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守土尽责 绽放芳华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土地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当时,由于缺乏专门的国土管理部门,土地、矿产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利用和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等业务,涉及政府征地办、农业、区划、土壤普查、民政、城建、房管、林业、水利等部门,出现多头管理、用地失控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梅州市国土管理机构应运而生。
组建30多年来,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探索、砥砺奋进、锐意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紧紧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三条主线,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使土地征、管、用和耕地保护步入法律化、规范化、信息化轨道,在服务梅州市经济建设大局、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断绽放出绚丽芳华。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全力保障发展用地
梅州市国土资源部门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全局、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促进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放在工作首位,通过优化流程、加强沟通、精准供应、主动作为,全力为梅州市重点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高效的用地保障。
车辆穿梭、机声隆隆……走进广东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热闹和繁忙的景象。该项目是梅州市至目前用地报批面积最大(18000亩)的水利工程。市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与项目建设单位加强沟通,指导和帮助项目建设单位做实、做好用地报批材料,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全程跟踪用地报批进度,保障了该工程项目以最短的时间取得国家用地批复。广东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是梅州市国土资源部门高效服务重点项目的一个缩影。仅2015年以来,全市共获批国家、省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就有11个,面积5万6千多亩,保障了广东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东环高速、大丰华高速公路、大潮高速、五华抽水蓄能电站、梅汕高铁、梅平高速、兴华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为近年来梅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也要求我们对土地资源必须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原则。近年来,梅州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示范省建设大背景下,结合梅州发展实际,全市各级国土部门将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贯穿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突出规划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配置城乡、区域、产业发展用地,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和2015年,蕉岭县、梅江区分别被原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第一届、第三届节约集约模范县(区);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丰顺县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秩序、土地利用计划执行较好,受到国务院通报肯定并获得1000亩专项用地指标奖励。
让测绘信息化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初,随着测绘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梅州市也筹备并组建了专业的测绘管理部门和测绘队伍。那段时期,测绘技术还比较落后,基本上都要靠人工作业。那时虽然调绘任务很重,但测绘人员外业使用的仪器是皮尺、经纬仪等,内业制图采用的是手工绘制,耗时耗力且效率不高。特别是外业期间,测绘人只能肩挑背扛沉重的测绘设备工具,用脚丈量着脚下的路,用手绘制着眼前的风景,以艰辛的付出一点一点地标绘梅州大地。
到了21世纪初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测绘带来新的变革:卫星遥感、无人机、数据采集车等新技术新装备广泛应用,使很多原本需要经过手算或者实地测量的项目,可以依靠计算机软件而轻松完成,大大减少了外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并且效率更快、精度更高。
2010年6月开始,梅州市启动了数字梅州及数字县区建设工作,到今年9月数字蕉岭验收完成,标志着梅州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到了全部村镇。2018年3月梅州市启动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已进入验收阶段。测绘事业逐渐从模拟测绘、数字测绘变为信息测绘、大数据测绘,逐渐形成了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增强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使测绘人面对的不再仅仅是熟悉的地面环境,而是逐渐拓展到更宽广的服务领域,对更多需要探索的各类地理信息,为政府管理、社会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不但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还可以为水利、交通部门精确管理每一条河流、每一条公路提供帮助,可以通过对卫星影像的光谱分析来预测农产品种植面积、病虫害等,可以为突发的地质、气象灾害提供损害情况及紧急应对的各种统计和方案等等。
心系群众安危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梅州市地质环境比较脆弱,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防灾形势严峻。针对这一实际,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市国土资源局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由2010年的6041处降低至2018年底的1455处,累计减少了4586处,减少了75.91%;地质灾害致死亡人数由“十一五”期间的48人降低至“十二五”期间的14人,多年份实现地质灾害零死亡。
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机制。通过多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逐步形成“堵源头、治隐患、抓群防、能应急”的工作思路,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梅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响应规定》《梅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梅州市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7—2019)》等系列文件,组织开展了全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为梅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措施。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努力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削坡建房户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实行一对一网格化防控管理,把防灾责任落到具体单位和个人。通过加大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举行应急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治理工作,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实现每年减少10%的目标。
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工作。按照“控增量、减存量、保平安、严问责”的工作要求,完成了全市削坡建房调查工作,从2017年开始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消除存在重大边坡安全隐患的削坡建房。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按计划2018年底前需完成消除存在“重大边坡安全风险”削坡建房存量60%的工作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完成重大安全风险削坡建房搬迁治理项目3111处,占三年总任务数的68%,降低了一批重大边坡安全风险。梅州市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工作的有关经验做法被全省推广。
推动不动产登记能力和作风建设双提升
梅州市地籍管理和全国一样,经历了土改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几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后特别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后,地籍管理实现了从技术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全面基础工作向以产权管理为核心转变、大规模初始地籍向日常规范变更地籍转变等三个转变,基本建立了以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为主要目标的地籍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梅州市通过开展第一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地籍调查等,各市县都建立了集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数据、土地权属数据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梅州市各地在推进土地调查工作中,加大权属调查力度,调处大量权属纠纷,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完成了全市113个镇(街)31791个经济合作社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共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160259宗。
2016年1月6日,梅州市发出了第一本不动产权登记证书,标志着不动产权统一登记正式实施,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登记到不动产统一登记,将以往分散的由不同部门登记的土地、房屋、林地等统一由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发证,对于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财产权,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方便企业和群众,尤其是对进一步健全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梅州市不动产登记部门自改革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市委、市政府“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有关要求,不断优化不动产登记流程,不断精简办事环节,不动产登记时间大幅压缩。2018年以来,先后推行了登记缴税“一窗受理”、“减证便民”、应用“互联网+不产动登记”、延伸服务窗口、EMS快递送证、“不动产+人脸识别”等措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切实推进便民利企,办事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至目前,全市共颁发不动产权证书31万余本,不动产权证明约23万份。
开源与节流并重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梅州市国土局自成立以来,保护耕地就是国土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近年来,梅州市耕地保护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耕地保护取得了较好成效。开源上,大力实施了垦造水田、拆旧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从2012年开始实施,到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0多万亩,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市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150万亩以上,届时,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总量面积比例将达到60%左右。去年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垦造水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预计今年底前完成垦造水田23000亩左右。
节流上,一是在用地预审报批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引领、节约优先原则,项目建设坚持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加强违法用地的查处打击力度,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国土资源执法手段能力的大幅提升,国土执法从以前比较单一的双脚走、肉眼看、群众报到现在的天上卫星查、低空无人机看、地面在线实时找等方法手段较变,构建了立体化的国土管理执法监察手段。手段的提升也推动了执法成效的提升,近年来,在国家对违法用地监管查处越来越严厉的大背景下,梅州市违法用地查处打击也日趋严厉,每年都有一大批违法用地建(构)筑物被依法强制拆除,违法用地状况逐年好转,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对违法占用耕地情况予以高压严厉打击,破坏耕地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十二五”以来,全市耕地保有量基本保持平衡,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264.45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量 190.7万亩,均高于省下达任务。
保护与开发并重推进矿业绿色转型
梅州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煤、铁、钨、锡、钼、铅、锌、稀土、石灰石、高岭土、陶瓷土、建筑石料等,各类矿产潜在价值4000多亿元。铜、铅、锌等有色金属是该市传统的有色金属开采矿种,玉水中型富铜矿是全国著名的铜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梅州矿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一段时间内,煤炭采掘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处于支撑地位。
但粗放式的管理和“小散乱”采矿点的众多,也带来了矿难、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发展阵痛。2006年起,我全面退出产煤市后,矿业发展虽一度跌至冰点,但通过对其它矿种的开发利用和精深加工,矿业仍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梅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开展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逐渐探索出一条绿色矿业发展之路。
转变矿产管理观念模式。2007年,梅州市第一次采用公开拍卖方式拍卖五华县华城镇白石嶂钼矿的采矿权,最终以5.86亿元成功拍出,成为当时广东成功拍卖的最大一宗采矿权,标志着梅州市采矿权结束了行划拨审批的历史,进入了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由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新阶段。实施矿业权公开拍卖以来,至目前,全市共拍卖矿业权29宗。矿产管理观念模式转变,使矿业为地方经济发展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化整合矿产资源。其中,采石场管理就经历了从小、散、乱到目前基本实现相对规模化、规范化、依法有序开采的转变,2003年到2016年,矿山数从325家下降到98家,规模和产量反而成倍增长,布局不断优化,绝大部分在重要公路、铁路、城市直观可视范围内和各类自然保护区内的石场已取缔,推动了自然保护区内采矿权全面清理退出。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坚持走绿色发展矿业开发新路子,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至目前,已建成省级绿色矿山20家;积极推进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目前,已累计复绿废弃矿山18座,废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和改善。
新闻推荐
梅州市各县(市、区)积极开展宣传推广“粤省事”小程序 干部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方法
本报讯(记者曾舒婷)“粤省事”小程序上线后,为了让更多农户了解知道“粤省事”带来的便利,连日来,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积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