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名见证浮陇多元文化

汕头日报 2019-01-06 08:05

古时防盗的浮陇林厝大巷

狮头巷的狮子咬剑石刻与石敢当

曜东门仍保留嘉庆年间的古石匾与门框

钟孟鸿在浮陇的墨迹

据说“夏不生蚊”的蛤蟆巷

□ 许壁锋 文/图

城市的发展永不止步,汕头浮陇古村也面临着新一轮改造,但它古老的街巷及其背后的文化,值得我们深思玩味。

蛤蟆巷与狮头巷:见证独特的人居文化

蛤蟆巷,位于浮西,此巷原为浮陇人请堪舆术士布设,并且从古时巷子的人居环境等考虑,使巷内更加通风,夏季不生蚊子,古称为“蛤蟆地”,后因为这一奇特现象,改名为蛤蟆巷。狮头巷,位于浮西,巷中与他巷对冲之处设置“狮头”一个,至今仍存。狮口咬住一剑,下设置“石敢当”一面,以此抵消“煞气”,此巷后定名为“狮头巷”。

除此之外,浮陇古村还有出于排水考虑的大闸门巷,以及基于防盗考虑的大巷。大闸门巷,位于浮东,浮陇原池塭甚多,田地耕作需要排出污水,于是修建了一道排水渠,名为“猪母涵”,通过大闸门片区排出,大闸门可以限制排水,同时也有防御之用。后来排水渠逐渐消逝,大闸门失去作用,在原闸门遗址处逐渐形成民居,演变为“大闸门三巷”。

大巷,位于浮陇林社内,系浮陇内一道比较宽的巷子,约4米宽,前后有两道巷门。古时,浮陇乡偶尔有偷窃盗贼,擅长飞檐逃跑,浮陇古村内巷子当时都偏窄,约2米左右,盗贼可轻松跨越,林社位于浮陇乡头,为便于防盗,在接近乡门处修建一条大巷,此巷一般盗贼无法跳跃而过,巷门一关,便可关门捉贼。

宫巷:见证浮陇古老信仰

同潮汕其他乡村一样,浮陇古村也设立了诸如三山国王宫等相关的祭祀场所,留下了不少相关街巷名。宫巷,位于浮陇三山国王宫左侧,因为通向该宫,故名之。三山国王宫是浮陇乡标志,也是浮陇人信仰所系,原为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修建,三山国王庙坐南向北,至今存有乾隆年间古石匾一面。此宫祭拜神明众多,除三山国王外,有天恩公、弥勒佛、玄天上帝、地母娘娘、花公花妈、福神爷、舍人爷、护法爷,还祭拜两广总督周有德、广东巡抚王来任等。周有德、王来任均属于康熙早年的广东要员,这两位清代封疆大吏曾为包括浮陇乡在内的边民回迁上书朝廷,特别是王来任,因同情边民,执行海禁不力被罢官后,仍抱病上书,随后抱憾而终,最终在周有德的努力下,朝廷恩准。后来,王来任被潮汕边民奉为“巡抚爷”,受人间香火,在三山国王宫,王来任像上题字“回天大力”,而周有德像则题“复地功深”。

关爷宫上巷、关爷宫下巷,位于浮东林厝靠近汕樟路边,因有一座关帝宫,故名之。关爷宫在浮陇有两座,分别在浮陇头、浮陇尾。今关爷宫中保存有一面光绪二十九年(1904)的百年石碑,碑刻“今将捐赀重修帝庙内外众治子信女芳名勒石垂后”,从中可看出,浮陇关爷宫不仅深受浮陇各社的尊重与崇拜,还可看到记载着“乌汀”(即鸥汀)、汕头、“沙尾”(即金砂)、大窖、西陇、西畔甚至远至庵埠等,所捐银钱均为清末流通的银元,关爷宫当时的管理组织用这笔捐款购买了七亩多“宫田”、二十七井“宫铺” ,以做供养用,这也是汕头市区内供养田、供养铺的石碑文献。

浮陇街巷名见证多姓聚居

在多姓氏聚居的背景下,浮陇拥有多座家族祠堂,如辛氏祖祠、辛氏泗祖祠、时习辛公祠、许氏宗祠、吕氏宗祠、临川纪公祠、成矩纪公祠、成玉纪公祠、君达施公祠、东阳谢公祠、吴氏宗祠、黄氏家庙、黄氏泉祖祠等。其中修建时间最早的是位于浮西的吴氏宗祠,修建于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随后浮陇各姓氏陆续修建各姓公祠,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浮陇祠堂基本和潮汕宗祠建筑相似,但浮陇祠堂一般力求美观,且一般都有左右两道火巷,规模较大的甚至有两火巷、两旁巷,面前有池水、天井等,大多至今仍存,因此浮陇也留下了诸多与宗祠相关的地名。

钟灵巷、毓秀巷,位于浮东黄厝,系浮东黄氏泉祖祠左右两座旁巷,系将“钟灵毓秀”成语拆分为二巷之名,寄托先人对子孙的期望。

不少浮陇的街巷以祠堂命名,如吴厝祠堂前、吴厝祠堂头、辛厝祠堂右二巷、辛厝祠堂后巷、施厝祠左巷、燕昌祠巷、黄厝祠后巷等街巷,均以各姓氏的祠堂所处方位为名。而浮东的六房祠巷,即辛氏泗祖祠,原为鸥汀辛厝第六房头到浮陇创祖,浮西的八房祠右巷,则是在成矩纪公祠右旁,此类祠堂巷则以原迁入所属房界命名。

而浮陇聚族而居,还体现在各姓氏不断繁衍生息,最后也演进为巷名。比如施厝巷,位于浮西施厝,有君达施公祠;许厝下巷,即浮西许社一族繁衍产生更多人口后,在原宗族祠堂厝后再拓展形成的居住片区。与此相仿,纪厝下厝巷、纪厝新厝内也是纪姓宗族不断拓展形成的印记。而吕厝前埕、吕厝后埕则位于浮陇吕厝,系吕厝祠堂后所划分的新居住区域,以左侧直巷进入,以前后划分;吴厝花园仔,即吴厝聚族而居后原一片小花园,后改为民居故名。

陈厝巷,位于浮东林厝旁,原浮陇头林厝旁系一片“芒地”,旁边即为芒巷,陈姓到此居住,久而久之形成一道小巷,后来陈厝人迁移也留下一处巷名。而最为特别的是张厝内,位于浮西西裕路纪厝八房祠旁,是浮西原一户张厝人家大宅划分出多户人家,如同汕头乾太厝内一般。

浮陇街巷里的多元文化

浮陇也有以使用功能划分的巷子,如糖房巷,即是原榨蔗制糖的巷子。担鱼巷,位于浮东与浮西交界。古时,浮陇地方是耕作为主的乡村,对鱼类产品有购买需求,有一些渔民通过浮陇溪、浮陇码头等担鱼来贩卖,由于鱼较为荤腥,当时浮陇乡约定此巷专为担鱼人经过、售卖处,形成一个浮陇乡内的鱼市,后便定名“担鱼巷”。而书斋巷,位于浮东南畔路时习辛公祠,原为辛社内一处书斋。

此外,如高楼巷,即今珠峰路浮东老村一段,原为较高的潮汕民居所在地,故名之,而与此相仿有浮西老村的北巷高楼内,原名“瓞庐”,又俗称“九十九道门”,为浮陇豪族所盖的大房。

浮陇尚有大宅明经第、旗杆巷、古巷、灰埕巷等不同巷子等,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人居文化,浮陇大宅也往往会请工匠精心制作,更有请书法名家题写匾额、门前书法装饰的,类似清代咸丰进士,曾历任刑部福建司主事、监察御史,晚年主讲潮州韩山书院的镇平县人钟孟鸿(今梅州蕉岭人)就有墨迹留在浮陇大宅建筑之上,其书法宗师李北海,当时称为“返童体”,为晚清书法名家,可见当时浮陇人不仅耕作田园间,更崇文重道。

新闻推荐

卡拉比—丘理论发展40年国际盛会在蕉岭圆满召开

卡拉比—丘理论发展40年国际盛会现场。何森垚摄海内外嘉宾品尝客家美食。郭丁瑜摄丘成桐在会议上发言。汪敬淼摄●陈萍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