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杏花桥往事
杏花桥建成时周边的水田 王瑞忠 摄
1986年扩建后的杏花桥
杏花桥建成通车典礼(1966.5.1) 王瑞忠 摄
它的建成使汕头有了贯通新老市区、连接省内外公路的重要桥梁,改善了汕头市交通,大大方便了市民。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路桥建设者心中仍保存着关于它的许多难忘故事
□ 思 永
汕头杏花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汕头市区建设的第一座重要交通桥梁,建成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杏花桥贯通了新老市区,一端连接红旗路(金砂西路)和大华路,另一端连接杏花路、护堤路和潮汕路。主桥长105米,桥面宽11米,钢筋混凝土T型结构,设计荷重能力为汽车10吨,拖载60吨。工程于1965年8月动工,1966年5月1日建成并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为适应汕头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1986年,市政府拨款527万元扩建杏花桥。扩建后的杏花桥主桥长146.66米,桥面宽32米,设计荷重能力为汽车20吨,拖载100吨。
杏花桥是发动广大市民群众群策群力建成的,因工程始于1965年8月,老一辈杏花桥建设者习惯称之为“六五八桥”。当年的建设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潮汕文史专家鄞镇凯在其著作《汕头埠旧事》中介绍,杏花桥是汕头城区第一座搞“群众建设”的桥梁。建桥工程前期,上游梅溪桥闸把上游江水闸住,使建桥工地成旱区。汕头市各行各业都抽调人力投入工程建设,挑沙扛石,连当时在校就读的初高中生也停课参加义务劳动。鄞镇凯先生回忆,劳动工地上红旗飘扬,劳动竞赛的口号此起彼伏,高音喇叭一直响着激奋人心的报道。鄞先生发挥其专长,把劳动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及时编成快板,第一时间送到工地广播室广播,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笔者是当年参与汕头路桥建设大军中普通的一员,每次经过这里,有关杏花桥及周边的往事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脑海里涌现。
杏花桥未建成通车前,从汽车总站出发开往澄海福建方向的车辆,驶经狭窄破损的火车桥(解放桥)、廻澜桥,绕道中山路一段窄长的老市区马路,才得以驶入汕樟路,进入通往福建的324国道。这不仅费时费燃料,而且对市民的工作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那时的中山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尤其是下雨天,整条中山路下段积满了厚厚的一层黄色烂泥浆,车辆驶过,泥水飞溅。当时我每天都要经中山路尾到五中上学,就曾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溅成“大花脸”,临街的居民更深受其害。杏花桥的建成,使汕头有了贯通新老市区,连接省内外公路的重要桥梁。这座直接通往东区的桥梁,大大方便了汕头市民,改善了汕头市的交通,缓解了老市区马路的压力。
我虽没直接参加杏花桥的建设(那时我就读的的金山中学没组织师生参加建造杏花桥的集体劳动,但不久后在市的安排下,师生跨海参加市六五九人防工程建设),却多次以居民身份参加修筑红旗路(现金砂西路,大华路与汕樟路之间的路段)的义务劳动,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记忆犹新,干部职工居民群众齐出力,搬掉黄沙,移去乱坟,清理路基。最后红旗路与大华路交界的路中央孤零零只剩下一座大荒冢,荒冢坍塌处群蛇乱舞,令人生畏,我目睹了筑路工人扑杀毒蛇的壮观场面。
杏花桥建成不久,就碰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无论奔赴广阔天地“修理地球皮”还是返汕探亲,我都要在汕头汽车总站上下车。我家住在崎碌,杏花桥是我家到汽车总站的捷径,从新兴路尾经林厝祠,横越中山路,穿过竟长村的巷道,沿着酒厂后面公园溪边的小路走,经过一段堆满猪粪的高高河堤,就来到杏花桥东桥头,沿台阶登桥,过桥后经杏花路,跨越潮汕路,就抵达车站。我还清楚记得,多少个清晨我大步流星奔走在杏花桥上,如赶上开往大埔的早班车,快的话,则可在8时许抵达插队地点饶平浮滨,还来得及出早工与社员一起挣工分呢。如搭不上大埔车,则往钱东或黄冈转车,也可在中午抵达,参加下午的生产劳动。
那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杏花桥的早晨。杏花桥的拂晓给人的感觉是清静的,桥面上走动的只有少数下夜班的工人和进城收潲水喂猪的市郊农民,偶尔有几辆客车驶过。站在桥上朝中山公园方向望去,公园溪里停靠着来自周边公社的多艘运肥船,社员们正忙碌收集城市粪肥,通过韩江水道源源不断运回乡村作为农田肥料。不远处的江边有人在张网捕鱼,有路人在围观,估计收获颇丰,“拗罾”人忙得不亦乐乎。通往汽车总站的杏花路很窄,周边都是低洼的水田,路面只有田埂那么高,一逢下大雨,经过杏花路的客货车通通变成“水车”。
杏花桥还是我留下游泳记忆的地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曾多次参加市组织的群众性渡江渡海活动,渡江的地点就在杏花桥附近的梅溪河面上。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66年8月潮安东凤至汕头市区的韩江三十里长游,历经多小时烈日的灼晒,浅水滩处高水温的煎熬,终于来到下游深水区。抵达长游终点(汕头中山公园游泳池附近堤岸)前,游泳大军浩浩荡荡从杏花桥下泅过,桥下的水是那么的清洌,那么的透凉。
一转眼,五十多年过去,当年杏花桥的建设者多已是70岁上下的老年人了。这代人对杏花桥最有感情,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是不会忘记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感人的杏花桥故事。杏花桥留给大家的记忆太多了,说也说不完。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大货车无情的碾压,杏花桥不堪重负,大桥老矣。何时进行大修是广大市民群众急切关心的问题,年初终于传来杏花桥大修的好消息。盼杏花桥及早修好,让其重新焕发青春,更好地发挥其连接新老市区交通的纽带作用。
新闻推荐
游子衿出生于广东大埔县,现居梅州。主编诗歌民刊《故乡》,著有个人诗集《时光书简》。现为中国客家文学院专业作家,广东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