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高中政治课应适应时代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并非自发自生,需要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如何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习小组以6名左右学生为一组,明确小组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正好契合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公共参与”的培养目标。
立足生活世界,重视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联系。要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就必须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政治学科的联系,把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从而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堂。思想政治课还应延伸资源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接触社会,关心国家发展,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及时多样地对学生或小组的活动予以认可或奖励。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个人评价与他人、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既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各小组展开友好竞争。教师应对小组成员互动过程和结果适当加于评价激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都能积极参与。
充分利用教材中每单元的“综合探究”。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教材每个单元的“综合探究”部分,指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调研,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公共参与能力。如第一单元的“正确对待金钱”、第二单元的“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等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和“探究路径参考”,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家庭或社会调研,人人写出研究报告,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辩论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梅县外国语学校张进林)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对“巩卫”工作进行再升温、再鼓劲,有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确保“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