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农人做布鞋 拾遗

梅州日报 2018-10-13 10:28

自古以来,梅州客家人心灵手巧,勤俭持家。在漫长的千年时光里,十有七八的家庭比肩叠踵做布鞋(纳千层底)就是佐证之一。布鞋具有透气、轻便的特点,但加工难度大、工艺繁缛、耗时长。所以,做布鞋也非容易之事。美观与否,具有复杂的技艺考量。

首先是选材备料。剪刀、尺子、小钻子、碎布、浆糊到木板和苎麻线等。女士们在昔日物资匮乏的年代冥思苦想地寻找碎布。那年月,碎布也非容易到手,其时人们的旧衣没有几处是好旧布,只有上衣、裤子的口袋部位,或是从短小的衣服中裁剪。鞋面的新布或帆布就只有到商店采购或求助于裁缝店家了。

其次是土法上马。用沸水搅拌一碗蕉芋(凉粉)羹,取代商店买来的浆糊;找块平整的木板,对材料中的碎布进行一张与一张、一块与一块的粘贴,一层布洒上一层羹;农人们称为一进二、二进四、四进八……的铺排,多层衔接叠起纳制而成,直到符合鞋的厚度才止步。在此过程中,并非一次能作业完成,细心劳作中往往需要多次多时多天来做(纳),因为农家没有烘干机,既靠手工劳作也靠太阳烈日暴晒,找块铁(铝)板在焖火上烘干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从一定的时空测算,做一双布鞋的时长与次数取决于布料的烘干程度。

再是组合缝针。做鞋使用带钩的特殊小圆钻,钩住苎麻线。这样针线、苎麻线相互调位,组合得恰到好处。农人们依照家人双脚量身的大小尺寸,一针一线上下翻飞,针针脚脚来回穿梭。她们大都利用中午、晚上、雨天的时间,在劳作的空隙中来做鞋,在昏黄的油灯下飞针穿麻锁线,获得喜悦的同时,把客家女的勤劳与智慧“缝”进了鞋里。

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日子好了的人们很少穿自制的古老布鞋,更谈不上拜师学艺,失传是不争的事实,客家农人做布鞋百载情缘的生活情趣成为遥远的过往。(陈胜远)

新闻推荐

梅州市消委会提醒:办卡要理性慎重,可先签订合同且保留证据

预付式消费办卡容易退卡难昨日相关报道截图。●本报记者梁志航昨日,本报“民生一线”栏目报道了兴宁市澳派健身连锁永泰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