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何氏: 脉源庐江姓始韩氏 忠孝家风培育英才

南方日报 2018-11-14 06:44

位于兴宁市宁中镇和新村的瓦塘已有637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

重新翻修后的百年何氏祖屋。

2016年完工对外开放的源美公宗祠,在建设之初就被定位为“兴宁庐江文化园”。

何氏祖屋内悬挂着海内外各地后裔送来的牌匾。

兴宁宁中镇和新村有一栋637年历史的围龙屋,但它看起来一点也不老。外立面被粉饰一新,二横一围结构基本保存完好,周边彩旗围绕,让它显得年轻而光彩夺目。这栋老屋瓦塘为何氏入粤始祖何铨(字源美)所建,今年9月底,这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典。全国各地的源美公后代齐聚这里,共同庆祝瓦塘屋重修及“兴宁特色古民居”挂牌十周年。

1369年,何铨带着家族从福建往南行走时路过程乡(今梅县)乌蓼沙,见此处风光旖旎、土地肥沃,便选择在此定居,是为何氏入粤始祖。何铨的后人自梅县开枝散叶,迁往全国各地,甚至远赴海外谋生。

客家何氏“家训八则”,以孝为先,每年春秋两祭,总有许多后人前来梅州寻根问祖,祭拜祖先。“家国情怀深植何氏血脉。”喜爱客家文化研究的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日胜说,客家何氏中曾有许多投身祖国建设的人,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曾参与“两弹一星”研发工作的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等。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何姓源于韩姓自古流传“韩何不通婚”

进入和新村,站在斜坡上俯瞰瓦塘,老屋的整体结构依旧保存完好,气势恢宏。走进老屋,屋前晾晒着金黄的稻谷,屋主何小斌热情地招呼记者一行进屋喝茶。虽然已有600多年历史,但瓦塘内一直有人居住,并不断翻修,所以始终保持着强盛生命力。

瓦塘中厅悬挂了许多牌匾,据何小斌介绍,皆为寻根问祖的后人回到祖屋时的馈赠。“这可是何氏最宝贵的物品。”何小斌从里屋拿出了几本族谱,每本都近10斤重,泛黄的书页略微有些破损,是时光留下的痕迹。何小斌一边小心翼翼地翻动族谱,一边与记者介绍何氏文化的变迁。

翻开族谱,其首页序中的源流歌:“秦末汉初韩改何,庶公授姓切莫忘,脉源庐江源流远,入闽始祖何大郎,后裔源美迁程乡,再居兴宁瓦塘窝,迁兴始祖源美公,裔孙昌盛杨九州。”简洁地概括了梅州何氏一族的迁居史。

在何氏家族里一直有着“韩何不通婚”的传统,这是因为何姓是从韩姓改姓而来。

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国的贵族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韩姓。秦始皇因东巡遭击于博浪沙,怀疑为韩国公族所为,意欲杀绝韩姓人。当时有个叫韩瑊的人,在避难时隐居造船以渡行人。有一次秦吏在渡船上诘问他姓什么,慌乱之中他指着冰冷的河水说:“此姓”,想以河水的寒冷指代韩,但秦吏以为是河,便记录为河。

另有说法,何氏起源于庶公。韩王安后裔韩庶隐居淮河与长江一带,遇到秦吏盘问,仓惶回答,因当地韩何音近,秦吏以为回答的是何,庶公随意答应。此后,为避难,庶公将自己的姓改为何,并隐居于安徽庐江,何姓便一直沿用至今,且有了堂号“庐江堂”。“庐江世德,东海家声”为其堂联。

关于何氏起源,说法众多,但都以韩氏改姓为基础。梅州地区的何氏普遍比较认可自己为庶公后代。

何氏第35代孙何旦,法号太郎公,生于晚唐时期。曾官至福建宁化县尹,后迁福建武平定居。他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女儿即民间传说中的何仙姑原型,相传活到150岁去世)。何太郎第十四代孙何铨,带着妻子于1369年进入程乡乌蓼沙开基,并于12年后,带着第二、三、四个儿子迁居兴宁,在和山堡(今和新村)定居,留下大儿子在梅县。从此何姓在梅州开枝散叶。

当代何姓人口1300多万,为全国第十八位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1.0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广东何氏中有许多为源美公的后代,而梅州的何氏几乎都是源美公的后代。”梅州市何氏宗亲会会长何建清介绍,源美公后裔人丁兴旺,从梅州迁往南方各地,甚至旅居海外。“源美公后裔的数量已难以统计,每年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回到梅州认祖。”

家训八则孝为先家国情怀入血脉

10月初,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回到家乡梅州,除了调研梅州的红色文化外,他还走访了何氏祖祠,祭拜祖先。何质彬握着宗亲的手说:“何氏的家族历史上,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艰苦过程,所以何氏族人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更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懂得爱国爱家,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在梅州何氏族谱及祠堂里,都会出现“何氏家训八则”的内容。所谓“何氏家训八则”指的是训孝、训弟、训忠、训信、训礼、训义、训廉、训耻。

孝字当先,亦重忠义。在兴宁市石马镇马下村出生的何子渊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何子渊生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16岁时参加嘉应州院试,获甲等第一名,随即赴兴宁县衙履职,并在之后专职督导教育工作。

1884年,时值动乱期,19岁的何子渊自费乘货轮赴美游历、考察基础教育兼茶叶贸易,同年归国,立下了“教育革新、救国图强”的目标。

回国后第二年他便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西式六年制“宇南洞小学”,自任校长,并亲自给学生授课,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唱歌等课程。后他与丘逢甲、萧惠长、罗幼山等人创办兴民学堂,并亲担首任学监。同时他也是兴宁一中、兴民中学的创始人之一。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后,何子渊是最早入盟的会员之一,曾秘密参与黄花岗、黄冈起义后勤筹划工作,在学生中宣扬革命。黄花岗起义前夕,同盟会早期领导人何天炯深情写下《忆子渊族叔》,高度赞扬了何子渊在战争时期所做的贡献。后来何子渊因逐渐年迈,退休乡居,于1941年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七岁。

“他去世时,我还小,永远都记得他那句"大门联不得修改"”。在何子渊的故居光裕庐,记者见到了何子渊的亲戚何伯。何伯说,光裕庐落成,何子渊为新屋撰写了“光昭前哲,裕启后贤”和“光照前列,裕启后人”两副门联。

前一副对联贴到大门口,没有人提出异议,后一副门联贴上去,却招来诸多非议,非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照”字的使用不符合传统对联押韵的规范。但何子渊一律笑而不答。

弥留之际,何子渊将当时在家的子孙叫到床前,交待说:“大门联不得修改,押韵事小,开火事大。国难当头,凡我华夏炎黄子孙,必要时,均可开火!”

何伯说,何子渊还在世时,就经常告诫子孙们,国家动乱,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保卫国家。“他去世还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这是一大遗憾。但他的话语时刻记在我们脑海中。如今中国越来越富强了,无需再上战场,何氏后人以不同的方式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何伯感慨道。

650年老屋新用建造多功能文化祠堂

位于梅县江北老城区梅瑶路的庐江堂,是梅州何氏最早的祖屋,为源美公所建,有近650年的历史。庐江堂主屋正立面为大门楼,古朴庄重,条石门框上镶刻“庐江堂”,门联“庐江世德,东海家声”。

整个屋子呈三堂四横一围龙布局,横屋为悬山顶。屋内呈通廊式住房结构,围屋布局,按传统礼制,以祖祠为中心。全屋平面格局为前方后圆状,装修简约。

作为梅江区年代最久远的围龙屋,庐江堂2011年被授予“梅州市客家古民居”。而今的庐江堂除了是何氏后裔寻根问祖之处,也是周边群众休闲娱乐之地,老屋对外开放,供游客、市民了解何氏文化。

将宗祠对外开放的可不止庐江堂。位于兴宁宁中镇的源美公宗祠于2013年兴建,2016年底完工正式对外开放。在兴建之初,源美公宗祠就定位为“兴宁庐江文化园”,与周边秀美的和山岩群峰、和山古寺、文昌祠、和山水库和和山旅游度假村等连成一片,打造客家何氏宗族文化大观园。

站在源美公宗祠,可一览周边秀丽风光。宗祠外观装饰得富丽堂皇,走进宗祠内部,悬挂了许多梅州何氏文化的内容,从何氏起源到何氏建筑,从何氏家训到何氏名人一应俱全。

而兴宁何氏祖屋瓦塘,重新修缮后也迎来了新的“使命”。宁中镇计划以600年古民居瓦塘为中心,推进和新村新乡村建设。“我们村里将要建一个枇杷基地,可供游客体验采摘、购买。到时候,游客来到和新村,不仅可以感受客家乡村的风情,还能体验农家的乐趣。游玩之余,可以到瓦塘住,体验一下在百年围龙屋居住的感觉。到时候村民可以围绕乡村旅游做些小生意。”何小斌畅想着瓦塘未来的发展。

“现代的年轻人很多都不知道自己姓氏的起源了,我们希望通过对外开放祠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身上血脉的根源,熟知家族的家风家训,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我们还希望让更多其他姓氏的人了解到客家何氏文化的博大精深。”何建清说,梅州市内何氏宗祠大部分保存较为完好,许多成为了乡村文化俱乐部,让村民们可以在老屋里休闲娱乐。而有部分老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有计划地打造何氏文化展馆。“宗祠在当代应该发挥更多更为重要的作用。”

何日胜对此深有同感。2015年,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已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文化祠堂建设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以建设文化祠堂为载体,打造集学教型、礼仪型、活动型于一体的文化祠堂,使之成为农民群众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场所。

“意见中提到要充分发挥文化祠堂在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新风、促进农村和谐的重要作用。而何氏将祖屋融入到本地建设中,就是其中的体现。”何日胜说。

■人物

何子渊:

辛亥革命元老

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何子渊(1865—1941年),广东兴宁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广东潮州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4年响应孙中山号召组织讨袁军,后受命兴办矿业,筹措革命经费。1920年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咨议,1925年为东征军筹饷。何子渊先后在梅州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在辛亥革命、中国现代教育、实业救国、国共合作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何冬青:

香港静宜女子中学创办者

何冬青,1928年出生于梅州平远石正。抗战胜利后入读广州文化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他只身移居香港,初期从事出版工作,享誉文化界。1966年创办香港静宜女子中学,1972年该校跻身香港十大中学之列。1982年何冬青获英女皇颁授荣誉勋章,1984年获港督委任太平绅士勋衔。1985年当选为第一届葵青区议会主席,并连任三届香港区议会主席联会主席,积极参与议政、论政生涯,担任公职无数。2009年成立“何冬青教育基金”,专注于国内中职学校免学费试点办学,帮助中国农村家庭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农户实现稳定脱贫。

何质彬: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何质彬,1939年出生于广东兴宁市永和镇,196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知名的航天专家,曾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在航天科技相关领域取得卓著成绩,退休后发起并主持了海南航天发射中心项目,是中国航天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践行者。

新闻推荐

桥头举办 “莲韵文丛”新书分享交流会

东莞时报讯11月10日,桥头举办“莲韵文丛”新书分享交流会,来自北京、广西、广州、深圳、珠海、梅州等地的名刊编辑、著名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