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来了个“胡老师”
图文/本报记者吴腾江
初见胡老师,他正在丰顺潘田镇中心村委办公室和专门做包装的老板商量番薯包装盒的事情。“你这个包装盒好不好拿,人家挤公交地铁时绳子会不会容易断?这种款式会不会不够好看?”他认真思考后问道。
“胡老师”全名胡轶,1980年生,湖南益阳人,从小在广州长大,是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名干部。虽然是一名扶贫干部,但因为他以前教过计算机课程,加上平易近人,所以村里人都叫他“胡老师”。
2010年3月,胡轶向广州市教育局主动请缨到农村“支教”,却没想到被安排至丰顺县潘田镇新东村做扶贫工作。刚下车的他傻眼了,眼前的景象和城市相差太大,用他当时的话说就是:前脚刚到,后脚就想走。
或许是缘分,或许是责任,他还是决定留下来,一呆就是三年整。新东村距离潘田镇上约15公里,地理位置偏僻,道路也不好走,手机信号时常3G变2G,由于村里的电路也在改造,所以白天没电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多。加上语言完全不通,村里有的人讲客家话有的人讲潮汕话,自己又是个教书匠,扶贫工作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有一次,天下小雨,他骑着摩托车从村民家出来,泥路又小又滑又弯曲,一个转弯刹不住,摩托车“飞”到村民的房顶之后冲进了沟里。
虽然有许多困难和不适应,但胡轶从未抱怨过,他执着专注地做着他认定对的事情。2013年3月胡轶的扶贫工作结束时,新东村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新东村还被评为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红旗村。
2016年12月,胡轶又接到广州市教育局一纸调令,前往丰顺县潘田镇中心村开展扶贫工作。他义无反顾地再一次开始了又一个三年的驻村工作和生活。进驻中心村后,为了及时摸清中心村及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尽快重新制定帮扶计划提供第一手资料,他同另一名90后驻村干部陈延霆深入到贫困户的家中、田间、猪圈等,详细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晚上则抓紧时间与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等根据村情研究制定扶贫项目。
现在的胡轶,每天忙着帮村民收番薯,并告诉他们,要建立品牌,口碑是关键。当一箱箱印着“中心番薯”字样的纸箱运走的时候,胡轶的脸上满是笑容。除了发展农业,胡轶还瞄准了光伏产业这个长效脱贫项目。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劳动力不强的老人家和小孩。楼顶装太阳能发电并网,并不需要多少精力和体力。于是胡轶与村两委带着光伏公司技术人员挨家逐户解释光伏发电原理和帮扶政策。贫困户从不理解、不参与甚至不肯出钱,到27户贫困户均顺利安装并网发电。同时,他们还为中心村委安装了4套、合计103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扶贫期间发电收入的70%均用于分红给没有安装光伏发电的贫困户,如此一来,所有贫困户都能享受“阳光收入”。
“胡老师非常认真负责有爱心,经常到家里看望我和我瘫痪的孙女。我生病没有劳动力,但是靠着太阳能发电也能赚一些钱,你看我现在已经发电9000度,差不多7000块钱呢。”贫困户林达听拿着小记录本告诉记者。胡轶在村里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还资助了一名叫大胜的孤儿,经常趁回家给他带玩具,还经常辅导他学习。大胜从原来的单科几分到现在的单科八九十分,倾注了胡轶不少心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像胡轶这样的扶贫干部,在中国有277.8万,他们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地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新闻推荐
张先生:丰顺县汤坑镇锦江街(丰顺中学附近)做餐饮的商铺,每晚7、8点在店门口洗碗,并将污水倒在马路上,造成污水横流,到处都是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