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岭南近代城市运动 得益于华侨推动
曹劲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建筑学博士
羊城晚报:在广东,与华侨相关的建筑有很多,特别是我们如今称之为“侨园”的民居,无论在当年建设之初还是现在,都成为城市的风景。请问华侨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是否别具意义?
曹劲:广东是中国最大的侨乡,一百多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式民居、图书馆、学校、银行、医院、公园、邮局等各种前所未见的现代建筑类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是一段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历程,是中国建筑和城市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西学东渐,开风气、益民生,华侨和留洋建筑师群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0年代中后期,广州市政府推动新市区拓展和模范住宅区的建设。在孙中山“实业救国”和“实业计划”的鼓舞下,建设“田园城市”的模范住宅区计划得到了社会精英尤其是归侨的支持。
华侨得益于观念与资金方面的优势,是岭南近代城市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华侨或侨属以侨汇参与投资和建设,在近代的岭南是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他们不仅引入欧美商业城市的开发模式,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同时也实践着西方近代城市规划、居住标准的最新理论,大大带动了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化发展。许多华侨及家人居住在类似广州东山一带的新型住宅区里,其房屋硬件与生活方式之类的“软件”一道,引领着国人的居住文化“加速”走进现代。除了广州,汕头、梅州等地也有类似现象。
羊城晚报:在今天,这些华侨建筑还能给我们的城市文化传承、文化建设带来什么?
曹劲:很庆幸今天的广州还保留着数片格局清晰、肌理依旧的历史街区,那一座座中西合璧的洋楼,是曾经在岭南独领风骚的地标建筑,至今诉说着当年人们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东山的侨园建筑,既有明园、逵园这样较为朴实的红砖小楼,亦有简园、慎园这般造型新颖、别具风情的高级洋房。比起旧城区鳞次栉比、连甍接栋的传统居屋来说,这些整洁、明亮、坚固、卫浴设施齐全的花园小区,昭告了一种更为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后来,广州又陆续有梅花村、华侨新村等成片的新型现代住宅开发,新的居住文化、社区观念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尤为难得的是,经过近百年的传承、也包括当下的活化利用,这些侨园住宅至今有活力、有生机,既与当代生活相融,又是珍贵的历史见证。
新闻推荐
前三季度梅州贸易顺差75亿元 进出口总额1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
本报讯(记者杨敏通讯员李韦霖)记者昨日从梅州市海关部门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梅州市进出口总额10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