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如容易却艰辛 访五华四部县志校点者丁思深
□徐少同
嘉应学院原副教授丁思深,2008年退休后,一直笔耕不辍。自2012年起,开始校点五华县志。迄今年8月止,经其校点的民国《五华县志》、道光《长乐县志》、康熙二年《长乐县志》和康熙二十六年《长乐县志》等四部见存于世的民国以前的县志相继印行。成如容易却艰辛——可以说,丁思深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其对地方文献整理、乡土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小贡献。笔者怀着敬佩之情,于近日采访了丁思深副教授。
徐少同(以下简称“徐”)问:丁副教授,迄今为止,你已校点了四部见存的民国以前的五华县志。我想知道,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对县志校点发生了兴趣?什么时候开始这项工作的?
丁思深(以下简称“丁”)答:这件事说起来完全出于一种机缘巧合。我自2008年退休,基本上过的生活就是日逐读书品茗、偶而饮酒谈诗的安闲日子,也不再有什么功业之想的念头。 可是事情有时不能如人所料。
曾任中共梅州市委副秘书长,梅州市政协常委、梅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任的老同学、老朋友陈定开,2011年在编纂其村族谱,为确认其先祖秀甫公的行状功业而急需查阅老县志时,始发现由于战祸动乱、政权更迭等原因,从梅州市到五华县,从机关到图书馆、档案馆,已很难找到一部老县志。最终,他艰难地找到一部残缺的1948年版《五华县志》,并在其中发现了有关其先祖的重要而又关键的文史资料。他由此又发现,县志都未曾校点句读,今人阅读及查找史料非常困难。于是,他萌发了一个念头,拟邀几个同道,发挥馀热晖光,为家乡文化事业作点贡献,要将老县志拿来校点并重新印行,以广其流布,以便利今人阅读研究。
他首先想到的是我,还有古求能、张谨洲等。他的想法得到大家的响应,也得到五华县方志办江南主任、江连辉副主任的认可。他们说,五华县方志办过往也曾想过找人校点,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致使延宕至今。老同志们愿意做这件工作,可谓得其人而适其时。2012年任职广东省方志办副主任的温捷香(五华龙村人),对此举亦表示应予鼓励和支持。
老实说,在此之前,我于方志之学,素无眷顾,知之少而又少。有生以来,仅听到过清代的温训曾主纂过《长乐县志》,但从未见过此书。校点县志,纯属是机缘而不是来自于兴趣本身。我推测,方志办当时的处境是:有能力者能为而不屑为,无能力者想为而不能为的两难境地。而陈定开要把我拉进去,除了老同学的因素外,大约他还看到我,一是有闲,二是尚能健饭,三是粗通文墨,四是能做点事。因而,自2012年8月起,面对方志办送来的一大堆旧志复印件,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埋头故纸堆,开始于从相对浅易的民国志的校点做起。
徐:一部县志就是一个县的历史,校点工作是一件耗时费力的工程。在校点县志过程中,您碰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丁:我碰到的困难是思想准备不够和知识储备不够。
所谓思想准备不足,是此前我对县志的认识几乎是零,完全没有接触,对县志所包含的广度和深度完全无所了解。县志是一个县的历史。其所包含的广度有舆地、建置、秩官、选举、人物、籍产、系年、艺文等方面。其深度仅举“舆地”来说,就涵盖有“沿革”“星野”“气候”“疆域”“村里”“山川”“古迹”等等。可以说,一部县志不啻一部百科全书。
知识储备不足则是自己的专业局限性。我是中文专业毕业的,比较喜欢古典文学,在阅读理解古文方面不太有什么困难,日常有感而发还能写一二首格律诗。虽然写诗也要旁涉其他方面的知识,但这些文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远远未能满足解决县志中所涉的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势必又会影响到对文句的理解和句读的准确性,同时也会影响到校点的进程。且县志都是繁体字,中间还有许多通假字、异体字,其辨识也有相当的难度。
在校点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学力功底、知识储备远远不足。碰到这些困难,在我开始校点民国志的中间,思想上曾萌发过“打退堂鼓”的念头,一段时期想洗手不干。经受着“头已经洗湿——不得不理”的磨难,终于硬着头皮顶下来。日常校点中,我主要是借助《词源》《辞海》《康熙字典》这些工具书来解决碰到的语词问题,到学校的图书馆借来一些专业书籍,后来通过上网百度查找相关资料,较快地帮助解决一些专业知识问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于我先前不知道“水”的深度,不了解县志的性质,对县志的认识一片空白。所以以一种近乎鲁莽的“无知而无畏”的勇气把校点工作承担下来,不啻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历了校点县志的过程,则完全认识到这是一件花功费力不易做的事情。如果以我今天对县志的了解程度,我决不会贸然答应。回想起来,尚心有余悸。
徐:丁教授,您对地方文献整理、乡土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小贡献。如今随着校点工作告竣,请问您今后对家乡特别是对乡土文化建设方面还有什么新的构想?
丁:说实话,我为能参与地方文献整理、乡土文化建设工作作出微薄之力,感到欣慰与荣幸。我在校点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件副产品,这就是《读志明邑札记》一书。这本读书笔记式的文字,2016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全额资助,交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又让我有了一种人生成就感。我已过了古稀之年,精力有限,不存在什么规划或构想。毕竟接受一件工作,就如荷重在肩。就今后来说,倒是想摒弃一切社会事务,放松自己,享受天年。要说还有什么想法的话,就是想把我的《读志明邑札记》,原属于大杂烩式的读书笔记,将有关五华的历史沿革、山川物产、人物艺文、风土习俗,都放置在一起介绍。我所知固不多,手头又缺乏相应资料供参考,所写亦仅涉及皮毛。幸赖读者有江海不择细流的雅量,看过之后觉得有点意思,有历史性、知识性和可读性,认为是从文化视觉的角度,帮助读者对县志作了重新解读和重构,有开创性的意义。更多的读者鼓励我继续挖掘材料,更深入地写出一些东西来,为整理乡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札记》当初是省方志办资助出版,给我的成书不多;送给五华家乡的数量原说两千本,后说是一千本,最后又再压缩,竟不到四百本,故在家乡流布有限,有些人欲求一书而不得,转而向我索书,我亦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故而有人建议我,是否可以重版;有人则建议充实内容,分类集中、分册出版。我自觉后一建议比较好。这就好像从超市和百货店把各种鞋都抽出来,另开一鞋店,以招徕顾客。我未能免俗,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想将札记中介绍人物和介绍风物的独立开来,编成并列的两本。谈人物的就定名为《长乐人物丛谈》,另一本谈风物就暂定为《长乐风物丛谈》。如能得天眷,假我以年,我想把这件事做好。目前就做了前期准备工作,并增写好有二十多篇文章了。
徐:在我们的对话行将结束时,你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说说的?
丁:四部县志虽然已校点印行,但回过头来看,在校点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学养、识见、能力、水平都有极大的局限性,与县志中所涉及的若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比较,远远不能相及,大有不自量力之感。“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其中甘苦,如人饮水而自知寒温。所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关部门的信任和关爱外,我还得到我的同学、朋友以及家人的关心和肯定,得以让我坚持下来,安心尽力做好工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知道,已印行的县志,虽然可以为一般的读者提供阅读方便,但仍然存在诸如断句不够准确,标点使用不够科学,或这样那样的讹误与瑕疵,因而铸成了一时难于改正过来的遗憾,只能留待于下来的学者方家指瑕和纠谬。
地方文献整理、乡土文化建设,需要政府重视,充实力量;需要一大批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扎实工作。整顿乾坤待后生,我于后来者寄厚望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赖锋通讯员徐冰琪)日前,五华县人民法院对一宗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开展强制执行行动,并与网络直播平台合作进行全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