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蹄疾步稳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梅县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 2019-01-14 06:42

梅县区行政服务大厅里的志愿者热情帮助市民查询社保缴纳信息。曾健锋摄

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被评为国家、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城东镇玉水村成为首个“广东厨师之乡”,新建县人民医院(粤东医院)成功创建梅州市首家国家新标准下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梅县区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求突破,集中力量破难题的最好体现。过去一年,梅县区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在医疗、教育、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不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提升服务

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走进梅县区行政服务中心“一门式一网式”综合服务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咨询导办台,两名穿着统一制服、脸上带着甜美微笑的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地向前来咨询的群众作指引。再往里走,便是“一门式一网式”综合服务大厅的办事窗口。只见十几个窗口成排延伸,窗口环境宽敞明亮,工作人员耐心礼貌地为群众办理各项事宜。

“环境高大上,设施设备很齐全,窗口标识也很清晰,最关键的是,工作人员态度亲和,效率很高。”带老人过来办理残疾证的市民饶先生笑着对笔者说。

市民笑容的背后,是对政务服务的最大肯定。“我们要求工作人员要以全新的服务面貌和工作精神,微笑迎接每一位前来办事的群众,在工作中更加注重服务群众的技巧和接待群众的礼貌、口气、口吻,认真帮群众办好每个事项。”该中心“一门式”综合服务负责人马紫燕介绍,为了让前来办事的群众享受到更加舒心的服务,办事大厅还增设了复印、打印、拍照等设备,同时还设立了3个志愿服务站和文化驿站,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在排号等待时可以到这里休息、放松,享受等待的时光。

“从立项到动工建设,办理各个环节的行政审批手续,都不用像以前一样来回跑好几次,工作人员会指明办事流程,提前告知要准备的材料清单,交办给各职能部门,实行限时办结制,真是太方便了!”从江西来梅县办企业的张先生一席话,为“梅县速度”作了最好注解。

近年来,梅县区高度重视政务服务改革,制订印发了《梅州市梅县区深化政务服务“马上办”改革工作方案》,并将深化政务服务“马上办”改革工作任务细分纳入梅县区委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重大改革任务和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任务中,以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为目标,严格按照“应进必进”原则,重点在“三集中、三到位”工作上下功夫,围绕加大简政放权,积极推进“优化再造服务流程”,提升行政审批标准化结果应用水平。

至目前,全区进驻服务中心职能单位47个,行政许可事项437项,公共服务事项261项,并推行“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和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发放电子营业执照等,大大方便了办事的群众。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镇级中心窗口进驻和授权工作,至2018年7月底,全区19个镇(高管会、办事处)已全面完成了工作任务。

以民为本

发力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改革

教育、医疗仍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是梅县区委、区政府的奋斗目标。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里,从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改造60公里,到新城区锭子桥圆盘交通信号灯改造工程的竣工;从打通人民南路断头路实现无障碍通车,到新建自来水厂解决群众用水难问题;从建设外国语学校富力分校等4所学校,增加优质学位,到提高职工医保、提升全区医疗卫生养老保障水平,梅县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改革,推出1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坚持按照既定的节奏一路向前,为全区人民送上了实实在在的惠民“大礼包”,发出了梅县区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

“不用舟车劳顿去广州找专家,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省级优质诊疗服务,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刚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名医门诊咨询完专家的余阿姨竖起大拇指对笔者说道。2018年9月,该院正式通过等级评审,成为梅州市首家国家新标准下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同时也结束了梅县区无三甲医院的历史。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该院实现了从自建自管的县级医院到全权托管的中山三院粤东医院,从二级甲等医院变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华丽转身,也探索出了一条县(区)级医疗体制改革新路。

梅县区中医医院通过“二甲”评审,迁建畲江镇中心卫生院(广梅开发区医院),整体搬迁扶大卫生院,新建梅西、白渡镇卫生院、粤东医院感染大楼、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干预中心大楼,改扩建区中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石坑、丙村、南口、程江、城东、石扇、水车镇卫生院……近年来,梅县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卫生强区”创建工作蹄疾步稳。

与此同时,梅县区还准确抓住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扩容工程,增加优质学位供给,缓解学位供需矛盾,避免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梅县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该区共投入18亿元,新建和扩建了德兴小学、第一职校附属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附属小学及新民小学,新增加优质学位8580个。其中,2015年在新城西片区斥资10.5亿元高标准建设的梅县外国语学校,不仅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000个,还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取得不俗成绩,成为了梅县区教育品牌。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接下来,梅县区将继续投入约1亿元,扩建梅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德兴小学、扶大宪梓中心小学,新增学位5400个,并计划在新县城西片区规划新建一所2400人规模的初级中学,破解学位刚需问题。

创新机制

盘活乡村特色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相比于城市,农村资源、资金、劳动力相对分散,无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这也使得农村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造成产业发展缓慢。作为山区县,梅县区在乡村振兴中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通过改革,让农村未利用起来的资源、资金盘活,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雁洋镇长教村的发展历程便是成功的例子。

早在1995年,长教村就挖掘和利用资源禀赋,与宝丽华集团达成协议,联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建设雁南飞景区。2000年,长教村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政策为导向,将全村1.5万亩山林和600多亩农田旱地,全部租赁给宝丽华集团,支持雁南飞景区做强做大。

此后,雁南飞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招聘长教村民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实现荒山变茶园、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长教村集体和村民则从中收取租金,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17年,长教村集体收入也从1994年的8000元增至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至2.38万元。

“以前全家人的温饱都指望着这一亩三分地,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什么都不用干就有租金领,真是太幸福了。”谈起十多年来的变化,村民叶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梅县区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前提下,从乡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产业特色、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验等融合,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公园,并通过中国乡村复兴论坛、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世界客都梅州马拉松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激活乡村振兴资源。

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梅县金柚产业园入选广东首批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获省财政直接拨付5000万元建设资金,引进了投资50亿元的鼎盛文投、投资38亿元的棕榈华银等文旅项目……时代是出卷人,政府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而这便是梅县区委、区政府向梅县人民交出的答卷。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梅县区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姿态和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精神状态,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对接"五星争辉"格局,对标"三宜"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梅县·客都明珠"。”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说。

黄韬炜刘洪桥曾健锋

新闻推荐

梅县区水车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 提升商会影响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日前,梅县区水车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提出进一步发挥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扩大商会影响力,助推梅县区经济社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