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泥塑大师王增丰成为振兴乡村公益事业代言人,他带队走进梅州市蕉岭县丘逢甲故居的“仓海诗廊”,为乡村文化振兴鼓与呼 艺术+公益:“会笑的泥”传承欢笑与大爱

羊城地方 2018-11-08 10:04

漫塑大师王增丰在创作

文/图 黄蔚山王漫琪

剑湧敬淼

今年71岁的漫塑艺术大师王增丰,二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根雕、泥塑、漫塑艺术,不忘初心“乐陶”人生,其漫塑作品被人们誉为“会笑的泥”。在全国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活动中,王增丰更是身体力行地投身其中,将艺术和公益行动结合起来。11月初,羊城晚报记者参与了走进蕉岭丘逢甲故里“仓海诗廊”的公益行动,专访了这位可亲可爱的工艺大师。

童年时树根做玩伴

王增丰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品委员会专家、广东省锃风艺术研究院院长,是老家在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的客家人。

初见王增丰,只见他身着唐装,圆脸庞、大鼻子,笑起来满面春风。说起自己为根塑、泥塑工艺界的行家,王增丰笑称离不开家乡“树根”的培养。

王增丰记得孩提时,山里的条件十分艰苦,树根和泥巴都是每个山里娃钟爱的玩具,王增丰的父亲是一个水上木筏运输工人,精通木匠活,跟随父亲身边的耳濡目染,他从小总是爱摆弄各种奇奇怪怪的树根。

12岁那年,读小学的王增丰有一次找来一些废旧的木料和树根,经过几天的摆弄、雕琢,将一个像模像样的烟斗递到了父亲的面前,平时对他严厉管教的父亲,此时投来了赞许的目光。从此,玩弄树根便成为这个山里娃的爱好。

跨界从艺雕琢成器

初中毕业后,王增丰入伍当兵。在部队,他战斗训练工作之余,总是喜欢躲起来摆弄他喜爱的树根。转业后,他做过金融、下过海、失过业,但颇为坎坷的生活经历,都为王增丰此后跨入艺术生涯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创作素材。

王增丰在摆弄树根的过程中发现:树根就像人生,它是在泥土石头压力下长大的,人也同样如此,要成器就必须努力。

人们常说,艺术有相通的灵感。1999年,王增丰遇见了中国工艺美术泥塑大师于庆成,在于老的帮助鼓励下,王增丰又爱上了泥塑,此后的20年间从不放弃。艺术探索路上,王增丰从肖像漫画中获得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他善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对于普通人、对于生活最亲切的观照与书写,所创作的泥塑作品敢于剥离世俗的表壳,受到了社会的热爱和认可。2013年,王增丰的陶塑作品《画坛之光》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同年,他所创作的《著作等身》又荣获了中国美术工艺创意奖。

王增丰成名之后,他做了一件事:他把数十件艺术精品免费送进了国家工艺珍品馆、广东省方志馆、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收藏,送给学校、教育基金会和喜欢热爱漫塑的人们。2015年,他在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到人民中间去”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中,被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中心通报表扬。

许多艺术界的人士和朋友们慕名向王增丰讨要作品,王增丰总是慷慨赠送。十多年来,他无偿应邀为近百位朋友漫像,他认为“这是对于漫塑的认可与支持”。

“他的作品有一种意味深长、历久弥新的真实,”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级陶艺泰斗韦恩·海格比对王增丰漫塑作品的评价。自从踏足漫塑、泥塑以来,王增丰的作品还先后数以百计揽获了国家、省、市各级表彰的大奖,部分作品还被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和大学收藏。值得一提的是,在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王增丰和他的创作团队创作的长16.8米、宽6米的《丝路放歌》作品,2017年8月一经展出,在业界获得高度好评。

艺术不图利为传承

王增丰常说:“真正搞艺术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传承。”2003年,他创办了广东省首个私人投资的“广东锃风艺术研究院”。该研究院的艺术团队均声名显赫:著名雕塑家潘鹤、原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乔平、著名陶艺家王建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中国民风民俗专家叶春生、华师大教授硕士生导师毛健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海和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文等40多位艺术家倡导组成了一个“四高人才”(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资历)的民间艺术团体,将公益和传承当作自己的事业。成立迄今已经15个年头。

谈到培养传承人才的路程,王增丰感到很骄傲和欣慰。虽然研究院是松散型管理,但是以老带新,共研艺术,目前共有研究员120多人,培养出60多个中青年综合艺术人才,他们在研究院互帮互学、抱团取暖,自强不息,在前辈老师们的帮助下茁壮成长;先后已有30多位后起之秀分别成为省级工艺师,评上高级职称。在王增丰院长的带领下,研究院团队成员热心公益、积极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因此该研究院还被有关部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先进单位。

最近,记者走进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增丰漫塑陶艺工作室就设在这里。一位老师介绍说,那是王增丰老师多年来培育工艺传承人的根据地,此外,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民政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都有王增丰带领的硕士学习班、兴趣班。上过课的学生们表示:“王老师讲起课来生动有趣,观摩他的制作工艺是一种享受。”王增丰自己笑称说:“如果为了赚钱,我就不来这里‘卖身’了。”你瞧,一把胎泥,一经王增丰的手左捏右掰,就变成了逗人可爱小猪的雏形,再经过上釉烧制,传统的、现代的、卡通的、夸张的、动漫的泥塑,便活灵活现了。这位七十高龄的老人笑着说:“但愿有更多的年轻人来捏泥巴,有更多的爱好者愿意收藏,让我们传统艺术的文化得以传承,为中国美好未来生活添光加彩,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愿望。”

今年25岁的林烨,是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几年前他读书时认识了王增丰。“王老师很有公益情怀,古道热肠,为人慈祥,嘴里经常挂着一个‘乐’字。老师教我学工艺、学艺术,还教我做人。”现在虽然刚刚入门的林烨,学陶艺技术天天都在进步,深得多位艺术家的喜欢。本月初,“广东省锃风艺术研究院”破例聘林烨为“研究员”。王增丰认为这是一种鼓励,目的在于传承。

艺术公益不忘桑梓

在采访中,记者感到王增丰心头有一股股浓浓的家乡情结。作为梅州市政协常委的他,更是时刻关心着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不久前,他提倡在梅州市成立工艺美术协会的建议,引起了梅州市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今年年初,他听闻广东省方志办副主任丘洪松打算在蕉岭县文福镇建设一个提倡文化的“仓海诗廊”后,王增丰老人当即表示全力支持,更是身体力行,应邀成为中国敏捷集团“振兴乡村公益事业”的公益代言人。

尽管不久前左腿刚做完手术,走起路来极为不便,但为了“仓海诗廊”的建设,王增丰和夫人带头捐资1万元,又四处奔走联系发动找到了国内30多位书画艺术界人士,发动大家为“仓海诗廊”捐赠墨宝40多幅。此外,王老还率领十几位艺术家以及中国敏捷集团代表,来到了“仓海诗廊”现场建言献策,赠送了书画作品20多幅,令蕉岭县党政、村民为之感动,蕉岭县三圳镇提出建议,希望王增丰等艺术家们将当地作为创作基地,王增丰欣然应允。

新闻推荐

稻田染秋披“金装”

高思村秋色迷人。本报讯秋风吹来,稻谷飘香。行走在梅州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良田披“金装”的丰收美景。这美丽的秋景吸引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