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医药强市 建设“长寿梅州” 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现场会明日在梅州召开,力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拥有舒适的就医环境和齐全的理疗科室。何森垚摄
站在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卫生院中医馆前,红白为主色调的中式装饰、外墙上粘贴着的中医经络图,空气中弥漫的浓郁中药味,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大医馆中。虽然面积不足卫生院1/3,但“五脏俱全”:中医康复室、诊疗室、理疗室……“医院就在家门口,很方便。”正在中医馆接受针灸的曾女士说。这是梅州基层中医药建设常见的一幕。
11月29日,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现场会将在梅州召开,来自全省卫计系统相关负责人将齐聚梅州,力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近年来,梅州立足全省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定位,把中医药事业作为“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推手,不断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2017年,梅州市中医类门诊就医患者诊疗量占诊疗总数的4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居全省前列;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人,每万人中医床位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张。此外,梅州中医药产业也在悄然布局:梅片树、仙草、岗梅等本地特色的中药材深受欢迎;依托中医药文化建立的养生基地、度假村等蓬勃发展。
优良生态底蕴深厚
多项数据居全省前列
今年7月,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出炉,梅州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表现突出,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二。
梅州是一座充满“绿色”的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全省第一,水质达标率稳居全省前列。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到处都有中药材种植的最佳基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梅州的闪亮名片,成为城乡百姓最具获得感的民生福祉。
同时,梅州还是广东省的宜居胜地,享有“长寿客都”的美誉,蕉岭是世界的长寿之乡,大埔、丰顺、梅县是国家的长寿之乡,全市长寿人口的总数在全省排在前列。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梅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1月中旬,中国工程院程京、沈倍奋、徐建国、夏咸柱、金宁一、吴清平6位院士齐聚梅州,就“健康梅州”把脉开方。在此次活动中,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说,梅州生态环境好,是闻名遐迩的长寿之乡。生态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梅州人寿命长的重要原因。
在梅州,素来都有“爱中医、信中医、服中药”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底蕴尤为丰厚,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也将中原古风及中原民间医药和保健的精华带到了南方地区,千百年来一直保存着中医药养生的习惯。不仅对中医药治疗接受程度较高,饮食上,客家人也有将一些中药材用作食材的习惯,形成独有的客家药根饮食文化。
目前,梅州中医药服务水平多项指标排在全省前列,全市中医药门诊量占比达42%,居全省前列;中医类门诊、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数以及每万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中医床位数等多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梅州具有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明显优势,这里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生生不息,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将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加大中医人才培养力度
走进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横幅挂在最显眼的地方。环顾院区环境,在高大绿树之间,长亭、水池、古色古香的建筑装饰、遍布四处的中医药文化介绍装点着医院。在广东省名中医、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副院长、针灸主任医师温乃元的门诊里,有许多病人在等候,甚至有华侨打“飞的”前来看病。
今年初,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达到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标准,成为梅州首个获得“三甲”称号的中医医院。五华县、平远县也在去年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因为梅州市民保持有中医药治疗的习惯外,也与近年来梅州市加大中医药各种工作的力度有关。
2017年,梅州市印发了《梅州市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同时出台了《梅州市“十三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梅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再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
依照上述实施方案,梅州市积极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医医院提升改造、“中医馆”建设提档升级等。目前,梅州市各级各类中医医疗卫生机构近2000个。其中中医医院9间,实现了市、县中医医院全覆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实现县(区)全覆盖;中医类别(含中西医结合)村卫生室1705个;基层“中医馆”133个,覆盖了所有建制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实施“星级”中医馆动态管理,首批确定“五星级”中医馆15个,“四星级”38个,“三星级”74个。
在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去年,梅州按照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将中医药服务项目价格调整的幅度适当提高(如中医外治、中医骨伤、针刺、中医奇特疗法、中医综合提高20%;灸法、中医肛肠提高30%;推拿疗法提高40%),以扶持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振兴中医,关键是人才。在抓硬件的同时,梅州时刻没有忽略人才的培养,始终把中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中医药工作的重点来抓好抓实。多年来,梅州主要通过机制激励、自主培养、派出学习、以老带新、专科建设等多种渠道,推动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
打造中医药人才培养品牌。从2016年开始,梅州把中医药骨干人才的培养纳入了市委组织部每年的专题培训计划,分批派往北京、广州、成都等国内知名中医药院校学习。目前,梅州已拥有1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1个国家级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拥有1家具有本科办学资质的医学院,拥有一批“名中医”和重点专科的带头人。
实现中医药科研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
初冬时节,走进南寿峰健康产业园,苍翠挺拔的绿树、满山清香的药材味,让人忘却了冬天的萧索。暖阳照耀下,沉浸在清新的空气中,观赏红豆杉、将军树、苏铁蕨、野香樟等国家保护植物。
一边旅游,一边养生,并不是梦想。南寿峰健康产业园内除了拥有珍贵的药材外,还分儿童、女性、男性、老人等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的养生区,远程诊断、预建的抗衰老养生基地等为人们健康“把脉”。
在梅州,像南寿峰健康产业园般将自然生态、中医药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的新兴产业还有许多。梅县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丰顺县留隍鹿湖温泉度假村等在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方面初具规模。广东恒祥医药有限公司拟建设医养结合中医院旅游示范区。
除此之外,梅片树、仙草、岗梅等特色中药材品种,以及金银花、淮山、青蒿、佛手、菊花等传统中药材品种的种植也在梅州逐渐兴起。目前,梅州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产值19.7亿元。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平远、梅县、丰顺。
“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文化和重要生态资源是中医的5种资源优势,这些都是接下来梅州中医药事业发展关注的方向。”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说,梅州将以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和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制定实施1个全市性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平台”“中医药+产业”两大支撑,创新建立顶层设计、产业融合、能力提升三大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的协调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以及中医医疗服务的三大体系,通过这种“1+2+3”的发展模式,着力补齐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
今年9月,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正式启动。该基地的成立将推进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三大基地”建设。11月,梅州市成立了由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多名国内医学科学、生物科学领域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的梅州市医学科学院,将探索梅州中医药事业的科研创新发展。
“中医药产业、科研创新等将会是梅州市中医药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说,发展中医药事业即符合梅州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定位,也是实现“长寿梅州”的路径之一。
撰文:张柳青徐晓丹廖媛
新闻推荐
广东省药学会送学下基层暨基层医院药师实践技能学习班在粤东医院开班。李璟潞摄日前,广东省药学会送学下基层暨基层医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