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世界寿乡·富美蕉岭”新号角 锁定生态高地 探路创新驱动
近年来,蕉岭县通过优化县域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城乡规划建设,不断提升这座“山水绿城”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品位。周启建摄
三圳镇目前建成了淮山、莲子、生态葡萄园、无花果种植基地等多个大型农业基地。何森垚摄
功能微生物与大健康(蕉岭)研究院研究人员正加紧对红菇标本的研究。林剑湧摄
广福镇广育村创建了“村协商监管、片招标收集、户缴费清理”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何森垚摄
清晨,小城刚刚苏醒,晨运的老人在长寿广场悠然地打起太极,家长带着孩子来到石窟河边的桂岭学校,目送他们走进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沿河而下,刚刚完工的慢行系统将游人吸引到风景如画的乡村,踏着露珠,只见农民正在各类基地里“打卡上班”,鲜嫩欲滴的蔬果令人垂涎……
生态为本,筑路先行。从城市到乡村,处处呈现着世界寿乡蕉岭的蓬勃图景。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部署,蕉岭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努力构建“一城两业三组团”发展新格局,积极寻求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致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行区,以新时代的担当与作为,奋力吹响“世界寿乡·富美蕉岭”新号角。
▼发力“山水绿城”
“十里画廊”
奠定城乡发展载体
蕉岭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指出:要重点围绕长潭片区、桂岭新区起步片区、长寿新城片区等产城联动片区建设,构建宜业空间。抓好“一场一馆一中心”及商贸、学校、医疗、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推动区域规划科学、适度超前,优化宜居环境。通过立足五万亩的森林围城工程建设,突出石窟河等水系改造,打造宜游山水。
站在蕉岭县城长寿广场眺望,碧绿的石窟河蜿蜒南流,两边青山翠绿。沿着河水流动的方向,一个贯穿南北的“十里画廊”已经形成,一张兼具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成果运用的靓丽名片熠熠生辉。
“十里画廊”北起长潭、中穿蕉城、南至三圳,全长20余公里。项目总投资3亿多元,重点对沿河沙墩、滩涂地进行整治及美化绿化,在现有的沿岸滩涂地外侧建设绿道和栈道,建设观景平台及配套景观工程,对石窟河堤沿线绿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等。作为石窟河“十里画廊”建设工程的重头戏,慢行系统是蕉岭加快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构建宜业宜居宜游“山水绿城”的“点睛之作”,目前已全面完工。
“这条"画廊"建设得很及时,市民有更好的休闲场所,可以骑行也可选择散步,可以一览石窟河风光,期盼蕉岭县城建设得更加有品位。”常在河边散步的张女士看着日益完善的“十里画廊”赞叹有加。
据了解,为进一步打造“十里画廊”这张名片,下一步,蕉岭将以慢行系统项目为主载体,深入探索推进与本土文化、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名人长廊和农产品展示窗口,在丰富沿线旅游内容的同时,推介当地优质富硒农产品。
“选择最好的地段打造一流小学,由此可见蕉岭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桂岭学校一位新生的家长感叹道。今天,在最美风景线“十里画廊”畔,总投资约2.4亿元、占地110亩的桂岭学校顺利开学,处处彰显人性化的硬件和软件配套,让第一批入园学生获得舒适和新颖的“一流”体验。“学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旨在以一流硬件和一流师资打造一流教育质量,创出品牌、办出特色,推动蕉岭教育再上新台阶。”该校校长古芹巧介绍。
石窟河十里画廊建设工程,水环境建设提升工程,健康蕉岭建设工程……近年来,蕉岭县通过优化县域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城乡规划建设,不断拉升了这座“山水绿城”宜业宜居宜游的基本框架。通过打造“三宜一体”格局,“山水绿城”正逐步蜕变为魅力无限的城乡融合“示范标杆”。
▼加速“三产融合”
“蕉岭硒品”
渐成市场发展新宠
蕉岭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以三产融合为重点,发展长寿健康产业。做优一产,抓好农产品溯源和质量保障等;扶强二产,培育农业品牌,重点培育富硒大米、富硒功能红糖、木耳、茶叶、蜂蜜等名优新特品牌,推动更多本土农产品品牌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认证标准,并保护农业品牌;搞活三产,主动对接“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抓住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契机,围绕中高端需求,重点建设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和旅游示范村等。
“基于优质的富硒生态环境及天然资源禀赋,蕉岭的品牌价值迅速提升,长寿的品牌、健康的产品、健康的生态等,是蕉岭县乡村振兴最大的依托。”今年,在全省首发的蕉岭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发布会启动仪式上,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研究院院长邓大才如此向公众推介。
据悉,蕉岭每公斤土壤平均含硒量为0.61毫克,高的达0.93毫克。为将“富硒”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卖点”,蕉岭县建成全市首个农产品硒元素检测室,带动开发一杯茶、一瓶水、一粒米、一棵笋、一瓶蜜“五个一”富硒长寿食品,并主动做好品牌策划、服务和推广工作。目前,该县已建立7大农产品生产基地、11家规模以上长寿健康食品企业、37个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开发长寿食品70多种,年产值达8亿多元。成功申报蕉岭茶叶、桂岭蜂蜜、蕉岭冬笋、蕉岭淮山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全市获批“地标”产品最多的一个县。
为充分做强长寿健康产业,蕉岭在打造富硒长寿农产品品牌的同时,不断巩固提升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成果,发挥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培训热潮等优势,大力整合党建、产业、人文、旅游等资源,主动开辟绿色通道,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吸引各类新型涉农经营主体进驻该县,极大促进了现代化农业发展。
缀满枝头的葡萄,鲜甜爽脆的莲子,酸酸甜甜的百香果,有机绿色的西瓜……夏季的蕉岭县三圳镇,瓜果飘香,引来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亲手采摘和树下品尝的乐趣。
今年,在三圳镇九岭村的盛达家庭农场,场主林俊明迎来莲子丰收,“我承包了近200亩地用于种植莲子,采摘高峰期需要20名工人,预计可以收20万斤莲子,产值约100万元。”然而,销售生鲜莲子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林俊明已经在村里建好了厂房,准备将采摘回来的莲子烘干、去皮、去芯,制成莲子粉,之后,再将荷叶制成荷叶茶,增加莲子的附加值。
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两年新增50多家涉农经营主体的三圳镇,正继续发挥领跑农旅融合发展的优势,继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支持企业建立“种植+采摘+深加工+体验”产业链,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做活“健康经济”
“科研创新”
驱动后发优势
蕉岭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院地产业科研合作体系,以功能微生物与大健康(蕉岭)研究院为平台,加强与省科学院、省微生物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省科学院富硒生物科技创新中心、菌种研究基地、物种保存基地等研发载体。培育一批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开发一批富硒长寿食品等项目。
“我们的功能微生物与大健康(蕉岭)研究院主要是为大健康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孵化平台,是为研发成果转化做准备的。”蕉岭铁汉大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项目工程师裴东辉说。走进该平台的研发大楼,笔者看到里面的硬件设施已配备完成,各类必备的实验室一应俱全,并配置有50多台套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科研人员也已入驻进行日常实验。
在当地政府牵线搭桥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和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水强强联合,已规划在蕉岭长潭镇建成集科研、生产、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创新研究平台——功能微生物与大健康(蕉岭)研究院,这将成为蕉岭打造百亿长寿健康产业的“核心动能”。
据介绍,该创新平台将在珍稀食用菌工厂化智能栽培与精准加工、当地特色野生食用菌(红菇)资源的开发研究、功能性微生物与益生菌产品开发、食用菌种质创新和技术推广、微生物菌剂开发利用等功能性微生物大健康研究领域进行研究。
通过产学研平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为蕉岭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构建技术孵化平台和高端人才聚集创新平台。这是蕉岭锁定生态绿色高地推动生态产业化的一项创新举措。为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县还通过建立院地产业科研合作体系、实施“百亿长寿健康产业人才培育计划”等,搭建科技和人才服务载体,为持续做活“健康经济”奠定后发优势。
创优三农经验,加快成果运用
蕉岭打造接地气的
乡村振兴“活样本”
今年5月底,蕉岭县启动全省首发的乡村振兴规划纲要以来,紧扣行动和担当两大关键词,抓紧创优经验,以大健康产业行动、生态综合治理行动等“六大专项行动”为抓手,结合实际,展开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个个可借鉴的鲜活样本,为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优三农人才培训经验
最近,“把学院建在乡野之中,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的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再次迎来一股乡村振兴培训热。“目前接纳的班次已排到了10月份,每期的人数在50—100人。”该学院的工作人员介绍。据统计,目前该学院开班一年来,已有全省各地近60批次3500多名学员来此参加学习,其中,还吸引了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罗湖区的4批次共200多名学员。
培训学院所在地九岭村原是省定贫困村,该村抢抓蕉岭“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单位”等契机,一路破难前行,在基层党建、土地流转、绿色发展、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很快便“逆袭”为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为培训学院奠定了“经验传习所”的鲜活样本地位。
“学院本身就是鲜活的成果案例,培训课程和形式都很灵活,课堂教育与现场考察相结合,一路让大家带着思考去学,不虚此行。”前不久,一位从清远市远道而来的镇村干部在该学院学习后赞叹不已。
据了解,作为省委农办“广东美丽乡村建设(蕉岭)培训基地”、省农业厅“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蕉岭)示范基地”和省委党校“干部教育学院现场教学点”,该学院围绕培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目标,立足“村庄是教室、专家是教师、土地是教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一大批专家、教授及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和能工巧匠,为各地干部学员进行交流授课。还通过走进田间地头、对话新农人新企业等方式,解决教材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获得良好的口碑,为壮大乡村振兴人才生力军提供了有益实践。
首创农村垃圾治理样本
近日来,蕉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综合治理行动”备受关注。作为该行动的底线工作,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重中之重。从今年4月份开始,广福镇广育村在全省首创推进“一张图”和“一套新模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法,引来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调研关注。
“以前广育村的环境卫生在全县排名垫底,现在实施新模式不到2个月,在全县的排名就靠前了,无论什么时候来到村里,不管是村庄大道还是房前屋后、沟渠圳道,都看不到一点垃圾。”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忠铎充满底气地说。这种截然不同的改变,源于一张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路线图和“村协商监管、片招标收集、户缴费清理”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
据悉,广育村面积约26平方公里,人口为1953人,地广人多,垃圾治理任务繁重。为彻底解决此问题,该村经“村民协商议事会”全票通过新模式,实行垃圾分片治理,巧妙绘制了片区垃圾回收路线图。有了这张图,保洁员每天定时定点开展保洁,村民们则记住保洁员来到自家门前的时间,把垃圾及时放出去。
“村协商监管、片招标收集、户缴费清理”的新模式则是:村级层面抓好协商和监管工作,片区层面做好招标保洁员和收集垃圾工作,农户层面落实缴交费用和垃圾清理工作。“招标制度取代统一承包,避开关系户便于监督;制定保洁标准和奖惩及时,组织多方监督,保证保洁质量;每户缴费则提高群众参与感和维护意识。”广福镇党委书记陈国政说。
镇村创新此举的目的很明确,成效也显而易见。岗背—老屋片区保洁负责人黄福城表示,刚开始压力很大,因为这个片区是3个片区中路线最长、面积最大、服务人口最多的,但越往后工作量反倒大大减少了。“现在村民养成习惯了,每天都会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所以保洁的任务反而减轻了,处处都很整洁。”黄福城感叹。几个月来,经过村民的监督检验,该片区确实整洁如初。
据悉,为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不落地问题,蕉岭正加快总结并推广“村协商监管、片招标收集、户缴费清理”的“广育经验”,全面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
本版撰文:
陈萍祝银清林剑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蕉岭县精神卫生中心近日在该县慢性病防治站挂牌成立,主要负责统筹全县精神卫生防治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