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梅州客家人大规模移民入川 ●李国泰

梅州日报 2018-12-01 10:36

在重庆市盘龙镇看到的夏布生产作坊在夏布上书写的《客家文化赞》书法

导读

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的60多年里,清政府号召和鼓励大规模“湖广填四川”移民。梅州有相当部分客家人移民到了四川(重庆)。然而,300多年过去了,梅州客家人参与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仅见诸于史料文字,极少有实地田野调查。近日,梅州市客家文史研究会的学者们趁到成都出席学术会议之机,对重庆、四川客家移民进行初步考察,将收集到的部分成果予以分享。

“湖广填四川” 与客家人入川

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张献忠部与清军展开拉锯战,遭清军反复屠戮,死伤近百万人。康熙年间,清政府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鼓励人口稠密的“湖广行省”(湖南湖北)向内地移民,后人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广东客家人当年因居住地人口稠密,且受反清复明武装“天地会”在当地频繁与清军打仗和西路土客械斗影响,生产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被清政府移民的优惠条件所吸引,粤东惠州、潮州(含大埔)、嘉应州等地的客家人纷纷响应号召,移民四川。

截至1993年底,在四川、重庆有客家人的县达63个,能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以上。成都东郊500平方公里范围内,居住着50多万客家人。据不完全统计,川、渝客家人的总数约在300万人。

“海棠香国”:

驻扎大批梅州人后裔

重庆古昌州所产海棠花有香味,故有“海棠香国”美誉,后改为荣昌县(区)。在这里,到处都有以海棠命名的地方和建筑,如“海棠公园”“棠香中学”等。我们考察组在当地进行田野调查,发现有不少梅州人的后裔。

在安富街道办事处的林屋考察时,林家老人们热情地用客家话与考察组学者们交谈,说他们的祖上林鼎云公夫妇率四个儿子,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从嘉应州畲坑墟榄潭驿仓下村迁来。那年冬天从老家出发,一家人走了几个月,才来到现在的柏坝子花园屋下角落居。在这里开荒种地。四个儿子繁衍成林氏四大房子孙,成为安富场的旺族大姓。道光廿年(1845),林家后裔林大耀回到畲坑仓下村探亲,抄录族谱,画下祖祠图形,回四川(重庆)后,依样在安富场新建起一座林氏祠堂,续修在川林氏族谱。

笔者采访了当地客家文化研究学者林万荣,他出示自己编著的《盘龙客家》和《荣昌客家人》,笑谈梅州人当年的移民故事:“清乾隆六年,嘉应州兴宁县的周元侊携带子孙三代人从老家出发,历尽辛苦进入四川。他们一家行至荣昌石板田时,用碗在河中舀水喝,不慎将碗掉入水中。他见状认为是天意,于是,周家就在盘龙石板田永福桥(杨家河)居住下来。”

在重庆市荣昌客家人聚居区,考察组收集到一辑《李氏入川歌》16首,其中一节详细描述了客家李氏入川的移民经历:

辛酉人民乱忙忙,个个说起往四川,夫妻冬月动一念,告禀双亲讲言章。

父看正月初九日,同伴九户离故乡,一路行到荣昌县,问及伯叔老马庄……

川味客话:

大多与梅州客家话无异

梅州的学者们从重庆市区乘高铁在荣昌北站下车,陪同采访的重庆学者李老师用客家话说:“我的"姐婆"家就在荣昌这里。”学者们觉得奇怪,“姐婆”这一称呼流行在梅州上水兴宁、五华一带,怎么在重庆也这样称呼外婆呢?细究之下才知道,在四川的客家人自称“广东人”,说的方言叫“客话”或“打广东腔”。而其他四川人则叫这种方言是“土广东话”。盘龙镇是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据考察组在荣昌区盘龙镇采访当地中青年,他们说,以前到广东深圳、惠州和东莞打工时,能与当地客家人对话。

盘龙客家话仍然保留6个声调,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声去声不分阴阳,因而四川人感觉听客家话像听唱歌。如称大哥为“太哥”,太字读第四声,“读书”称“吐书”,第一个字读第四声,发重音。盘龙客家话的词汇中有不少古汉语词,如:稻子叫禾,吃叫食,绳子叫索,脸叫面,眼睛叫目珠,眼泪叫目汁等;在称呼构词方面,要加前缀词“阿”,如称妈妈为阿咪,父亲为阿爷,姐姐为阿姊;保留较多中古汉语特征,吃饭称食饭;吃午饭称食昼,吃晚饭称食夜。大部分与梅州客家话无异。

在洛带镇,考察组遇上了梅州“客天下”景区表演客家擂茶的广西贺州客家人张汉秋先生(秋歌),他最近在洛带演出,他说在洛带镇舞台上表演时就说原汁原味的广西客家话。

客家习俗:

谨遵客家先祖传统

1.背祖骸,捡金葬。客家人迁入四川垦殖时,有人也会将祖宗遗骸带到新住地安葬,叫作“捡金葬”。据考察组收集到的《刘氏族谱-庆公入蜀记》载:刘公讳子庆,东粤嘉应州长乐县双头村新屋人氏也,生于清康熙廿四年乙丑岁冬月廿八日丑时。公行年至42岁,即雍正四年丙午岁,爰及赖妣与胞弟;子倡、鸾,率王、祖、予、鼎、昆辈入川。乾隆庚寅冬,命长予宏、胞侄周,回粤扦曾、妙(缪)二娘金骸至川……

2.修家谱,重祖训。客家人重视修家谱。当今四川面世的移民家谱近200多种,客家人的家谱占80%。谱牒中大多记载有家规、祖训。考察组在重庆收集到五华《刘氏族谱》手抄本、龙川《李氏族谱》木刻版,据提供人说,这些族谱都是当年祖先入川里带来的原版本复印件,非常珍贵。

夏布编织:

由梅州人传入

考察组在社区主任李家辉的陪同下,采访了盘龙镇大建村几户“夏布”编织家庭作坊。据李主任介绍,“夏布”编织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以苎麻为原料编织成的麻布,荣昌区夏布编织技艺由梅州人入川时传入。梅州在明、清时期夏布制作手工艺非常发达,是“海上丝绸之路”出口贸易的主要物品之一。尤其是民国时期兴宁和丰顺汤坑夏布编织工业非常发达。

在李家辉主任家的作坊里,有十多名工人在脚踏木制织布机,手中梭线抛来抛去,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只闻“咔嚓咔嚓”的机杼踏脚响。盘龙全镇现有夏布生产企业和家庭作坊200多家,从业工人15000余人,年生产销售夏布40多万匹,产值4.45亿元,其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荣昌区正在投资15.5 亿元建设550亩的夏布创业基地。

客家教育:

编印客家文化普及课本

在盘龙镇,考察组参观了当地的客家文化普及教育。在花房村小学校的大门口,加挂了一块“客家文化特色学校”的牌子。据村小校长介绍,这里有小学一至六年级300多个学生,学校使用镇里统一编印的《知客家事,做客家人》的客家文化普及课本。

翻开教材,里面的内容有:客家人的渊源、盘龙客家人、盘龙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客家人的精神文化、客家人的语言、客家祖训、客家名人录、客家移民对盘龙经济文化的贡献、客家子孙建设新盘龙等。

学校里设有客家文化展览室,展出有当地客家民俗和农耕生产生活的实物,还有小学生们在夏布上作的画,写的书法,装裱起来甚为精美。学者们深感梅州作为“世界客都”, 客家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普及工作有待提高。

新闻推荐

《梅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2019年工作方案》印发 2019年消除重度污染天气

本报讯(记者李盛华)梅州市近日印发《梅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2019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加强工业源、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