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力“两带”建设 推动经济“换道超车” 梅州市多措并举,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截至去年12月,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累计入园落地企业770家。图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畲江园区。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容量蓝光存储光盘,填补国内行业空白。梁世其摄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埔县百侯古镇一角。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近日,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召开,全会报告提出要围绕“123456”的思路和举措来推进各项工作,其中“2”是指以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为重点,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这背后,是梅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近年来,梅州市不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一方面,依托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推进穗梅产业共建,2018年落地建设亿元以上产业共建项目30个,在全省共建结对市中排名第三;同时,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旅游主要指标综合考核连续五年居粤东西北首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建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省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居全省第一。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通讯员邝逸平吴文丹刘洪桥
推进产业集聚带建设撬动工业发展
“客商来了一批又一批,这一天接待下来,声音都沙哑了。”“这年引进的都是大项目,在广梅园的促成下,新引进的项目纷纷开工。”忙碌,是广梅园工作人员对2018年最大的感受。
一直以来,梅州经济总量小、资金有限、项目有限,产业集聚度低制约着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为了加快发展步伐,过去几年,梅州瞄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两大利好政策机遇,借力广州全面对口帮扶,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散到聚的转变,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目前,梅州共有广州(梅州)、东莞石碣(兴宁)、广州天河(兴宁)、广州南沙(平远)、广州番禺(五华)、广州海珠(丰顺)、广东梅州蕉华、广州海珠(大埔)等8个产业转移工业园,以及梅县区、蕉岭县2个产业集聚地。
2013年,梅州市提出高标准规划建设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2015年9月,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在第四届世界客商大会上挂牌揭幕。此后,随着“一区两带六组团”格局的深入,以往产业集聚度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难题,正在逐步被破解。在此基础上,梅州市在企业培育、园区提质增效等领域持续发力,制定出台了“实体经济12条”等政策,为产业注入了动力,提振企业信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产业集聚带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梅州也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
数据显示:至2018年12月,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累计入园落地企业770家,建成并投产项目652家;2018年新签约企业(项目)累计55个,计划投资总额144.2亿元;新动工企业(项目)累计73个,计划投资总额155.03亿元;新投产企业(项目)累计51个,当年完成投资额4.15亿元。
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带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梅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的美誉,旅游资源丰富,山水人文优势突出。
但是,过去旅游资源相对分散、旅游市场“单打独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有效整合资源,最大程度发挥梅州山水人文优势,2016年4月,梅州出台了《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打造依托生态资源和客家文化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具有强大集聚能力、带动能力和文化感染力的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使得产业带成为梅州品质化发展的产业“芯片”。
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梅江为发展轴,韩江为发展辅轴,以梅江区为支点,蕉岭、丰顺为弓弦,形成了一把力量强劲的大弯弓。它涉及全市8个县(市、区),打破了行政界线,沿梅江、韩江辐射进行产业集聚,将社会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社会化,实现绿色健康的经济创收。
过去一年,围绕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梅州重点推进市级和6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区)、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个旅游特色小(城)镇、31个旅游特色镇、112个旅游特色村和100多个计划总投资约1000多亿元的旅游项目建设,集点、连线、汇面,打造全景梅州。
在此基础上,梅州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重点推进“一环四线”27条旅游交通公路和景区“最后一公里”100段建设,加快推进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驿站、咨询中心(点)、厕所、标识标牌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和旅游扶贫,梅州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产业,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统筹推动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乡村有机融合,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果园变乐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沉睡的资源”就此盘活,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数据显示,2018年,梅州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4731.66万人次,同比增长13.52%,旅游总收入512.72亿元,同比增长15.17%。
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引航新发展
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作为梅州“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从生产端入手,从供给侧发力,一手抓新型工业,一手抓现代旅游业,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成效已然初步显现。
立足新的起点,梅州如何将后发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创业优势、经济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近日召开的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指明了方向。
全会深刻分析了梅州市“六新”形势,明确了推动“六争六补”、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三宜”城市范例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明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为经济“换道超车”注入了强劲动力。
全会报告指出,要围绕“123456”的思路和举措来推进各项工作,其中“2”是指深化“两带”建设,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具体而言,“5”是指要推动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八成左右,是梅州经济的重要基础,因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尤为重要。同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用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增强梅州3万多民营企业、20万多个体工商户的内生动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则是指加快培育文旅、体育和互联网三个新兴产业。要培育发展一批集文创研发、展示、交易于一体的文旅小镇(文化产业园),推动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并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要制定足球振兴新十年规划,兴建足球特色小镇,建设“足球特区”,让小足球踢出大产业、让小足球带出大事业,拉动体育消费,形成体育经济生态,推动体育休闲、健康养生融合发展;要规划建设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大力发展“互联网+”,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1”代表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要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促进健康中医药、健康医疗、健康养生产业创新发展。
最后一个“1”则是指壮大特色现代农业。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客都米等优势传统产业,做优水产、油茶、南药、花卉等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响梅州特色农产品品牌。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二次创业”的大好形势,梅州将积极作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筑牢产业发展的基础,推动经济“换道超车”。
■连线专家
广东省社科院企业所副研究员严若谷:
梅州要以“两带”为抓手努力形成绿色发展内在动力
梅州正处于产业调整、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二次创业”的大好形势,中共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围绕“123456”的思路和举措来推进各项工作,其中“2”是指要深化“两带”建设,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这将对梅州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南方日报采访了广东省社科院企业所副研究员严若谷。
南方日报:您对此次全会报告有何看法?深化“两带”建设对于梅州的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严若谷: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报告体现了及时性、引领性、实干性。具体来说,一是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报告提出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信心决心;二是在全球经济转型关键节点,提出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地,为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123456”的6大具体行动,对全市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有效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其中,“两带”协同发展的提出进一步优化了空间布局,确保各主体功能区有机互动发展。通过广梅共建机制的不断探索,已形成了珠江啤酒、广汽等龙头带动效应,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雏形初现。同时,依托梅州特色水资源、农产品资源的绿色产业迅速发展,涌现了王老吉仙草基地、金柚康等块状经济,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南方日报:未来梅州应如何围绕“两带”建设,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严若谷:我认为,接下来,梅州应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努力形成绿色发展内在动力。一是加快培育适宜于梅州绿色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绿色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机制,如完善绿色要素交易平台等;二是加快推进适宜于梅州绿色实体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补齐绿色发展的制度短板,如绿色产业发展相对空白的法律法规、市场监管等;三是进一步增强绿色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力: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体系、绿色技术支持体系,制定出台适宜于梅州实际情况的人才政策,如候鸟型高端人才的特殊优惠政策等。
■一线实践
“两带”托起产业振兴梦
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畲江园区,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大数据安全云存储技术项目正在进行紧张施工。“项目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预计全年投入2.5亿元。”该公司董事长郑穆表示,2019年公司产值预计将超过10亿元。
2010年,在“双转移”大潮和乡贤回乡投资兴业的号召下,郑穆将原来广州的部分生产力转移到畲江园区,在政府的指引下,走上了创新发展之路。2016年1月28日,公司成功在新三版挂牌上市。今年1月,该企业还入选了2018年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名单,被确定为光存储材料示范企业,并承接了大数据安全云存储技术示范项目,同时也是梅州唯一入选名单的企业。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了我们很大支持,特别是为我们协调提供了17亩地,用于建立园区大数据灾备中心。”郑穆说,园区的各项配套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接下来,公司也将在梅州继续加快布局,扩大市场规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一系列生产“进行时”的背后,梅州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产115.8亿元,完成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产54.53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75.01亿元,同比增长4.78%;完成税收总额25.8亿元,同比增长15.67%。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项目预计完成46个,亿元以上产业共建项目预计完成30个,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一手抓新型工业,一手抓现代旅游业。在不断加快推进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的同时,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也取得了累累硕果,旅游主要指标综合考核连续五年居粤东西北首位。2014年以来,梅州新增3A以上景区19个,共33个,位列全省第二。新增4星以上标准建设的酒店20多家,高等级景区和高等级酒店数量居粤东西北地区首位。2018年梅州旅游业累计直接就业约9万人,带动就业约26万人。旅游业已成为梅州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的重要原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梅州还分别与梅州鼎盛翼天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梅州棕榈华银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了总投资50亿元的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以及总投资38亿元的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项目。
■会场声音
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朱瑛:
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发展区的内在要求,是梅州经济发展“换道超车”的必由之路。同时,把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作为全市“两带”和“三大新兴产业”来培育,充分体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梅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梅州的发展定位,符合梅州绿色发展方向,符合梅州的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符合梅州的市场需求和时代潮流。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是将绿色生态优势转为发展优势的最合适路径,在引领绿色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下一步,我们将按市委全会提出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大做强文旅产业,进一步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重点推进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梅州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基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一批集文创研发、展示、交易于一体的文旅小镇(文化产业园),全力打响“世界客都·长寿梅州”旅游品牌,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面提升梅州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梅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王健:
变短板为潜力板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梅州实体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依靠传统产业支撑发展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总量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缺失等问题仍然存在。现阶段,梅州发展实体经济,必须立足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作为重中之重,并通过工业“接一连三”,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接下来,梅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补齐实体经济短板,变短板为潜力板。
一方面,通过创新激活存量。坚守实体经济发展之基,通过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技术改造、增资扩产、设备更新等手段,推动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多元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提升产业链水平。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建立平台,推动传统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两化深度融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做实增量。按照产业生态化要求,培育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互联网产业方面,积极借鉴“贵阳模式”,以115科技公司为龙头,吸引一批上下游互联网企业进驻梅州,努力将互联网产业打造成梅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健康产业方面,充分发挥梅州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南药资源等,打好“客家牌”“长寿牌”“绿色牌”,加快广药大健康产业园建设,以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为突破口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同时,以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为重要平台载体,借力穗梅对口帮扶,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工程,不断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完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坚决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切实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
新闻推荐
围绕“123456”举措 加快开创发展新局 梅州八县(市、区)一把手谈发展思路
梅州市委常委、兴宁市委书记余其豹。梅江区委书记朱国城。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蕉岭县委书记,市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