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做大“优”产业 托起绿色发展梦 改革开放40年来梅州市奏响发展新乐章产业更强农民更富

梅州日报 2018-12-18 14:57

雁南飞茶田景区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标准化种植的茶田,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梅州柚丰收,果农忙着采摘梅江区西阳清凉山上,茶农在采摘茶叶梅州柚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的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包装柚果干梅州市水产主养品种有“四大家鱼”,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85%以上在蕉岭高思村,披“金装”的稻田格外引人注目

在雁南飞的茶田里,清新茶味扑面而来,茶农喜笑颜开;在梅县区的金柚产业园里,柚果飘香迎宾朋,果农欢笑报佳音;在蕉岭的传统古村落高思村里,披“金装”的稻田美如画,农民满足感油然而生……每到丰收季节,梅州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业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改革开放四十年,梅州市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每一项举措无不标志着梅州的农业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让产业更强农民更富。

梅州柚品牌越擦越亮

房前屋后、田野山坡、一望无际的柚树枝头柚果累累,果香扑鼻而来,在柚园里不时传来柚农的笑声。多年来,这已成为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一道动人的风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黄村柚果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蜜柚和金柚年总产量约3500万斤。2017年,该村柚果种植、经销和仓储加工各项产值累计已超过1亿元,迈入“亿元村”行列。农民的钱袋子,因为“一颗果”鼓了起来。

大黄村的发展是梅州市柚果产业的缩影。上世纪80年代开始,梅州广泛发动农民利用山坡地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大力发展种植沙田柚,优质沙田柚得以快速发展。1984年,大埔县从福建引种蜜柚,首批引进8.3万株,蜜柚也成为重点发展的名优水果。1989年成立了梅州市沙田柚研究所,研发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柚类品种。1992年,梅州正式把本地出产的沙田柚的商品名确立为“梅州金柚”。“梅州金柚”品牌开始打响,一大批的金柚经销商、种植大户兴起,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现任梅州市金柚协会会长李永生等一批金柚经销商当时将梅州金柚卖至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市场网点不断扩大,甚至出口到国外。

为更好地发展梅州柚果产业,2012年梅州市农业部门抓住“组织化”牛鼻子,由此启动了“六化三改”农业产业发展提升之路。上游的组织化、信息化,中游的机械化、服务社会化,下游的品牌化、市场化,以及全链条的土地、人才、资本(金融与保险)改革,使行业协会、经营主体、小农户紧密捆绑在一起,梅州市各类柚果经营主体从“一盘散沙”变成“一盘棋”。此外,2013年组建了市级柚果行业协会,涵盖了全市重点柚类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梅州市有柚类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有17家总产值超 5000万元。

好产品需要好市场,如何让梅州柚“走出去”呢?今年,梅州市携手顺丰速运构建“市-县-镇村”三位一体的快速收储转运硬件体系,目前顺丰速运已在梅州建立 3个县级预处理中心, 254个镇级村级集散平台,通过顺丰将梅州柚运到珠三角的时效从过去的3天缩减为 1天。除积极铺开物流渠道外,梅州市农业部门还强力引导分级销售模式,推出一批精品柚、定制柚、礼品柚,打响了梅州柚区域品牌。随着顺丰速运的强势进驻与合作, 以及在丰收节的传播效应下,梅州市礼品柚、定制柚等高端柚呈现“量价齐升”,梅州柚今年增值约1.65亿元。

经过数十年发展, 梅州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生产基地之一,生产地域覆盖全市60多个镇。目前,全市柚果种植面积近60万亩,年产量约90万吨,柚产业成为梅州最具区域特色的农业农村支柱产业,带动从业人员达70万人。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除了声名鹊起的梅州柚,梅州市还紧紧围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客都米、嘉应茶、平远脐橙、客都草鱼……“百花齐放”的特色产业让梅州农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为梅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梅州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粮食总产从1970年到1989年增加了近一倍。21世纪后,梅州市大力引进推广优质稻、超级稻,实现了量质齐升。2016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选育的华南双季超级稻攻关项目在兴宁市创造了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梅州市竹稻研发人钟章美利用青皮竹与水稻杂交育成的“中华竹稻”,填补了竹与稻杂交育种的空白,成为世界首创。2017年,“客都稻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市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均排在广东省前三位。

在粮食生产走出了“优质”路的梅州,种植的茶叶也是声名远扬。以客家炒绿为代表的梅州茶叶,以其鲜爽含芳,炒米甜香浓郁,回甘生津,茶香持久,余味干净等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积极利用山地资源发展茶叶生产,形成了1.32万公顷的优质名茶基地,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茶叶产量1.58万吨,比1978年的627吨增加了1.52万吨。

同样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平远脐橙开始试种,1995年后大面积推广种植。至2017年底,平远县脐橙栽培面积达3.3万亩,挂果面积3.0万亩,总产3.89万吨,总产值达5.58亿元。平远县脐橙产业园内脐橙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产品认证,并获得出口果园注册登记认证。平远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平远脐橙”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东省优质柑桔金奖、岭南十大佳果“最佳果型大奖”等荣誉。

据相关资料记载,食用草鱼、养殖草鱼在梅州具有悠久历史。梅州市生态环境优美、山塘水库众多,境内有梅江、韩江、汀江等大小河流53条,长期保持二类水质,江河鱼类品种和人工养殖品种丰富多样。1961年,兴宁国营鱼苗场成功攻破了草鱼人工繁殖技术,结束了草鱼养殖苗种来源靠捕捞天然鱼苗的历史。繁育技术的突破,大大促进了草鱼养殖面积和产量的快速增长。目前, 梅州市水产主养品种有“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85%以上,其中草鱼产量占总产量的一半。接下来,梅州将把客都草鱼打造成为新时期粤闽赣边区真正的“草鱼王”。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梅州走出了一条条具有特色的种养殖等产业发展新路子,在带动农民就业创业的基础上,大大激活了梅州市农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实现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三产融合释放新动能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梅州拥有乡村人口348万,占全市人口六成以上,三产融合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近年来梅州市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以梅州柚为例,梅州市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利用不同时期的柚果,根据不同的工艺,研发出了以柚皮果胶、柚皮膳食纤维等为代表的金柚提取物,以柚皮糖、柚子花茶等为代表的金柚休闲食品,以及以金柚果汁、金柚啤酒等为代表的金柚饮品。

农业与休闲旅游结合成为梅州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这也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如梅县区金柚飘香文化节,每年都能吸引来自珠三角、潮汕、福建等周边地区的众多外地游客和采购商。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采用资金、土地入股的形式集约了300多亩土地,打造出美丽乡村花海景观,每年吸引数十万人次游客前往,拉动了当地农家乐、土特产销售、民宿开发等经济发展,实现了规模效益和产业融合发展双赢。

与此同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也进一步推动梅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梅州市梅县区金柚产业园、大埔县蜜柚产业园、丰顺县茶叶产业园、蕉岭县丝苗米农业产业园、平远县脐橙产业园5个产业园成功入选,县级申报成功数居全省第一。梅县区金柚产业园已建成全国首套柚苷提取生产线,平远县脐橙产业园已建成脐橙鲜榨橙汁生产线,大埔县蜜柚产业园已建成柚果果汁、果干、果饯生产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为梅州市三产融合重要抓手,推进“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既产出好产品又提升附加值,促进了“人引进来+货流出去”“产出来+卖出去”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梅州锚定“农业组织软肋”,紧紧扭住“农业十二协会”这一“牛鼻子”,打出“六化三改”组合拳,强练内功,拓展外功,逐渐形成“致富耕山新农人”带动“耕山致富老农民”的大格局。2017年梅州实现农业总产值逾3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4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54倍和104倍。农业增加值增速连年居全省前列。

撰文:吴丽伶 张柯 市农业局肖铭浩、陈裕锋对此文亦有贡献

新闻推荐

“我要当网络春晚小主持”前两场海选落下帷幕 萌娃口齿伶俐多才多艺

小主持选拔赛现场(钟小丰摄)本报讯(见习记者严伟涛)14日至15日,“我要当网络春晚小主持”选拔赛的前两场海选在梅城客都汇举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