,不能一味追求修旧如旧或者修得全新,要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去做最小干预。曹劲以一小段修复后的长城为例,这段长城不是老百姓心目中八达岭长城宏伟完整的样子,只剩下残垣断壁,墙壁高低不平,但这确实是古建筑修复专家心中最理想的样子。“古建筑修复专家只是给它加了稳定结构防止其继续倒塌,消除危险性。它经过岁月的洗礼变成现在这样,遍布时光的痕迹,没有必要全部重建起来。”

曹劲还曾主持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为“南海I号”的出水保护解决了后顾之忧。在还没确定船体打捞方案的情况下,曹劲提前预估好“南海I号”的体积、重量、所需空间,以承载最多可能性的方式建好博物馆和人工水体,得以让船一出水就顺利地运送到“水晶宫”内封存起来。而近年的“古驿道热”中也常常出现曹劲的身影,在她和志愿者们的奔走下,河源粤赣古道、韶关的西京古道等纷纷“变身”古驿道文化精品线路,吸引众多年轻游客,再次融入当下的社会生活。

修了这么多年的古建筑,现在的曹劲更多地在思考如何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也就是常说的整体性保护。谈到最近的热点永庆坊,她认为永庆坊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在修缮古建筑外,更保留了原住居民的生活,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一同实现改造更新。

“既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我们不希望只留下古建筑的躯壳,而是要让它"活着",充满生命的迹象。”曹劲说。

■对话

古建筑修缮首要

是尊重它理解它

南方日报:从建筑转向文物保护,从事文物保护和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曹劲:建筑设计是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空间,而古建筑修缮需要克制我们的创造力。面对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比如一些老祠堂、老民宅,甚至是一口历经千年风雨的古井,我们要做的不是施展自己的创意才华,而是思考如何去保护它,让它更好地保存下来,并且继续在我们的生活里发挥作用。所以我首要考虑的是去尊重它、理解它、不改变它,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去消除病害和危险,重现它最初营造的匠心。

南方日报:近年来有部分古建筑修缮成果不尽如人意,引发公众的热议,这背后是否与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缺口有关?

曹劲:得益于国家的重视,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到文物保护修复的行列,但是整个行业的认识和素质还有待提高。比如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比如国际上的各种新理念,我们很多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还了解得不够深入,在不少细节上,贯彻实施得也不够到位。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原则如“不改变原装”“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和可逆性”等等,普遍认识不足。此外,对于遗产保护如何融入当下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还有待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南方日报:如何让更多像永庆坊一样的岭南街区重新焕发活力,在文物修缮上需要注意什么?

曹劲:我们要思考,城市更新是为了谁,谁才是城市的主人,让城市生生不息。现在很多老街区的“活化”往往会赶走原住民,然后把它打造成一个适合网红打卡的旅游地,在里面你听不到乡音,看不到百姓的生活痕迹,实际上是造成城市的文脉断裂。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护它的建筑风貌,同时保护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和方式,增加基础配套设施,创造更多经济发展机会,从而真正实现街区的复兴,不能“留壳不留核”。

南方日报记者李培

见习记者黄堃媛

新闻推荐

大埔县绘制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新蓝图 加速“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 近年来,大埔县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强化绿色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

游客在西河镇北塘村茶米古道生态观光园内体验采摘乐趣。探索生态富民强县路径大埔最大的特色是绿色,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是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