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丞相岭与翰林堂
不久前,张应斌先生在梅州日报发表大作《宋代大诗人杨万里与梅州》,拜读之余,十分敬佩。该文在“梅州的第一歌者”中,对杨万里的评价十分中肯,但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
一是对丞相岭的解读。该文提到“通衢驿建在岐岭上,岐岭又名丞相岭”,又说“元末陈友定在岐岭采矿,得银数百万,后名岭为宝山”(见本报10月4日“文化公园”版)。笔者认为:丞相岭在五华岐岭是对的,唐朝丞相常衮贬潮州时经过此地,因此得名。但通衢驿在龙川通衢镇,而不在五华岐岭,两地相差十多公里。当然,岐岭不只是地名,也是山名,通衢和岐岭两地分居岐岭山两侧,张先生说通衢驿在岐岭,其实也不算错。但元末陈友定采矿在兴宁径心的宝山,不在岐岭。在广东和兴宁的旧志中,都曾把径心宝山当作丞相岭,可能因此造成混淆。
二是对翰林堂的解读。作者首先指出长乐县驿有翰林堂,后又引用李纲的《通衢驿夜坐有感》一诗,并引诗中自注:“翰林堂,见《图经》。罗姓,失其名,亦唐人也。”作者再引用北宋窦卞撰写的罗公墓志铭,认为 “当指北宋龙川人罗恺。李纲唐人说,亦误传”。感觉矛盾之处不少。
笔者认为,李纲并没有误传,这位唐人是唐朝末年的循州刺史罗昌儒,唐乾符初年(公元874年)登进士,乾符六年到循州(州治在龙川)任刺史。但上任不久,黄巢起义军攻陷惠州,逼近循州,罗昌儒避战乱隐居于兴宁神光山下的罗岭,是最早进入梅州的罗氏祖先。罗恺和罗孟郊都是罗昌儒的后辈。现在兴宁罗姓的祖屋大门有的仍沿用“循州世泽,理学家声”的对联,上联就是指循州刺史罗昌儒,下联指宋代理学家罗从彦(程颐的老师)。明朝初年的《永乐大典》第7235卷,还留下南宋兴宁县令苏升的《重修翰林堂记》一文,证明翰林堂确在兴宁。李纲在诗中有“朝辞丞相岭,夜宿翰林堂”句,也证明李纲一早从五华岐岭经过,晚上到翰林的故乡兴宁住宿(有《宿兴宁县驿》诗二首),日行约30公里,是符合史实的。李纲诗中的翰林堂旧址在今兴宁墨池寺,唐人罗氏是指罗孟郊先代,不会是指北宋罗恺。胡曦就说过,李纲不应该会犯将本朝人误作唐朝人的错误。
以上见解,不一定正确,祈望读者们指正。(陈蔚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思杰)昨日上午,“华南机收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现场观摩暨实割验收会,在兴宁市新圩镇崇上村举行。验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