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超级稻年产量破世界纪录
关键词:
袁隆平选育兴宁试验点种植,三年项目攻关用两年完成
旧闻今述
2016年11月19日上午,梅州兴宁市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测产现场传来好消息:袁隆平选育的超级稻新组合晚造实割亩产705.68kg(干谷),该超级稻早造亩产832.1kg,年亩产达1537.78公斤,打破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技术绿色高效模式攻关”获得全面成功!这是梅州稻米史上的重大事件。
接增产40%任务压力山大
“当时我从事稻米种植也有十年多的时间了,期间也有超级稻种植经验,但接到兴宁市农业局的通知说袁隆平的高产项目要在我农场实施,我的压力是很大的。” 负责项目实施的兴宁市辰兴钟粮专业合作社李志新这样告诉记者。李志新种植了十几年的水稻,被临阵点兵负责项目操作,平时种植的水稻亩产不过一千斤多一点,要连续两造分别稳定在1500斤左右的目标产量,相当于要增产40%。
兴宁农业局项目负责人之一石坤华介绍,试验田所在的宁江平原,向来是水稻高产区,多次完成超级稻品种认定工作,广东省农业厅组织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联合攻关项目也为此将此次试验点选在了兴宁。
首次测试差几十斤达标
自知身担重任的李志新在2015年早季稻开始小心翼翼地依据专家组提供的种植管理规程进行操作,不敢有半点闪失。尽管如此,由于技术规程和自己平时的种植方法有较大的不同,技术规程又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测试生产,很多东西只能摸索前进。遇到问题时,马上向兴宁市农业局汇报情况,请专家前来会诊商讨处理方法。
那年夏天,水稻生长得非常好。试验田迎来了测产日,袁隆平院士也来到了现场,不过这次成绩却并不理想。由于技术还在磨合期,以及采收时稻谷并未完全成熟,所以距离1500斤的亩产量仅有几十斤的差距。好在项目攻关期还有2年时间,试验田的操作团队赶紧分析总结首次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技术规程中未明确的再根据实践进行调整。
第二年也就是2016年的早稻测产,居然达到了亩产832.1公斤的成绩,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突破。
台风过境只有超级稻挺立
2016年晚稻,是决定能否攻关成功的重要节点。不料,却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强台风。
10月下旬一天夜里,六七级台风过境,李志新一大早就起来到稻田里查看。经过台风一晚上的肆虐,稻田里已是一片汪洋泽国,普通的禾苗都已躺成一片,只有试验田的超级稻依然挺立。兴宁市农业局的项目负责组也早早地到试验田,看到这些稻谷没事,大家心里的大石头都放下了。
“由于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很强,加上强源活库的栽培技术,让超级稻的叶片厚实,稻秆粗壮,一场台风下来就检验了其特殊性。”石坤华说。11月19日,袁隆平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等一众专家都来了。测产前,袁隆平拉着李志新问:“你种过这么多水稻,有没有种过像这这么优良的稻子?”李志新忙回答:“还真没有。希望您的团队研究出更多优质的品种造福人民。”
现场测产的结果加上早稻的亩产量,双季稻年亩产超过3000斤,顺利完成攻关。袁隆平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项目成功,代表着中国水稻产量创下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不仅产量有突破,这个品种的大米质量可以与日本的越光米媲美。
链接
“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的核心是采用“良种+良法”,即采用袁隆平院士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以及应用华南农业大学唐湘如教授团队研制的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强源指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活库指提高稻谷籽粒活性促进淀粉合成积累,优米指提升米的口感和质量。)通过这种方法,探索广东水稻生产的增产潜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燃情故事
艰苦求索几十年
钟章美圆“竹稻梦”
近年来,“竹稻”的名声越来越为人所知,竹稻发明人钟章美艰苦求索的精神也感动了越来越多人。
钟章美是梅州市蕉岭人,1935年生。1959年钟章美从梅州农校毕业,同年被分派到汕尾海丰县农科所,承担所里的植保工作,并从中摸索育种技术。
1969年钟章美看到青皮竹开花到结米,到竹子枯死的过程。从竹米中他思索到竹子多种优良性状,便“突发奇想”大胆进行“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的研究。1976年冬,钟章美调回到蕉岭县农业局,继续竹稻的研究。1993年他申请提前退休回到家乡新铺镇矮岭村进行竹稻试验。
2006年梅州市农业学校把“竹稻”委托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改良所进行基因检测,证实“竹稻”的基因含有“青皮竹”基因,说明了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成功。经广东省情报所检索,证实“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的育种技术属国内首创。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目前已稳定了一些竹稻品系应用于生产。2013年,钟章美成立了蕉岭县钟章美竹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依托“竹子与水稻超远缘杂交”技术,培育出的水稻新质源“竹稻”,产品主产地在蕉岭,年产200吨优质竹稻米。
时代印记
家里存几百斤稻谷
年年更新习惯不改
“我的曾祖父是得水肿去世的。解放前食不果腹是常事,由于经常填充一些无法消化的甚至不能称之为食物的东西来减缓饥饿,最终得病。水肿也是那个年代很常见的一种病。”兴宁种粮大户罗新辉回忆。
改革开放前,由于稻谷亩产低,生产力低,要喂饱一家人也是异常艰难的事情。
“到了我爸爸这一代人,仍然经历了不少饥饿的岁月。所以即使到了现在物资丰富的时代,在爸爸家里,永远储存着几百斤的稻谷,勤俭节约,年年换新,却不曾减少。”罗新辉说,老人家年轻时饿怕了,这种习惯仍然保持到现在也不肯更改。
罗新辉后来集约了村子里被人丢荒的田地,大规模发展优质水稻种植,还建起了稻谷加工厂,创立了自己的稻米品牌。“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吃得饱了,我希望能够让大家吃得好,同时也改变农村稻田长期低产低价的状态。”他说。
还看今朝
“四良体系”打造“客都米”品牌
一直以来,梅州注重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引进、试验与推广,形成了“外援专家+内源专家+乡土专家”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机制,构建了良地、良种、良法、良品“四良体系”,对保障粮食供给无论在吃饱时代还是在品质消费时代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泛推广优质稻、超级稻
1927年,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丁颖,在梅县进行农家品种比较试验,选育稻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以水稻为主的粮食总产从1970年71.59万吨增加到1989年127.14万吨。1994年后,推广塑盘育秧抛秧生产技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2009年,广东省决定建设40个产粮大县,梅县、兴宁市、五华县列入产粮大县名单。
进入21世纪以来,梅州大力引进推广优质稻、超级稻,实现了量质齐升,优质稻年播种面积达21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0%。
除了2016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选育的华南双季超级稻攻关项目在梅州兴宁市获得成功,梅州市育种专家钟章美先生利用青皮竹与水稻杂交育成的“中华竹稻”,填补了竹与稻杂交育种的空白,成为世界首创。在技术上,推广了抛秧、测土配方、强源活库优米、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一大批技术,目前全市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
产业转型扭转效益低局面
近几年梅州农业部门在良地、良种、良法、良品、组织、加工、品牌、市场、融资、保险农业全链条10个环节,进行了大量创新探索和改革实践,以适应新时期农村人口转移、劳力老化、消费者对优质稻米需求等新形势,解决分散细碎经营、商品率低、效益不高等问题。
2013年12月,梅州农业部门成立了梅州市稻米行业最大的产业化联合体——客都稻米协会。协会发挥抱团集聚优势,在行业自律、对外交流、技术推广、品牌打造、市场共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从事水稻制种与经销、稻米加工与流通、种植管理及科研推广等会员单位50多家。
“抓住协会这一产业组织的"牛鼻子",大力推进品牌化经营、信息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再结合土地确权流转、创新农业融资等,催生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稻米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介绍。
“客都稻米”获“地标证书”
2017年梅州“客都稻米”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成为梅州市粮食类的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同时,梅州还依托良好生态、富硒土壤等资源,抓住供给侧改革的良好契机,竭力打造“客都米”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至目前涌现了“夫妻树”、“科诚”、“竹稻”、“御金丰”等一批富硒稻米品牌(开发主体),共建立富硒稻米生产基地49个。
客都米以其外观品质美观靓丽,晶莹洁白,煮饭香、软、有韧性、爽滑可口,赢得市场, “稻丰客家丝苗米”、“金穗香米”先后入选“广东名米”。目前全市稻米类广东省名牌产品12个,获得SC认证(食品生产许可)的大米生产企业24家,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共16家。
浪花
梅州水稻的
三次历史变革
“传统水稻品种在传统耕作方式下,茎叶壮结实小,高秆易倒伏,产量非常低。农户吃不饱,孩子养不活。”梅州农校原副校长、水稻专家李伟平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梅州水稻亩产约200斤。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广东省在矮化育种、改良高秆低产品种上取得重大变革,并随后在梅州地区推广。60年代初期,梅州市根据水稻的安全生育期,因地制宜,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水稻种植面积增加。那时,梅州市单季稻有13万多亩,改革后增加了总产量,水稻亩产比1950年增产近一倍。到80年代,梅州市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单产有了质的飞跃。90年代,新技术推广,粮食创新高,水稻生产向现代化推进,水稻亩产突破800斤。
李伟平表示,梅州水稻产业发展向来走在全省的前列。现在,由于产业向集约化发展,加上富硒土壤发现、优质稻米种植等因素,“客都稻米”在优秀的自然环境资源下,迎来第4次的重大变革。
策划和统筹:王伟金
文字采写:杨敏
责任编辑:杨敏
版式设计:黄艳
校对:申世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少邦)5日至7日,2018年客家足球超级联赛公益活动走进梅州市三所学校,进行外教支教及捐赠公益资金、足球训练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