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板
■ 罗心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全市共识。当前,我们要深度融入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增强发展后劲,在建设绿色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家园上狠下苦功夫,打造绿色发展生动样板,努力开创新局面。
理念创新是先导。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其实质还是“发展”,但核心却成了“绿色”,不是不发展而是更好发展和更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理念,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生态文化建设,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渗透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中。同时,美丽梅州是一个生态共同体,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部门行业、某一部分组织和人、某一区域的事,所以应强化全市一盘棋、一体化的理念,避免本位主义、各自为政的弊端。
技术配备是支撑。生态技术决定绿色发展的成效,推动绿色发展,要注重发挥一切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环境宜居的现代科学技术作用。要加强与科研院所、有关部门合作,加大人力、财力投入,研发推广投入品减量技术、资源利用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为梅州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完善城乡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开发全市生态信息数据库、生态技术规范指南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加快城乡环境治理和保护监管能力建设,为建设生态发展区奠定技术基础。
制度规制是保障。推动绿色发展,就要转变传统“非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及其政策制度,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确保人们在生态文明框架内做出合理行为选择。要探索促进循环经济、环保产业、清洁生产的鼓励性制度,运用好各种财政、价格政策和专项资金,鼓励、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完善绿色发展绩效考评体系,运用好绿色发展指数。对违背生态精神、破坏生态环境的组织人员进行约束和惩戒,完善生态补偿体系。
乡村振兴是重点。一直以来,梅州都是一个以绿色为底色的地方,我们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美丽梅州、推动绿色发展的总抓手。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宜居宜游,以生态和乡愁提升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要开展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以及特色小镇创建活动,融合客家文化元素,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村容村貌,使乡村成为寄情山水的诗意载体。对自然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乡村实行整村搬迁撤并,实现生态空间有序整合和集约利用。
“生态+”是路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而“生态+”则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近年来,梅州市雁洋镇成功走出一条集“生态+”文旅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三圳镇的富硒土地、长寿食品成为梅州市“生态+农业”的金字招牌。从生态经济视角分析,生态资源也是参与财富生产、实现财富增长的要素和来源。我们要做足、做好、做大“生态+”文章,打破传统GDP思维定势,向生态要生产力、要民生福祉,将独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建设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中淘汰落后产业、产能,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精致农业等绿色富民产业,重点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问题解决是导向。问题是实践的起点,抓住生态环境问题就能抓住绿色发展的“牛鼻子”。当务之急,是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回头看”整改意见,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整改。具体而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梅江和韩江源等生态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整治乡村和城区“脏乱差”等现象,尤其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强化规划龙头作用,落实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准入制度,防止布局型污染和新的污染源产生。
(作者系梅州市委党校讲师)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疏通堵塞的下水道。(钟妃彬摄)本报讯(记者钟妃彬)日前,本报《民生一线》栏目报道了梅江区赤公式岗一酒店外下水道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