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量梅江美 吟眸嘉应韵

梅州日报 2019-01-01 10:15

●曾君玲

有人说,走一条路认识一座城。2018年12月9日,我跟随徒友们,参加了2018“穿越千年嘉应,情醉诗画梅江”客家村镇银行·第六届磨房梅州百里徒步活动。这一天,寒流来袭,气温骤降,下起了霏霏小雨,但丝毫不影响大家徒步丈量梅江人文生态美景,用心吟眸千年嘉应古韵的热情。响亮的鸣笛声后,大家“唰唰”地迈着脚步,带着欢声和笑语,跟随着随风飘扬的旗帜从院士广场有序出发。

越千年嘉应古韵

起点的院士广场,位于东山教育基地,是梅州文化教育的地标,广场中央矗立着三根粗壮的石楣杆直指云霄,广场两边雕塑刻印着多位梅州籍院士的主要简历和丰功伟绩。前行数百米,便是东山书院,由王者辅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倡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爱国诗人、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先生创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 1913年,东山书院旧址成立了私立东山中学;绕过有谶云:“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的状元桥,步入素有“烟雨江南”美誉的攀桂坊,这个“弹丸之地”,先后孕育出了3位翰林、17位进士和89位举人,黄遵宪的故居德赞楼人书室人境庐便在此处。从这些展现晚清时期客家人生活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等名人名居门前经过,加上此时天上淅淅沥沥小雨的点缀,恍然“穿越”到古老岁月之感。感受千年嘉应遗存的这些人文古韵,对于我们这些 “现代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心灵震撼。

沿着周溪河畔进入中国客家博物馆,来到十里梅花长廊,看着光秃秃的枝头上刚孕育成形的花骨朵,让人不由自主地吟起宋代诗人杨万里途经梅城时作的梅花诗:“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待到梅花盛开时,这梅花长廊一定不逊诗人当年所看到的沿江梅花繁茂的盛景。

品绿色生态美景

已是初冬的百岁山林木葱茏,绿海接云际,是梅城市民日常喜爱的登山健身场所。百岁山停车场便是欢乐组3公里的终点站,穿行在如此富氧的环境下,好多原本报名此线路的徒友们,竟意犹未尽地挑战8公里体验线路。风雨中各个路口,路滑地段,都有一名志愿者给予我们温情的指引和叮嘱,他们的身影恰如一抹清新的绿,融入这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进入周溪村、金丰村,望着小桥流水、成群别墅、嫩绿菜园的恬静,悠然望南山的桃源画面浮上脑海。在幽静的百象小路,听着潺潺流水、鸟鸣和说话声的空谷回响。浓密的松林间不时点缀着的红枫,挽留我们停住脚步。

瞻红色革命遗迹

从红色古驿道行进至红色村—北联村,是全长45公里专业组的特有线路,北联村于2017年底被广东省列为第一批“红色村”,有“蓼子坝渡口”“诚怡公祠”“爱敬居”“游击通道”“茅坪之战”“百年桂花”六个红色遗址。是当年武工队活跃在西阳,潮塘等地的重要红色通道,是扼制梅城至丙雁、松口乃至大埔三河水上运输的咽喉要害之地,是北联革命武装队伍的重要交通线和与敌对分子斗争的前沿阵地。在这些红色遗迹前驻足,大家纷纷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

此刻,我想套用南北朝陶宏景的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梅江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如你前来,所收获的又岂止眼前所见?

新闻推荐

梅江区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教育“云时代”开启智慧课堂

梅江区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启动。(钟伟才摄)▲平台上线当天展示内容。(郑炜梅摄)大数据应用带来的产业智慧化变革,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