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坊寻幽杏花前 梅江文风今犹存
仁风楼亭院。袁群华摄
坍塌古屋围墙。袁群华摄
仁风楼走廊。袁群华摄
风景秀丽的珍珠公园。袁群华摄
诗画梅江,文明客都。李力摄
唐代诗人高蟾有诗言:“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其中“天”和“日”是天子的代称,天子之下的“碧桃”和“红杏”意为位极人臣的读书人。
在梅江区,有个地方名曰“红杏坊”,原名“望杏坊”,从其名不难看出,这里人才辈出,在科举时代曾有过人文鼎盛的荣耀。而今,行走在望杏坊,骑楼环绕,各具特色的古民居林立,走进其间仿佛穿越到数百年前,古建筑诉说着永不衰落的人文故事。而街头巷尾偶有出现的“彩绘墙”又把人拉回现实,浓厚的人文历史和现代文明碰撞出一个更具文化味道的现代“望杏坊”。
关键词:源起
红杏寓意及第
建坊源于对人才渴望
望杏坊的范围位于梅江区西郊街道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大觉寺一带。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作为文化社区,它的沿伸范围包括辅庭路、黄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楼下周边地区。与它相对应的东郊,是另一个人文秀区——攀桂坊,它们像是一对“姐妹花”。
每年三月,粉色的杏花一团团、一簇簇在枝头闹春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枝繁杏逞妖娆,曾向东风杨柳腰”,娇艳欲滴的杏花历来都是文人笔下描绘的对象。
杏花的意象不仅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也与加官进爵、功名利禄有关。唐代的科举考试在春天进行,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喜庆之余,会相约举行盛大的宴饮游乐活动,称宴游,亦称杏园探花宴。此时正值杏花怒放之时,红杏遂被称为“及第花”,新进士榜也叫“杏榜”“杏花榜”。
谈到望杏坊,自然绕不开王仕云。王仕云号望如,安徽徽州歙县人,顺治壬辰科进士,康熙七年(1668年)知程乡县事,担任程乡知县十年,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离任。梅州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读书人都向往着在科举场上一举高中、平步青云。当时梅城流传着一个民谣:“百花洲尾齐洲前,诸生出状元”,民谣所指百花洲便是现在西郊一带。王仕云对当地浓厚的读书风气深有体会,便在此处(即大觉寺附近,现在梅师附小)建了一个坊表——望杏坊,希望当地的读书人奋发进取,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荣登天子堂。
《程乡县志》中王仕云有一篇《望杏坊记》写道:“余令程五载,日见多士著书好古,发奋为雄,且户育家弦俨然海滨邹鲁。左则桂乎是攀,右则杏焉在望”。他将程乡比作当时文化昌盛的广东潮汕、福建泉州等地,期盼望杏坊与攀桂坊在人文方面能遥相呼应,同为程乡人文繁盛之地。
可惜的是,仅16年后,这座极具历史研究和欣赏价值的坊表,在附近民居的一场大火中被吞噬,随即倒塌湮灭了。尽管代表建筑物望杏坊不见了,这个地名却沿用200余年,至民国前期改名为“红杏坊”。
关键词:风云
曾有货运码头
孕育繁荣街市
过去,水上运输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手段,围绕着码头的周边商业因此较为繁荣,望杏坊一带曾是梅州老城区一个重要的货运码头。码头上船只来往密集,造就了此处商贸的繁华。
“从日本、南洋过来的进口产品会到这里下船,有海鲜、洋布、水泥、洋油等,然后再运到陆上其他地方,而我们这里和江西等地的土特产,例如煤、炭、木材、茶叶等会在这里运出去,来往的搬运工人特别多。”醉心于望杏坊文化历史研究的钟廷允,在望杏坊一带出生、成长,曾听老人讲过这里的故事。
货源充足,交通便利,商业便在此地兴盛了起来。上世纪30年代,望杏坊一带的中山街、中华街、辅庭路等是梅城热闹的街道。“中华街又叫米市巷,油米豆等粮食在这里批发销售,还有很多的进口商品店,逢年过节街道上都是人。”从小在望杏坊居住的何强粦老人回忆道。
由于商业繁荣,梅县商会会址设在西郊中华街17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梅县工商界根据1903年清政府的大清商律有关规定成立梅县商会。梅县商会在这里不仅发挥着商业的作用,还见证着历史脚步的前进。1925年4月26日,梅县第九届商会在会所举行欢迎东征军大会,周恩来发表演说,梅县商会馈赠东征军1万大洋,会后,周恩来、钱大钧、黄柏远与商会代表合影留念。
上世纪30年代,这里还有一个梅兴车站。“在这个车站可以坐烧炭的汽车从梅州到广州,当时需要两天的时间,在河源还要住一晚。不比现在只需要四五个小时。”钟廷允介绍道。而今,这个车站也消失在岁月的洪流中。
如今,走在中山街、中华街,虽不比当年,却依旧是商贸繁华之地。街两旁林立的骑楼,外墙掩盖不住上面曾经华丽的装饰,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景象。商业街上仍有坚守竹篾、打洋锡等手艺的匠人,让街道充满古韵,走在其间,有时光倒流之感。
关键词:人文
古今文风繁盛
成游客打卡胜地
望杏坊在竖立坊表后的两百多年里,虽未如人愿产生状元,但也并未辜负倡建者的一片苦心,当地人文一片鼎盛。
沿着小巷慢慢游走在望杏坊,散落的池塘被古色古香的建筑包围,仔细看这些建筑的名称——联科第、醉经居、仁风楼、贻谷楼、鹤和楼、节操楼、都察院、秋官第、活泉书室……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这些建筑的居住者都是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在梅城有“上市梁,下市黄”的说法,分别描述的是望杏坊和攀桂坊两地的人文鼎盛。
梁氏的十八世祖梁慎桢,嘉庆十六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郎中,后人称为礼部公;梁慎桢的六子梁心镜在道光二十八年考中举人,在福建任州官,人称刺史公;梁心镜的儿子梁国瑞(字辑五)也是举人,到了这一代,梁家与黄遵宪家族以及其所在的攀桂坊黄家之间开始频频通婚,梅城两大书香之家由此被人称为“上市梁,下市黄”。如梁家的民国本地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就嫁入黄家的恩元第。
行走在望杏坊中,就会被鹤和楼所吸引。这栋三堂一横枕式走马楼结构的建筑,门楼梁檐瓦底左右有彩绘立体灰塑双狮装饰,墙壁彩绘荷、松、仙鹤、梅花鹿等精美图案。走进后抬头望去,堂屋内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上保留着卷棚、雀替等古建筑元素,以仙鹤、荷花、牡丹、麒麟、狮子、鲤鱼及古代人物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装饰,甚是精美。
这个屋子是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位能书擅画的秀才、梅州教育界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诗书画家梁伯聪的故居。他先后执教嘉善女子中学、女子师范、省立第五中学、省立梅州中学。著名画家林风眠,著名雕刻艺术大师、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开山鼻祖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等都是他的学生。
事实上,在望杏坊,像这样拥有动人故事的建筑比比皆是,但因位于城区,许多民居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破败。梅州市政府及时意识到这些古迹的历史价值,出台《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将西街(红杏坊)与东街(攀桂坊)、福禄岃、约亭顶四片区域划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以整体风貌保护为主,重点保护风貌区内各级保护建筑、景观环境和一些有价值的古民居也得以修复。
除了浓郁的古风韵味,如今行走在望杏坊,一些以文明理念、客家传统文化绘制的彩绘墙也成为游客、市民旅游“打卡”必去的点。五彩缤纷的彩绘点缀在泛黄的古墙上,呈现出别样韵味,文明理念也通过彩绘进行着传递。人文历史文化和文明新风在这里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作为地名的望杏坊虽然不常用了,但它寄托的人文精神依然流传在当地人的血脉里。”钟廷允说。
■链接
望杏坊古建筑
百福堂:朱云卿故居
位于西郊街道程江居委小河唇10号百福堂,由朱氏三世祖建于清嘉庆年间。朱云卿(1907-1931),1907年生,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5年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的将领,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红1军团,红1方面军参谋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代部长等职。其生平事迹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朱云卿故居于2012年公布为梅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梅县商会旧址
梅县商会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建,会址设在西郊中华街17号。1925年4月26日,梅县第九届商会在会所举行欢迎东征军大会,周恩来发表演说,梅县商会馈赠东征军1万大洋,会后,周恩来、钱大钧、黄柏远与商会代表合影留念。
活泉书室:
清代著名私塾
活泉书室位于西郊更楼下9号,为梅城保存完好之清代著名私塾,原是清代著名教育家孙波庵故居,建成于清嘉庆元年丙辰,有200余年历史,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内含左、中、右三部分,中部设授业“讲庭”,塾内设大、中、小三函丈。塾中学子黄仲容、林丹云、张敦道3人同年同榜考中进士,有“一里同榜三进士”美称。
仁风楼:
太平天国康王指挥部旧址
位于西郊黄坭墩,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年)的仁风楼,为一堂四横八厅走马楼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254平方米,外门楼坐东南向西北,二道门依次为方形门和拱形门,由拜亭、堂屋等组成,平面呈矩形,有房100余间。堂屋内有宋湘亲书楹联:“克俭克勤保世滋大,是巽是训进德无疆”,中堂挂“思训堂”匾额。
清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国余部由康王汪海洋率领从闽西进入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将总指挥部设于“仁风楼”。仁风楼周边屋屋相通,巷道四通八达,极利迥旋活动,攻守进退两便。仁风楼作为大本营,指挥余众与清廷抗击,乃旧时战地遗存活标本,为研究太平天国史、清朝末年史、梅州地区战争史等有重要意义。
梅江宣
■诗选
吴素青诗联选
(1)
梅江印象
悠悠岁月绵绵长,古韵古风犹不散。
城市记忆挥不去,历史烟云天地间。
(2)
联芳楼
岁月悠悠长,古韵越千年。
历史烟云过,乡愁留心间。
(3)
月色夜来映夜色,夕阳西下看西阳。
(4)
诗画梅江风情满,文明客都日月新。
题诗画梅江
雅集画卷
侯坚
万毫齐力展千姿,
一曲霓裳共此时。
雨润东山花似锦,
风梳人境柳如丝。
倾杯合对梅江月,
泼墨还书太白诗。
忆昔兰亭修稧事,
云烟缕缕绕鹅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江婵通讯员吴腾辉)记者从梅江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了解到,市园林绿化中心将从11月11日起至11月30日(若遇阴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