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房里攻克科研难题 访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蕉岭籍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黄瑞森
●本报记者黄焱
昨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共285个(名)项目(专家)获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的主要完成人中有一个梅州人,他就是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副所长、蕉岭县南磜镇步上村人黄瑞森。获悉此消息后记者连线采访了黄瑞森教授,了解他研发背后的故事。
仓库里完成技术研发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网站上,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提出了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技术创新性突出,二是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三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
“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这一项目历时20年攻坚克难,创新了种猪体细胞克隆、大数据遗传评估、饲料转化率和肉质活体测定等多项种猪育种关键技术,打破了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黄瑞森团队研制的智能型种猪测定系统是饲料转化率和肉质活体测定中的关键一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项技术的研发是在仓库里“偷偷”完成的。
“养猪业是我国战略性民生产业和农业主干产业,瘦肉型种猪是支撑我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石。”黄瑞森说,瘦肉型猪的选育需要对种猪进行大规模的测定,但10多年前国内没有掌握这方面的技术,若引进国外设备一台就要10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因此,在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安排黄瑞森团队于2006年开始了智能型种猪测定系统的研发。研发需要不断测试,团队就在研究所的仓库里“偷偷”养了一圈小猪。“这是违法的。”黄瑞森笑着说。一间铁皮房,冬不暖夏不凉。但他和团队成员在那里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在2012年推出了成熟的设备。
他的团队自主研发的9ZC-170智能型种猪测定系统,解决了群体饲养时大规模自动测定种猪日增重、采食量、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性能技术,填补了国内在种猪选育关键设备方面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对这一关键选育设备的垄断。“我们的设备5万元一台,是国外设备价格的一半。”
黄瑞森表示,团队将继续推动我国在养猪技术以及装备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将养猪所需的核心装备自主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装备支撑。
希望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1989年,学习机械工程专业的黄瑞森从江西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黄瑞森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先后获得PCT国际专利1件、发明专利8件,拥有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1项以及其他奖励4项。
黄瑞森的30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的30年。“工作30年,我经历了国家养猪行业从传统养殖模式到工厂化养殖模式再到自动化智能化养殖模式的发展过程,智能化养殖是发展的方向。”黄瑞森说,智能化养殖节省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做到“精准饲喂”,还减少人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防止疫病传播。目前梅州有三家企业运用了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的设备,黄瑞森希望今后能继续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建设做贡献,更希望和他的团队一起能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贡献一份力量。
“生于梅州、长于梅州,我希望家乡发展越来越好。”黄瑞森说。
新闻推荐
■林德培12月22日至23日,卡拉比-丘理论发展四十年国际会议在蕉岭县召开,其间,清华大学与蕉岭县签署《清华-蕉岭远程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