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改革开放40周年坐标,梅江再出 “精绘”诗画梅江 共享文明客都
悠悠梅水宛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往北,江北历史文化街区重焕生机;往南,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城正在崛起。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梅江区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工程,在保留百年骑楼建筑群原貌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袁群华摄
金山街道周溪河十里梅花长廊风景如画,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玩乐的好去处。张文祥摄
在梅州的未来城市中心,江南新城、芹洋半岛这两大引擎正在加大“马力”建设。图为连接两个新区的广州大桥。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悠悠梅水,宛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流经千年嘉应。历史的坐标指向2018年,既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梅江区建区30周年。
30年创业奋斗,30年砥砺前行,梅江区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面向未来。特别是近年来,梅江区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和千年嘉应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和传承客家文化,积极推动文旅、农旅深度融合,谋求打造宜居宜业、产城融合、聚力繁荣的中心城区。
三十而立再出发。通过推动“三城联动”、发展“三大板块”经济、保护开发利用“三山三水三库”,梅江区力争以经济高质量、产业区域化、开放新格局和治理现代化为重大抓手,绘制一幅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活跃、生活富足、生态美丽的“诗画梅江、文明客都”新画卷。
●南方日报记者黄思华
通讯员曾仕谦钟伟才
加快“三城联动”建设宜居宜业之区
“三城联动”即按照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以东升园区为核心发展创新创业城、以江南新城为核心建设宜居宜业城、以江北古城为核心擦亮历史文化名城,联动推进城市发展
“大雪”刚过,山城梅州暖意不减。在江北老城,修缮一新的历史文化街区里人来人往。一家家店铺老早就打开了店门,美食店老板烧热了炉子,等着顾客上门。百年老屋一改原先破旧的面貌,地面、柱子、店铺修缮一新,曾经一度“消失”的建筑雕刻也重新出现在骑楼上。
位于油罗街8号的龙记炸品已经开了将近30年,经营这家老店的侯柳红告诉记者,老街修缮之后,店里的生意也渐渐红火了起来,“从今天清早7时到现在,我们的师傅便忙个不停,煎丸子刚出炉后不久就卖光了。”
“没想到,我记忆中那条繁华的老街又回来了!”住在油罗街的陈巧妹说。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座三层高的骑楼窗户边沿,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且每一扇窗户的样式都不尽相同。
说起江北老街区的历史,要追溯到宋朝时期,许多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群便是从梅州古城建造后开始出现,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老城风貌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形成。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江北老街作为梅州具有代表性、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着不少中西合璧的骑楼文化代表。
为盘活历史文化街区,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2017年8月,梅江区开始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工程,在保留百年骑楼建筑群原貌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微改造”的城市提升模式。
除了对客家雕花门窗、滴水瓦面等元素破损的外立面进行修复,加固建筑结构外,在微改造过程中,梅江区还对交通、建筑、广告店招、亮化、绿化、管线等进行全方位的更新改造,着力还原具有独特民国风情的繁华商业贸易街区、骑楼文化历史游览街区、传统文化展示街区、新式教育文化生活街区、传统美食文化街区。
下一步,梅江区拟对江北老城金山顶原梅县博物馆、老烟厂和原梅州制药厂等5个区域进行微改造,循序渐进改造提升人居环境,让微改造成为城市“抗衰老”的一剂良药,丰富“诗画梅江文明客都”的发展内涵,助力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客都·长寿梅州”建设。
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江北古城。在梅州的未来城市中心,江南新城、芹洋半岛这两大引擎正在加大“马力”建设,城市公园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日益宜居的环境让人心生欢喜。
3年前,当江南新城建设拉开帷幕之时,许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会如此之快。城市扩容、区域提质、产城融合……这一系列举措,让梅江区由外至内都发生了可喜变化。目前,江南新城、芹洋半岛已引进31个项目,产业涵盖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
产业兴,则民富。一个月前,梅江区三角镇的居民王先生在江南新城买了房子,看中的就是这里宜居宜业的环境。“未来几年,这里不仅是商业中心,一些新学校、新医院等都将在这里建成。”
人口、产业的集聚能力在增强,城市的品质和功能也在提升。万达广场、富港东汇城、万象江山等高端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拔地而起;剑英湖、马鞍山、芹洋湿地等城市公园建成投入使用;紫合(梅州)医院、东山医院等大型医院建设顺利推进;芹洋学校、水白中学等学校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城区生产生活配套日益完善。
产因城兴,城因产而旺。沿着省道S333线进入东升工业园,博敏电子、线艺集团、国威电子等企业星罗棋布。梅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现已形成了铜箔—覆铜板—电路板生产—电子电器产品生产较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近年来,东升工业园区的企业主动推进转型升级,通过构建创新平台、升级产品档次等手段,推进产业链向高端、高价值环节提升。从一个不足50名员工的小企业,到年产值超10亿元的上市公司,博敏电子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小企业到上市公司的华丽蝶变。
这是梅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梅州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形成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其中,东升工业园是梅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
2018年1-10月,东升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完成561549万元和137231万元,分别比增5.7%和5.5%。“地处梅州中心城区,东升工业园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既能快速集聚产业和人口,又有利于服务园区、对接城区、提升城区。”梅江区经信局局长邓慧东表示。
今年,金山云前来考察,计划合作打造物联网小镇。台湾智邦、北大方正等知名企业拟落户小镇。随着高端创新资源的聚合,以及特色创新集群的打造,一个以东升园区为核心发展创新创业城正在逐渐形成。
发力“三大板块”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以壮大医疗健康产业为重点发展“医康养”板块、以繁荣城市经济为目标发展商贸物流板块、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发展农旅板块,这既是经济发展区域化的体现,也是全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77114万元,同比增长5.4%;五大支柱工业产值605089万元,同比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22944万元,同比增长6.7%……
今年1-10月经济发展数据出炉,梅江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这是梅江区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实际谋划“三城联动”、发展“三大板块经济”取得的初步成效。
成绩奠定未来。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梅江区站在建区3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新时代加快发展的机遇期。
梅江区区位特殊,为突破资源要素限制,立足现有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进行了“板块经济”的总体规划,包括“医康养”板块、商贸物流板块和农旅板块。
发展“三大板块经济”,涵盖了梅江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核心工作。“以壮大医疗健康产业为重点发展"医康养"板块、以繁荣城市经济为目标发展商贸物流板块、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发展农旅板块,这既是经济发展区域化的体现,也是全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梅江区相关负责人说。
物流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中提到,要立足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五大产业板块,打造七个百亿产业集群,其中之一就是商贸物流业。
近年来,梅州海吉星等专业物流批发市场落成、冷链物流项目建设,不仅给物流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更在推动城市商贸物流业发展、为梅江区在抢抓发展机遇、释放发展潜能、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注入了新动力。
下午4时,在海吉星商贸物流园,一辆辆装载着果蔬的货车不断驶进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果蔬被运送到此,而梅州金柚等特色产品则从这里走向全国。
“随着客流量的增加,时令鲜果基本不愁销路。”刚卸下一车水果的薛先生,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又忙着招呼客人。薛先生在这附近经营水果批发已经10多年了,去年8月搬入海吉星成为第一批商户。
“由于物流成本低、交通便利,这里每天都吸引大量果农到此交易。”梅州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晓燕告诉记者,梅州海吉星还可进行大量货物的储存和转运,提供一站式采购。
种植农产品的果农从物流+的发展中尝到甜头的同时,他们生活的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走出家门口就是3A级景区,出城的路也变得宽敞平坦。”谈起家门口发生的变化,城北镇扎上村村民刘女士满脸笑容。
据城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爱丽丝庄园成功地促进了生态旅游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也带旺了周边农家乐及农产品销售。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转化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梅江区结合各镇、街道自然资源及产业基础,还打造了爱丽丝庄园(樱花谷)、黄坑田园综合体、兰花基地、阿鲤廊等多个乡村景点。通过项目带动,激活了玉水古村落、鲤溪万山美丽乡村、客家古民居群等自然人文资源,为乡村积攒了人气,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接下来,梅江区还将推进西阳镇风眠艺术小镇、长沙镇文创小镇、金山街道周溪河十里梅花长廊等项目规划建设,把城郊农业与休闲观光、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相结合,优化整合区域优势资源,重塑梅江人文资源、彰显良好生态环境,绘就“诗画梅江”美好画卷。
同时,为助推产业发展,梅江区还积极“筑巢迎凤”,深入实施“乡贤回归投资兴业”工程,围绕商贸物流、休闲农旅、医疗保健养生等主导产业进行精准招商,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产业,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其中,作为“广东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示范点”,东山健康小镇的发展一直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目前,梅江区已引进东山三甲医院,正筹备建设南药生物科技研发孵化基地、养生养老社区、细胞工程研究基地、康复养护基地,建成后将带动至少0.6万个就业岗位,健康产业及旅游产业收入预计达80亿元,税收达5亿元以上。
从示范点规划来看,至2020年,东山健康小镇将建成以东山医院、云体检中心、南药科研中心、全龄段智慧康养社区、养老公寓、日间托老中心、健康文化产业街区等为主的小镇示范区,形成“医、药、养、文”四大板块产业链雏形。
“至2025年,我们将全面完成东山健康小镇整体项目开发建设工作,完整展示健康小镇的先进理念和开发成效,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康养文旅胜地。”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谋划“三山三水三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梅江区坚持保护和开发“两手抓”,科学谋划了清凉山、百岁山、明阳寨等“三山”,白宫河、黄塘河、周溪河等“三水”,以及小密水库、黄坑水库、干才水库等“三库”的开发利用
河水淙淙流淌,阳光下闪动着粼粼的水光,滋润着岸上的萋萋芳草,如今走在周溪河两侧,惬意而舒适。谁能想到,这曾经是最不受待见的黑臭河渠?
“前几年感觉就是臭水沟,可能离着十几米都可以闻到臭味,好在如今清清的河水又回来了。”住在附近的居民张女士兴奋地说,小时候的周溪河旁总是热热闹闹,老人在岸边钓鱼,大人们带着孩子们在河边玩耍。
周溪河的华丽蝶变,是梅江区以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激活山水人文资源、推动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繁花绿树成为一河两岸亮丽的风景线,空气清新的公园令人流连忘返……一批生态样板工程,为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生态环境。
近日,梅江区举行“穿越千年嘉应,情醉诗画梅江”徒步活动,同时呼吁“徒友”保护生态环境,走一场不留痕迹的徒步,来一次没有污染的旅程,充分享受“诗画梅江文明客都”的生态人文之旅。同时,主办方还在徒步路线的沿途签到点设置多个空气质量监测仪,途经的“徒友”在体验秀美山水的同时,可实时查看当地环境质量情况,直观感受梅江良好生态。
环境容量也是发展空间。“人们选择在一个城市工作,不仅仅因为这个地方充满了机遇。城市是否干净、空气是否清新,也是大家的关注点所在。”梅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强化生态环保建设不仅不会制约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位于西阳镇清凉山800米处的梓树凹村里,不少茶农正在林间劳作。单是一个小村庄就有大大小小经营户20多个,小型的有自家种植的几亩茶田,大型的有承包上百亩的茶园。
梅江区的茶产业数西阳镇最为出名,而西阳镇的茶品牌则以清凉山茶为主。“近年来,回来清凉山发展茶产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许多人还直接在茶园旁边盖了房子居住下来。”今年30多岁的梁海发告诉记者,因为这里空气好,环境优美,产业也大有可为,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企业进驻。
而今,周溪河旁的十里梅花长廊已现雏形,治理过后的白宫河流水潺潺……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水美景,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并带动当地的农业、旅游业发展,助力梅江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一业兴,百业旺。乡村变美,不仅使当地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而且还吸引了不少企业的注意。梅州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
在西阳镇太平村的蔬菜基地,西兰花、花菜、包菜在田地迎风摇曳,满眼葱绿。“这些都是从台湾引进的品种,种苗品质、色泽较好,而且大小统一,很受市场欢迎。”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阙文光说。
“我们选择西阳镇的几个村作为种植示范点,看中的是这里的土地资源、区位优势。”阙文光解释,这里距离城区不远,而且交通非常方便,当地也有果蔬的种植基础。公司采取订单的方式,将各种蔬菜生产的具体技术规范告知农户,将上一年度年均市场价作为保护价与农户签约,回收农户种植的蔬菜。
同样在西阳镇太平村,鸣绣谷农庄的老板吴明也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尝到甜头。他告诉记者,之前自己原本只是打算在这里养些鸡鸭,但看到来往的游客逐年增多,便有了做农家乐的打算,在种植果实蔬菜、养殖淡水鱼和家禽的基础上做起了餐厅生意,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鸣绣谷也成为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家庭农庄。
“我们粗略算了算,餐饮、农产品种植以及鸡鸭鹅养殖等带来的总收入,今年大概有100多万元。”吴明说。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后,吴明还计划筹资300万元建设木屋民宿,对农场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打造休闲养生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梅江区坚持保护和开发“两手抓”,科学谋划了清凉山、百岁山、明阳寨等“三山”,白宫河、黄塘河、周溪河等“三水”,以及小密水库、黄坑水库、干才水库等“三库”的开发利用。
在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的基础,梅江区计划大力开展产业生态化建设,着力围绕补强产业链、建立创新链、做优服务链,做实资源统筹、要素保障、配套服务、健全机制等工作不断厚植生态优势,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做好“生态+”的文章,优化要素保障、强化生态产出,推动一二三产业在良好生态基础上融合发展。
推动“结对共建”开创基层党建新格局
2018年开始,梅江区计划用3-5年时间把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拓宽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把机关、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寒风阵阵,在西阳镇直坑村,村支部书记李秋满与第一书记邱艳红经常穿梭在村民邻里间,和党员干部一起访邻入户,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邱艳红是梅江区环卫局指派到直坑村担任的党委第一书记。对于直坑村,她就像自己家乡一样熟悉。自从区环卫局党支部与直坑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后,党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就更多了。
去年,针对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梅江区委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转作风,比奉献,树形象”主题活动,对照“敢担当、有作为、肯吃苦、勇奉献”的标准,组织开展专题讨论、剖析检查,持续加强机关作风整治,消除“争”“怨”“等”现象,不打“擦边球”,转变“等要靠”,凝聚振兴发展合力。
根深才能叶茂,固本才能培元。为进一步巩固深化“转作风比奉献树形象”主题活动成果,2018年开始,梅江区通过开展机关与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把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拓宽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把机关、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直坑村的变化,离不开党支部之间的通力协作与党员的支持。”邱艳红告诉记者,一开始,谈到要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一些村民并不乐意。为了说服村民支持河流治理工程,直坑村与环卫局的党员便主动上门,全村1200多人上百户人家,他们挨个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直坑村共有48个党员,只要是美丽乡村建设事宜,他们都带头签名同意。老党员钟仕琴不仅答应将自家的象草全部割除,还帮忙做亲戚邻里的工作。“树立党员意识,是保持党员先进性最基本的要求。”李秋满表示。
“随着直坑村河流两岸的景色一天天变美,村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态度也开始改变,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如今主动参与建设。”邱艳红说。
目前,全区共有69个区直及市属驻区单位与126个村(社区)开展了结对共建工作,计划每年组织走访慰问、交心谈心活动不少于2次,力所能及地帮助结对群众解决1件以上实际困难,同时每个季度至少组织1次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小组干部代表、“两委”干部、机关干部参加的党群联席会议,解决一批民生实事。
“自从和环卫局的党支部结对共建后,我们不仅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村民自治章程等,还联合开展了座谈交流、支部主题党日等支部活动,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学、群众联帮等方面,实现1+1>2的共建效果。”李秋满说。
“同时,实施单位还可通过帮修一条路(圳)、帮建一个场(室)、认栽一片林,党员认种一棵树、认领一任务、认帮一户贫困户等活动,真正帮助基层解决一批民生实事。”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以此构建城乡基层组织结对共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学互帮互促、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基层的各项工作能否见功见效,要靠广大干部群众去执行、保障和监督落实。因此,作为党员要不忘初心,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员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作为梅州的中心城区,梅江区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商贸、服务业日渐发达,辖区企业众多,从业人员密集。
为切实发挥党组织在商圈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今年来,梅江区致力于健全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四级联动体制,推动街道聚焦主责主业,在全市率先成立商圈党委,探索社区基层党建新模式。三角镇率先成立了梅州首个商圈党委,下设6个支部,打破了之前行业和地域的局限。
目前,加入三角镇东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的企业共有12家,涵盖义乌小商品城、东汇城、万达广场、创杰金融中心、中合财富广场等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覆盖员工近一万人。“企业提供场所,也得到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而商圈党委的成立,搭起了政府和企业联系的桥梁,从而实现合作共赢。”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样本
优先发展教育两年增加学位8000个
近日,梅州市梅江区元城小学与幼儿园建设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梅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和取名,经社会公开征集和专家评审评选后,最终将学校名称定为“元城”。
“元城小学”直通梅州教育的源头,取梅州第一间书院的创办人刘元城之名,他是梅州教育当仁不让的“第一人”。这个名字,不仅是对1000年前梅州教育开基先辈刘元城的纪念,也是对千年嘉应文脉延绵的继续。
作为中心城区,梅江区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2009年,梅江区在粤东西北80多个(市、区)中,率先建成首个“广东省教育强区”;2014年在全市率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2015年在全市率先完成“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任务;2017年全市首批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验收,梅江区被教育部评为2017年度全省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
同时,针对财政有限的实际,梅江区进一步完善机制,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投入保障模式。数据显示,梅江区3年共扩大校园面积近480亩,新建校舍30栋、维修校舍18栋,新建、改建运动场21个,新购置计算机逾万台、电子白板1000多套,新建校园网33个,新增图书156.6万册,新增常规教仪设备价值5983万元。
同时,为了让群众不再被“上学难”的问题困扰,梅江区还采取分期分批措施,加快推进学校项目建设工作,增加教育资源,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金山街道办、三角镇先后撤并整合了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龙丰小学、芹乡小学、上坪小学、坜明小学、安国小学和新塘小学等,同时加大加快城区学校的规划新建、改造力度。
据了解,龙丰幼儿园于2016年投入使用,风眠小学在2018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提供1800多个优质学位。同时,芹洋学校已于2017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9月将建成使用,可提供2550个优质学位;金山小学迁建征地工作基本完成;城北会文学校、水白中学扩建工作正在规划设计中。这些学校项目建成后可增加8300多个学位,城区学校学位不足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数说建区30年
1988年,行政区域面积为322.9平方公里;至2017年底面积达到570.6平方公里,扩大了将近一半。
自建区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88年的0.11亿元增加到7.31亿元,年均增长率15.6%;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41亿元增加到83.45亿元,年均增长率9.7%。
30年来,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近82倍,由1988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105.59亿元,年均增长率14.2%;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0倍,由1988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84.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685倍,由1988年的0.2亿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136.95亿元,年均增长率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倍,由1988年的1.63亿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109.16亿元,年均增长率15.6%。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71元,是1988年的27.4倍,年均增长率1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568元,是1988年的27.6倍,年均增长率12.1%。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疏通堵塞的下水道。(钟妃彬摄)本报讯(记者钟妃彬)日前,本报《民生一线》栏目报道了梅江区赤公式岗一酒店外下水道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