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古城微更新李英群
回故地、访故知,这是人人都经历过的镜头。如果相隔久远,那么在与故地故知相遇之前,你可能会有预想:变化多大,认得出吗?往往是未见面,心中已掀起阵阵波澜。
近40年来,神州大地,经济大潮汹涌,外出闯天下的人很多很多。许多村落,已都剩下些晒太阳度日的空巢老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哪一座城市不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变化了的游子,回到变化了的故里,碰撞出感情火花,于是,乡愁成了响在当下最流行的一曲乐章。
游子怀旧,原住民想变新,主事者追求业绩,艺术家着眼诗意。到处在大拆大建,引发各种声音,很热闹、很自然。
中国,这个我亲爱的文明古国,有文化价值的历史遗存实在太丰富,要都保存并保护起来,难乎其难。常常是,某地一座古城,一个古村被夷为平地了,总会引发欢呼也引来叹息。
我是一个比较关注文化方面的人,知道旧城市在改造过程中,既要考虑原住民生活得舒适,又要修旧如旧保留住历史,让人们记住乡愁有多难。不要去埋怨房地产商,虽然有些是横横霸霸,强力拆迁,引发官司,但毕竟是少数。主事人大都明白文物的价值的,力求两全其美的。
我庆幸自己几十年来生活在潮州府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在40年来的城市建设中,正如陈平原乡亲所赏识的:古城的基本格局仍在,没大变化。这在全国许多同类城市中是极少有的。
在古城外扩建新城区是明智之举,给旧城的保护与改造腾出了空间和时间。但我对古城古村古建筑的保护的认识,还是太偏狭了。那年去柬埔寨参观吴哥窟之后,对他们修复古寺古塔古城的观念万分佩服。那是由联合国牵头,让世界上许多国家自愿出钱出人出力,承包某一寺庙的修复。古寺崩塌,乱石遍野,工程量之大超乎想象。但各国的专家仍有一个统一认识:修复中,要把原建筑构件复原,找不到原构件,就宁可存隙,也不另造新砖石补上。啊,那不单叫修旧如旧,那叫恢复原貌!
参观回来,我去过一些国内古建筑,就希望能用吴哥窟模式。可是我忘了一个最根本的点:人家是没人居住的古寺古塔,我们的古城都是仍住着许多居民的。
前年春节,陪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外孙去参观留皇镇。我希望让他看看沿江那些骑楼,大致也在百年以上吧,我告诉他:那地方的临江风景,大有沈从文故乡凤凰古城的韵味。
可是,到那里一看,面前的古骑楼不见了,建成了现在的城市千篇一律的新房,没有特点,大失所望。回程路上,我仍喋喋不休。少言寡语的外孙淡淡说了一句:“人家也要生活。”
这淡淡一句像巨钟轰鸣,把我惊醒!
房子是建来住的,不是建来供外人参观的。那些老骑楼,别说快要倒塌,就是室内构造,也极不适合现代人生活。
回到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吧,虽然庆幸她的原格局保留着,南门下十大名巷可以说原貌依旧,但毕竟老了,巷道比较杂乱,不少墙头长着野草,墙体裸露,路面不平。
我明白自己有个无可救药的怀旧情绪,但外孙那句“人家也要生活”总还似警钟把我唤醒。我希望古城让我像遇到故知一样,一眼就能认出来,也希望原居民能住得舒服,过上现代人的生活。
那次旅居广州,忽然有朋友在手机上传来义井巷进行微更新的画面,觉得长长狭狭的老巷突然明亮了、宽敞了,这里那里,点缀着壁画、花圃,似见到一位略加整容的老朋友,年轻了起来。
微更新一词弹动我的心。太妙了,微更新,于细微处下工夫,于细微处见精神。微更新,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生活的尊重,是潮人特质中精致二字最好的体现。
我了解到,这次微更新工程,主事者特别尊重原住民的意见,“社区治理,居民作主”。请巷长、楼长、居民,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议论,各抒己见。说到底,古城如何改造,原住民最有发言权。
经过这次微更新,义井巷的青石巷道,仿古灯饰,花圃座椅,宣传画廊,无不令人舒心悦目,成了一道既宜居、亦宜游的古巷。一处老宅的主人伍先生说:“我一家人迁往外地,老宅荒废一、二十年,长满荒草,不少墙体和屋顶也塌了。看了街面更新,感觉良好,就决心修复旧宅。”从政府更新到居民自主更新,是一个古城微更新的重要理念。
从广州归来,马上到义井巷步行了一回,禁不住写下一首潮州四句:
小巷老、小巷深,
小巷来次微更新。
壁画如花能养眼,
一笔一划见精神。
并请友人画家郑鹏配上一幅新小巷的速写,挂上朋友圈,得到友人纷纷点赞,显然,这反映了大家的心情。
友人高兴地告诉我,兴宁巷,猷巷,长山里北巷,近期也在进行微更新。闻之如沐春风。
新闻推荐
读者刁先生:上一辈人做屋只有土地使用证,没有房产证,请问现在要如何做不动产证?兴宁市国土资源局:办理不动产权证的大致流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