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完善保障措施夯实村级党建 兴宁市近年来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夯实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
强化阵地建设 夯实基础保障
为抓好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工作,兴宁市共投入2000多万元,按照“一厅四室”设置要求,整合农家书屋、妇女之家、金融服务站等资源,建成495个村级公共服务站,统一开发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并对办公面积不足160平方米、缺小破旧村级基层阵地进行升级改造。同时要求各村(社区)必须根据党员人数,建设可以容纳全体党员开展组织生活的党员活动室。另外还建成453个集便民服务、政策宣传、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功能“四位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兴宁市以“五有”(有活动载体、有目标要求、有工作措施、有工作机制、有宣传氛围)为工作目标,打造了37个各类型党建示范点,使示范点成为可看、可听、可学的党建工作展示平台。如大坪镇着力打造抓党建促新农村建设的潭坑村、抓党建促扶贫攻坚的坪中村、抓党建促红色旅游的屏汉村等3个党建示范村。
兴宁市抓好“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建设,突出以“党建+”为引领,建立“一村一品”产业基地,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种养大户(专业户)+农户”等模式,实现党建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如粤东最大种鸽养殖基地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项目扶贫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党支部)+基地+贫困农户+党员责任人”,带动当地3个村114户贫困农户养殖高品质肉鸽,助推贫困户脱贫。
加强干部培养
锻造过硬队伍
夯实村级党建,必须要有素质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兴宁市采取“内选”“下派”“选派”三种途径为村级党组织配备干部(“内选”即重点从本村的致富能人、专业大户、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下派”即从镇街机关工作人员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一级挂职;“选派”即对分类定级为“一般”和“较差”的党组织,由上级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同时积极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强化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建立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采取试用、跟班学习等方式进行培养锻炼,对表现突出的安排挂任村级党组织副书记。目前,兴宁市已培养40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779名村级后备干部和1353名入党积极分子。
为加强基层干部能力培养,兴宁市依托党校培训阵地,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方式,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集中培训。加强对村(社区)“两委”干部全员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近两年来共轮训村(社区)干部2130人次。持续抓好“在岗党员示范带富、无职党员设岗带富、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带富”的“三带富工程”,增强农民党员整体“带富”能力。
考核监督并重
强化制度保障
兴宁市坚持完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制度,并把村级党组织建设内容纳入镇(街)工作考评重要指标,对排名靠前的进行奖励,对排名靠后、问题突出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约谈诫勉或组织调整。龙田镇通过“一谈二述三评四听”,对17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起底村级党组织书记“成绩单”,进一步推动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
为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兴宁市在考核内容上采用“双百分”制,每年分别对村(社区)“两委”班子和村(社区)干部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村(社区)干部报酬挂钩。同时利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规范工作程序,并把此项工作纳入村(社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针对村(社区)干部离任后“退无所享、老无所养”的实际问题,兴宁市健全基层经费保障机制,逐年提高村(社区)干部的月报酬,对离任的村(社区)干部给予生活补助。目前村(社区)“两委”干部报酬提高到每人每月2500元(党组织书记、主任2600元),村级办公经费提高到每村(社区)每年10万元;对543名离任村(社区)干部发放一次性离任补助合计944.97万元。
(陈思杰 刘海阳范炜佳钟思婷)
新闻推荐
当今中国画坛处于一个万马齐奔的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画家相互交融。绘画创作一方面要继承先辈的优良基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