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 执着太空逐梦 铸造航天精神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受访者供图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中)与梅州市委原常委、原常务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曾超麟(右)调研大埔李光耀纪念馆。
汪思婷摄
日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回到家乡梅州调研。其间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讲述他如何实现航天梦,并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50多年来,何质彬一直和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航天专家,何质彬曾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担任过多种卫星型号工程的副总经济师,主动发起并主持了海南航天发射中心项目。2014年,何质彬因其在航天科技相关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著成绩,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我这一生有三个梦想,第一个在北京从事航天研发圆梦了;第二个梦想,便是在文昌建设发射中心,这个梦想也实现了。”与航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何质彬说,现在他即将进入杖朝之年,但仍然希望实现第三个梦想,就是让航天科技从电视屏幕上“走”下来,让人们能共享航天发展的成果。
●南方日报记者黄思华汪思婷
“两弹一星”梦
从“螺丝钉”到“何可靠”填补我国可靠性工程的空白
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少到了这个年纪的老人,都过着含饴弄孙轻松悠闲的生活。但79岁的何质彬依旧为航天科技奔忙着。他这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航天科技而奋斗。
何质彬出生于兴宁市永和镇,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航天梦也是从家乡开启的,“我家附近有一个军用机场,常常可以看到战斗机在天空中翱翔。”何质彬说,他上下学路上都会经过机场,每次他都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看着飞机起飞降落。
当年高考,成绩突出的何质彬没有报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而是选择了有航空专业的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就被分派到中科院参与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先后在中科院、国防科工委、航天部工作。
提起当年的航天事业,何质彬陷入对往昔参与践行中国航天梦那段岁月的记忆中。“当年条件非常艰苦。吃饭吃不饱,工作时还要吃沙。”那时苏联援建的研究所是在废墟里建起来的,“西北风一刮就黄沙滚滚,每次上下班都灌满嘴的沙,眼睛张不开,鼻子里都是土。”他说,但能吃苦的他把这些困难都置之度外。“这不怕苦的精神,就是家乡培养出来的。”
“当时家里穷,吃了很多苦。”何质彬说,他读初中时,早上五点就要起床,走三里路去上课,上完一节课后又走三里路回家吃早餐,吃完早餐又赶回学校上课,中午再回家吃午饭,午饭过后又回学校直到下午放学,就这样每天六趟十八里路。
后来,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被何质彬带到了中国航空航天工作中去。当年刚毕业就参与“两弹一星”研发工作,他说自己只是一颗“螺丝钉”,做基础性的计算工作,为专家们提供仿真参数。慢慢地,这颗“螺丝钉”成长为国家的科研中坚力量。
随着1964年原子弹爆炸、1967年氢弹爆炸、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何质彬说,我国发射四百多颗卫星,可靠性超过了90%,被誉为“世界上最靠谱的航天”。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航天的可靠性工程还没有搞起来,何质彬担任组长牵头研发,大大填补了中国航天这一块的空白,奠定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基础,他因此获得了航天一等功。“由于这项研究意义重大,所以研究所里大家都叫我"何可靠"。”提起当年的岁月,79岁高龄的何质彬仍然充满激情,“世界有不少国家卫星都叫中国来发射,因为中国的技术可靠!”
“航天强国”梦
奔波二十载建设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何质彬的微信名叫做“太空”,他说,这是因为自己一直都怀揣着“航天梦”。而这个梦想,要从1988年开始说起。
1988年,海南建省。这一年,何质彬也刚刚结束在巴西、阿根廷等地的航天科技相关工作回国。当时,他遇到了时任海南省省长梁湘,并受梁湘的邀请到海南省科技厅工作。“一开始,我有些迷茫,因为觉得自己的专长是搞航天的。”何质彬心里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促成航天发射中心的建设。
当时,何质彬看到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低于同期国际水平,心里便暗暗下定决定,一定要在海南建设一个航天发射场。“当时,中国运载火箭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对商用卫星的运载能力只有5吨左右,而同期世界水平已经达到8吨—16吨。”何质彬说。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何质彬数次提出在海南建设航天发射中心的想法,但是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现实,梦想屡屡受挫,但何质彬仍然在等待机会。为了实现这个“航天梦”,1994年,时任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的何质彬邀请航天专家,对在海南建设大型运载火箭发射中心进行了概念性论证、初步可行性论证以及可行性研究论证。
“其实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就听航天界的老专家就提起过,海南岛是继西昌、酒泉之后我国最适合建火箭发射场的地方。”何质彬说。其间,何质彬在海南8个市县奔走调研,并写出了建设发射场的概念性报告。“我最后考虑的建设地点是在东方、三亚和文昌这3个地方。”何质彬告诉记者,为了论证选址的可行性,何质彬专程到北京商讨组建专家组开展初步可行性论证。
“在北京,我见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中科院研究所工作时的老所长、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何质彬回忆起这次会面,显得有些激动,“得益于钱老对这个想法的支持,才有了后来的专家组赴海南考察之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30多名专家汇集在海南,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航天发射中心选址在文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2007年9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我国在海南省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我大概估算了一下,那些年光是从海口飞北京的机票就有160多张。”何质彬说。
在何质彬看来,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跟国内的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卫星发射中心相比,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有着目前无法超越的优势。它把国内这三个卫星发射中心的功能全都包括了,也就是说,基本所有类型的卫星都能在文昌发射。”何质彬说。
与此同时,何质彬在航天行业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有人称他为海南文昌卫星发射的创始人,也有人称他为“海南文昌航天之父”。2014年,何质彬入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智慧航天”梦
建设智慧航天城让航天科技从屏幕走进生活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航天科技发展,尤其是加深年轻一代对航天精神的认识。”何质彬说,虽然自己现在快八十岁了,但是想在有生之年,让老百姓都能获得到航天科技的成果分享。
这个想法在何质彬的心里酝酿了多年。尤其是在他去美国参观了太空公园后,建设智慧航天城的愿望便越来越强烈。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人们只能从电视屏幕上感受到中国航天领域的辉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何质彬便着手策划智慧航天城的建设。“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发展了航天旅游这一领域,但是他们的公园只有3个板块,太空科普、航天广场,还有一个是用太空航天模拟技术建造的太空旅游中心。”何质彬告诉记者,他策划的智慧航天城达到了9个板块,这不但将成为中国的首创,未来也可以引领世界。
如此一来,人们即使不能游览航天发射中心,但是可以到智慧航天城来体验火箭、卫星、飞船、登月舱、空间站等。这些都以实物比例进行仿制,并通过类似“遥感”的形式,使大家能置身其中。
何质彬口中的智慧航天城,主要是用航天仿真技术和模拟技术,通过计算机程序操作,模拟火箭发射、卫星升空、遨游太空、登陆月球、空间站工作生活等情景,再加上强大的虚拟技术打造而成的。
“建成后,人们不仅可以乘坐仿真的飞船飞上"太空",游览八大行星、乃至到银河系去参观,零距离学习太空、宇宙、航天、航空这些科普知识,同时感受和体验飞上太空的感觉。”何质彬说。
聊到这里,这位老人的眼里满是笑意。“我虽然从航天发射中心的研究一线退了下来,但是仍然希望能发挥余热,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一些事。”与此同时,何质彬还将余热发挥到了更多的地方。
“我们现在还研究了一款无人航空器,借助无人机的高清智能图传作为"眼睛",能有效解决低效率、高危险以及人力无法完成的任务。”何质彬介绍,目前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主要面向农业植保为先,测量测绘、管线巡查、空中广告、海事监察等。“在未来,无人机将更加智能,尤其是在抗震救灾、应急抢险、反恐防暴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将取得新的突破。”何质彬说。
■对话
梅州要面向世界打响富硒品牌
何质彬18岁便离开了家乡,一直北上为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奋斗。他在采访中说,他能实现自己的航天梦,离不开家乡的培养。他是喝家乡的水、闻家乡的泥土长大的。近年来,何质彬常常回乡走访调研,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他坦言:“如果家乡需要我,我会全力以赴。”
南方日报记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您认为梅州应如何实施好创新发展战略?
何质彬:我认为梅州始终要依托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大力挖掘潜能,走好创新发展这条道路。
梅州是富硒地区,这是梅州的本土优势,可以通过有机硒土地种植农作物,进而发展富硒娘酒等加工产品,面向世界打响梅州富硒品牌。甚至还可以通过成熟的返回式卫星技术为平台,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提高富硒农作物育种质量。
无论是在科研还是产品建设,梅州在创新发展战略道路上,不能局限于眼前的范围,应该冲破框架,突出重围,充分利用优势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人才很重要,但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还是要回到如何留住人才上。近年来,我一直关注着梅州的后备人才,我认为梅州现阶段应该将“梧桐树”栽于“凤凰”侧,考虑用什么机制去留住人才,如果不管不顾,人才就会流走。
南方日报记者:通过这几天的实地调研,您有哪些建议?
何质彬:梅州的乡村振兴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挖掘潜能,发展上不断运用智慧。没有前景就不要盲目使用,可先引进先进的内容,再进行创新。基于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梅州在增强敏感度、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同时,切勿生搬硬套其他先进地区的发展模式。
今年国庆期间,我到兴宁市径南镇调研了旅游产业,实地走访了大埔县小留村。对于径南镇东升村的变化,我深有所感。东升村通过新农村建设“三部曲”,从一个垃圾遍地、贫穷落后的山村蝶变为一个国家3A级景区。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在梅州其他地方铺开推行。
还有小留村,它的蝶变是让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该村在乡贤的资助下建成别墅群,统一规划、完善配套设施,依托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和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新的致富路。我发现小留村不仅完善了阅览室、活动室、文化俱乐部等文体设施,还设立医疗站,加宽村道,疏通溪道,这样一来,村民们不仅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南方日报记者:梅州红色资源丰富,您认为梅州应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何质彬:梅州人文资源丰富,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其次要注重资源保护,建立科学保护体系,强化对革命文物、文献、建筑等红色资源的保护;再者要挖掘地区潜能,依托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像民族英雄何子渊的故居“光裕庐”、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这两个地方的红色资源都做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何子渊故居景点初具规模,申请国家、省级名人故居文物保护,并将何子渊始创的箭竹顶茶制作工艺,向广东省文化厅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并作为广东梅州生态文化旅游的一个窗口,对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其教化作用。
在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我们向最可爱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没有革命先辈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通过缅怀前辈的光辉事迹,追思前辈的革命精神,让来参观的人民知道,不忘初心,生活不止有眼前的幸福,更要有梦想追求。
新闻推荐
主题宣传添景致、文明出游成风尚、志愿服务显温情 国庆假期“创文”不休假
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我和国旗合影”活动很受游客欢迎。(首席记者钟小丰摄)●本报记者黄焱江婵国庆假期,天气晴好,外出休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