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送干部200多人 输送物资约300吨 周恩来确立的中央红色交通线
本报记者 陈珊娜/文林少然/摄
中央红军长征之前,上海和中央苏区之间有一条途经汕头的秘密交通线,蜿蜒曲折长达数千公里,它由中央直接掌握,担负着党中央从上海到中央苏区转移干部、信息传递和运送物资的任务,它就是至今仍备受称颂、常被影视剧作为题材的“红色交通线”。
这条秘密交通线,活动于国民党统治区,战斗在白色恐怖之中,在当时曾护送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安全进入苏区,源源不断向中央苏区运送军需、民用物资。它是唯一一条自始至终不受破坏的地下航线,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日,记者走访这条秘密交通线上两个位于汕头市的中央直属交通站旧址:镇邦街7号和海平路97号。现场,市、区党史部门的专家口述“还原历史”,仿佛穿越回那个火红的革命斗争年代,重现红色交通线在当时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背景
中共开展地下斗争 设中央绝密交通线
1927年,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开展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大围剿。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转入地下斗争。同年8月南昌起义后,中共在赣南、闽西等地区相继成立革命根据地,党中央为了加强与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开始了地下交通线与交通站的建设。
据汕头市金平区党史专家邱文化介绍,当时,中共中央机关(上海)与中央苏区(瑞金等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几乎失去联络。1930年秋冬间,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央交通局开辟多条交通线,设立中央交通局直属交通站,其中一条由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青溪—永定进入苏区的交通线,蜿蜒曲折长达三千公里路。这条红色交通线从建立至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前夕撤出,在全国众多交通线中是唯一一条自始至终没有受到敌人的破坏、保持畅通的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为实现中央将党中央领导机关转移到苏区的战略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何开辟途经汕头的这条交通线,背后还有故事。上世纪80年代,原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秦梓高曾前往上海收集资料,并有幸拜访了当年曾参与汕头交通站建立的交通员顾玉良。秦梓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30年6月,红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卢肇西从福建经汕头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当时国民党对苏区进行了严密的封锁,要想打破封锁,需要另辟一条比较安全的路线,方便传送情报和军需、民用物资。卢肇西当时乔装打扮,很顺利地从福建到达上海。于是,党中央便根据卢肇西走的这条路线,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秘密交通线。”秦梓高说,这条线路以水路为主,迂回曲折,有利条件较多,特别是香港、汕头市华洋杂处,百业并存,易于大家乔装往来;此外,潮汕地区革命较早,有国民革命两次东征,“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群众基础较好,易于秘密隐蔽。因此,周恩来亲自选点、布点,经过缜密分析、确定,汕头成为这条交通线上重要的枢纽站。
★前世今生
绝密交通站两手准备 全力护航党地下工作
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在汕头的直属秘密交通站有两个,分别是镇邦街7号“中法药房汕头分号”和海平路98号(即现海平路97号)“华富电料行”。
交通站的设立是隐秘的,需要一个身份用以掩护,开商铺是较好的选择。1930年底,中央交通局副局长陈刚通过中央秘书处外交工作负责人黄玠然在上海中法药房的亲戚,到汕头市镇邦街7号建立中法西药行分号,作为中央交通局直属交通站。即是“中法药行汕头分号”,交通站由陈刚负责,任总经理。
汕头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汕头交通站既是承上接下的中转站,又是内地交通始发站,许多物资要在这里转运,许多人员要从这里经过。为预防万一,做好两手准备,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中央决定在汕头再建一个绝密备用站。后来的事实证明,两手准备高度体现了党中央决策的正确性。
1931年初,党中央委派陈彭年、顾玉良、罗贵昆3人以上海客商的身份到汕头,要求他们选择便于替苏区筹措电器材料的公开职业为掩护筹建备用交通站。据秦梓高老先生介绍,顾玉良是上海人,1931年第一次来汕头,不懂潮汕话,但是他当过交通员,做过生意,有经验。陈彭年是山东人,个子高,穿上长袍大褂,像个资本家,所以被当作“老板”。罗贵昆当时20来岁,广东梅县人,能讲潮汕话,在汕头也有社会关系,是他们在汕头活动的翻译和媒介。顾玉良他们到汕头后,在一家由客家人开设的南京旅店住了半个月左右时间,随后利用罗贵昆的社会关系,在附近海平路租到一座楼房。房子有三层,临马路,但没有铺面。他们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需要,开了一家专营批发代销、不做零售的“华富电料行”,目的是可以利用商店名义购买苏区急需的电器材料。站长陈彭年为“经理”,顾玉良为“会计”,负责和东江特委联系,罗贵昆为“职员”,负责外部联络交际。
这一个绝密备用站的设立,可以说是拯救了整条地下交通线。1931年,中共中央特科的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由于其掌握大量共产党的核心机密,致使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受巨大的破坏,多名中共地下党员遇害。周恩来当机立断,对中央交通线进行调整,撤销顾顺章所了解的交通站,当中包括汕头仅仅运行了半年时间的“中法药房汕头分号”。同时,正式启用“华富电料行”作为中央直属交通站。这一后备绝密交通站,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交通站旧址重焕光彩
将成为汕头红色名片
近日,在市、金平区党史部门同志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海平路和镇邦街这两处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站旧址。来到海平路97号,记者发现这一处三层建筑已修缮一新,挑高骑楼、红门方砖,颇有当年老行铺的样子。而此前,旧址历经风雨洗礼、坍塌严重。
金平区党史专家邱文化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汕头市金平区委区政府成立中央红色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的保护与修缮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多次实地调查,形成相关资料,制定保护措施,落实各有关单位责任,聘请了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就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于2012年完成文保单位和纪念馆的设计工作。2014年,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2015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的修缮工作启动,投入600多万元进行修缮,排危清拆、打桩加固、浇灌柱梁和楼板等,目前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进入专家验收和布展阶段。预计今年内将对市民开放。“届时该旧址(纪念馆)将成为汕头市的一道靓丽的红色名片。”邱文化说。
另外,藏身于镇邦街7号的秘密交通站旧址也正在编制设计方案,下来也将修缮恢复原貌。
★红色印记
输送人员和情报物资 不见硝烟却惊心动魄
“红色交通线”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信息联系、护送干部和物资进入中央苏区。这条经汕头通往苏区的秘密交通线成为当时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位于海平路97号的汕头交通站在中央交通局直接领导下,坚持长达4年多之久。
在党史中,对于经过交通站到达苏区的人财物,有着较为清晰的记载。护送干部进入中央苏区,首先是上海党中央将准备前往苏区的人员,通过秘密电台先告知香港交通大总站。人员启程到香港后,安排住宿并再确定行程,然后由专职交通员带同出发从香港坐船到汕头(有时也有从上海直抵汕头交通站的),在汕头乘潮汕铁路火车到潮州,再乘韩江小汽轮到大埔县的茶阳,由大埔交通站的交通接走,转到闽粤边界的青溪站,再通过僻静的山区,由地方武装护送到福建的永定,转中央苏区首府端金。对于这条交通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护送干部。从建站到1934年底,由这条交通线经汕头交通中站护送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据不完全统计,护送的中央领导同志和其他干部约有200多人。其中,包括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项英、任弼时、何叔衡、陈云、肖劲光、李富春、李克农、聂荣臻、张爱萍、林伯渠、董必武、邓颖超等等。
第二,输送和采购物资。国民党当局在对苏区进行疯狂军事“围剿”的同时,还对苏区实行严密物资封锁。交通站在前后三四年时间里,向中央苏区输送食盐、布匹、药物以及电讯、印刷、军械器材等军需、民用重要物资约300吨。
第三,传送资金。汕头秘密交通站和交通线上的交通员经常将中央苏区在斗争中缴获的贵重金属、黄金、白银、外币等带给上海党中央,为党中央输送经费作出应有贡献。
第四,沟通上海党中央与苏区的信息往来。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往来文件全部是通过交通员进行传递。一方面把国内的形势与任务、反革命营垒内部情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状况等情报传达给中央苏区。另一方面把中央苏区及红军的情况向党中央报告。使中央苏区与党中央能及时联系沟通信息。
护送周恩来前往苏区 扮商贾换住处躲检票
在与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王恬讨论起这段党史时,她如数家珍,指出这段汕头红色交通线以及交通站的历史中,有别于其他的、最特别的就是这条交通线的安全性,还有就是这条交通线的性质,是以护送党的干部为主,尤其是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可以说,这里虽不见硝烟,但却惊心动魄。
1931年12月,周恩来装扮成商贾模样,从上海乘船到达汕头市,由汕头交通站安排住在金陵酒店住宿,因为发现旅社楼下相框里的“汕头市各界欢迎黄埔学生军大会”照片里有周恩来,交通站负责人之一陈彭年觉得不安全,便通过关系转到当时镇守潮汕的国民党独立第二师师长张瑞贵开设在棉安街16号的国军内部招待所。次日,周恩来乘坐汕头开往潮州的火车,二等票车厢只有周恩来一行三人,便急忙转到三等车厢,与群众挤在一起。正巧,查票的员工曾经在周恩来东征时作为铁路工会骨干向周恩来汇报请示过工作,周恩来急忙拉低帽子看向窗外,由交通员向检票员应付,躲过一劫。
智勇斗敌横越敌占区 鲜血铺就安全交通线
汕头交通站所在的这条交通线是唯一一条不曾中断、自始至终不被破坏的秘密交通线。其原因之一,与交通线由中央直接掌握有关。另一种是中央直接掌握的交通线,汕头交通站归中央直接管理,没有横向联系对象,所以知道的人非常少。交通员也是单向联系,因此,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
在走访汕头两个交通站革命旧址时,金平区党史专家邱文化在海平路97号顶层天台,指着一处紧邻周边楼房的角落告诉记者,在当时如遇紧急情况,交通员可以从此处跨过逃走。而在镇邦街7号后巷,邱文化同样带记者看了当时中法西药房预留的后门后路。可见当时交通站交通员的保全措施做得非常好。据邱文化介绍,汕头交通中站设立当初有陈彭年、顾玉良、罗贵昆三人,后来还有肖桂昌、丘延林(另称“小黄华”)、汤宝康夫妇等,凭借着他们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护送干部、输送物资、传送资金文件等方面,一一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
“山高水长路多艰”,红色交通线是交通员用双脚踩出来的,用血汗连结的。交通员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保护了交通线的安全。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无名英雄。
★记者手记
新闻推荐
“三年扶贫一定要给村里干点实事” 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第一书记汤华达驻村扶贫纪实
汤华达(左)与贫困户交流扶贫产业项目。蓝单摄在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村民林欢仁家里,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汤华达收到了一面锦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