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张维山: 二十载凿山筑路 演绎当代“愚公移山”

南方日报 2018-10-17 06:40

张维山在红光隧道前。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穿过大埔县百侯镇南山村红光村民小组的红光隧道,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映入眼帘。

曾几何时,因高山环绕,红光村民小组交通闭塞,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凿山辟道直达村里成了红光村民小组多代村民的梦想。

1997年12月12日,一条长160米、宽1.5米、高1.8米,凝聚着红光村民小组村民张维山等人的血汗的隧道终于打通了。

“那一天,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隧道开通了,摩托车和三轮车可以通过,村里的孩子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担惊受怕地进出求学了。”站在隧道口,听村里唯一的党员张维山说,这条隧道是他带着村民历时一年,手工凿出来的。听着当年凿山惊心动魄的故事,让人动容。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

通讯员刘招迎

立志凿山改变家乡落后交通状况

红光村民小组又称牛喜坑,曾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22户110多人。在红光隧道还未开通之前,村里南坡上陡峭难行的古道是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因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民吃尽了行路难、看病难、娶媳妇难的苦头。

“以前外村人经常取笑我们村,"嫁女莫讲牛喜坑,一讲心就惊。"”张维山无奈地说,长期以来,红光村民小组的祖祖辈辈为温饱、为生存、为后代而辛勤劳作,却无法让红光村民小组真正“红光”起来,不少村民只好到外地打工谋生,有的举家搬迁。

落后的交通如同一条无形的绳索,严重制约着红光村民小组的发展。开好一条通向山外的路,成了世世代代红光人的梦想。

今年65岁的张维山,是百侯镇南山村红光村民小组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高中毕业后,他回乡当过村干部。1978年,他在梅隆铁路局当过工人,后来去煤矿做过矿工,再后来自己买了一辆货车搞运输。前后10多年,张维山有了点积蓄,日子开始舒心起来。

1995年,张维山带着积蓄回家乡探望双亲。“外面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然而家乡贫穷依旧。”

看着低矮残破的旧泥房,陡峭蜿蜒的古道,一幕幕心酸的往事涌上张维山的心头。张维山的爷爷12岁时在山里不慎摔倒,因为交通不便延误医治,导致手脚残疾。近30年时间,村里有20多个小孩因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不幸丧命。

“我是村里唯一的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望着家乡陡峭的山路,张维山坚定地认为,只有解决红光村民小组的交通问题,红光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就在这一年,百侯镇兴建了南山大桥,汽车终于跨过梅潭河驶入南山村。张维山认为机会来了,他召集村民召开了全体村民会议,成立开路领导小组。相比修公路,打一条穿山隧道更省钱省时间,路程也缩短了。于是,张维山发动外出干部、乡亲捐款。根据预算,整个工程需要18万元,可红光村民小组仅筹集到启动资金1.8万元,原先的工程承包者在动工前夜打了退堂鼓。“当时,我姐姐正准备在湖寮县城为父母和我买房子,希望我离开红光村民小组到县城发展。”张维山说,一旦红光隧道工程夭折,红光村民小组将继续苦下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毅然拒绝家里人,留守红光村民小组,揽下了开凿山洞这块“硬骨头”。

洞中一年几欲放弃历经重重磨难

1996年冬,红光隧道正式开工。张维山买来炸药、钢钎等工具,租了柴油机、板车、斗车、风钻等设备,请了两个帮手,带上6名村民从南北两向开始了艰辛的凿洞历程。一开工张维山便感受到了凿山的困难。因为隧道是无比坚硬的辉绿岩,有时连续放了9个1米深的炮眼都炸不出一畚箕石头。

即使炸药炸开了,张维山和工人们还要猫着腰,跪在潮湿阴暗狭窄的洞里,用钻头、钢钎使劲凿。“在凿山时钻头、钢钎不知断了多少根,我和工人的手慢慢地磨起了泡,流了血。下工后我们不敢洗手,一洗手,伤口便钻心地痛。”张维山说,更可怕的是在洞里时还要时刻担心会不会遇到掉石或塌方。

凿山洞时受伤难以避免,但张维山并不在意这些皮外伤,对他来说,最煎熬的是清理哑炮的环节,那也是他凿山过程中最危险的时候。每次在隧道内安装炸药,张维山都亲力亲为。一次大概放置6-8个炮眼,点燃炸药引线时也有讲究,根据炮眼的不同位置排好顺序点燃引线。同时张维山需全神贯注来听炸药起爆的声音,以此来判断会不会出现哑炮。

在凿山洞的近一年时间里,张维山遇到过好几次哑炮,每一次他都自己前去处理。“如果在进入山洞时,哑炮突然起爆,很大几率会引起隧道塌方,后果不堪设想。每次清理哑炮不亚于一次心理战,既要担心它突然起爆,还要小心翼翼地把它从石缝中清出来,防止震动导致起爆。”张维山说,所幸的是几次清理哑炮均未出现意外。

在整段160米的隧道中,最艰难的还要数隧道正中间的50米。“越往深处走,石头越硬,很多时候炸药爆破了,隧道里的石头却"毫发无损"。”张维山说,当时一起干活的工人都想放弃了。

张维山在凿山洞时也曾经想过放弃,但后来一想,这样半途而废岂不对不起热心捐资支持他的村民,便咬牙坚持了下来。有一次,张维山的脚趾在山洞中被石头砸骨折了,但硬是没有吭声,忍痛把脚趾掰正后,包扎一下继续埋头苦干。

凿山洞苦,但资金接续不上更让张维山感到焦虑。预算18万元的工程,启动资金用完后,经常连买柴油、买炸药的钱都没有。迫于无奈下,张维山卖掉了卡车,还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钱贴补进去了。为了隧道工程能正常进行,他还以个人名义向别人借钱,直到隧道开通后,张维山还欠别人3万多元。

自发修路愿做人民桥柱一石

经历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辛,1997年12月12日,一条长160米、宽1.5米、高1.8米的隧道终于顺利打通。红光村民小组和邻近的横乾村1000多人行路难的问题得到解决,村里的孩子不用翻山越岭去求学,张维山终于如释重负。

“在红光隧道通后不久,有个外地老板便到村里开发石场和经营林木,同时还出钱将村外隧道口的道路延伸到了南山大桥。想到世世代代红光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之前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了。”张维山说。

红光隧道打通了,但张维山也因此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务。1998年春节一过,他便告别家人,去广州打工,挣钱偿还债务。张维山告诉记者,直到2003年,他才把欠下的债务还清。

“在隧道打通后,这项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8-1999年期间,大埔县领导先后来视察隧道,同时拨下专款,支持我们继续隧道拓宽工程。”张维山说,于是1999年他又回到红光村民小组,和村民一起,把原本1.2米宽的隧道拓宽到至少2.2米,至此红光隧道实现了小车通行的目标。

如今,随着通往红光村民小组的道路越来越顺畅,越来越多的村民利用本地资源,在家乡办起石场、搞加工、栽药材、种果树、养家畜等,走上了种养致富之路。据统计,目前,红光村民小组共种植蜜柚3000多棵,养殖了生猪90多头,老鼠兔200多只,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今年54岁的温银英原本在外打工,自从红光隧道打通后,她便回到家乡种植蜜柚。张维山偶尔回到家乡时,温银英总会热情地招呼他到自家坐坐。在温银英看来,正是多亏了张维山,红光村民小组才打通了致富路。

在红光隧道旁,记者发现共有3块碑记,讲述了红光村人修路的励志故事。

1999年,红光隧道实现小车通行到红光村民小组的目标,但从南山大桥到红光隧道的村道仍旧坑坑洼洼,车辆难行。2011年,张维山再次号召众多善心人士和红光村民小组村民,筹集部分款项,将此较难行的路段铺上水泥。在2015年所刻的碑记中记载道:“从南山大桥到红光隧道,再接大坑路通横乾,总长约1.5公里,彻底改变了"牛喜坑"村庄的地位面貌。为开通此路,从1996年冬至2014年冬,耗时足十八年,在此期间走过了无比的艰难曲折里程,历尽风霜岁月,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千辛万苦。现在仍未完善,望后人继续努力。”

尽管已年过六旬,满头银发的张维山仍奔走在一线,为家乡道路的发展尽心尽力。在红光隧道开通后,张维山的事迹被称为新愚公精神。但他这样评价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一定当干部才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作奉献,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功归于党,益受于民。我愿一生清贫,做人民桥柱一石。”

新闻推荐

大埔法院为61名职工讨薪201万

本报讯大埔县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日前通过在线执行系统陆续为61名医院职工发放了拖欠的工资,职工们历时近两年的讨薪路终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