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手艺人张炎生: 手制木屐20载不仅是为了情怀

南方日报 2018-08-22 07:11

客家木屐制作手艺人张炎生。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一根简易撬棍,一把老铁锤和布满锈迹的剪刀,残留着钉痕的黑色木墩上还放着用轮胎内胎做成的船篷形鞋面,“哐当”几声,鞋面被8枚圆钉固定在一块鞋型木屐两侧,不到一分钟,一双简约大方的木屐就做好了。

这是一家隐藏在梅城老街的制作传统客家木屐的老店,店名“南门木屐”,店主是60岁的张炎生。

旧时客家人对木屐有着不解情结。“以前木屐盛行的年代,穿着木屐穿行过市是一种时尚。婚嫁时女方家少不了备上两双红木屐作为嫁妆。”张炎生说。而今传统木屐已被现代塑料拖鞋取代,年轻人少有知晓,制作传统木屐的手工艺人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在梅城老街,仅剩“南门木屐”这家历经70年沧桑的老店和张炎生这位老师傅在默默守着这个老行当。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

三代人的技艺传承

夏日午后的老街凌风西路行人稀少,带有浓郁岭南特色的骑楼式商铺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街道中间藏着一间不起眼的小店,约十平方米的空间整齐摆放着数十双各种样式的传统木屐。这是张氏三代人创下的木屐生意,张炎生是客家木屐制作的第三代传人。

近年来木屐店的生意较为冷清。见到记者到来,个头不高的张炎生热情地站起打招呼。谈起木屐,张炎生双目变得炯炯有神,话语也多了起来。长了老茧的双手不时拾起一块鞋型木屐,向记者展示其制作过程。

三代人都在做木屐,耳濡目染下张炎生一直也保持着穿木屐的习惯,随着他行走时发出的“咯咯”声响,老店的历史从他口中娓娓道来。

“以前客家地区不少人都会做木屐,也是那时候起,我爷爷学会了制作木屐的手艺,并且开了木屐店谋生。直到上世纪50年代,父亲继承了木屐店。当时梅州很多人仍会穿着木屐穿街走巷,一双红木屐也是那个年代传统婚嫁的必备品。”张炎生说,正是看中了这个商机,他的父亲在爷爷传下来的手艺上作了改良创新,自学在木屐鞋面上绘画山水、花鸟等图案。因为图案惟妙惟肖,很多顾客都来买他们的花屐,有的顾客一买就是40多双。靠着做花屐这项手艺,父亲养活了一家人。

“当时梅城人想要买木屐,都知道可以来老街找南门木屐店。”张炎生说,到了80年代,木屐的市场仍很旺,店里每天人来人往,父亲6点多开店,到晚上8点才能休息。

张炎生兄弟姐妹共10人,他排行第六,原本父亲希望他出外打拼,无奈1996年,张炎生被迫下岗,小孩刚刚出生,父亲年纪也大了,张炎生只好留下来继承父亲的木屐店。

遗憾的是,如今父亲已过世多年,张炎生没能继承到他制作花屐的手艺,父亲做的花屐在2000年时也全部卖完了,未能留下一双。

记者留意到,木屐店里有一截亮黑色的大木墩,上面布满了钉子等划痕。“那是父亲从梅县买来的专门钉制木屐的平台,我小时候就在了,它也是我们张家做木屐行当的"镇店之宝"。”张炎生说,看到这块木墩,便想起父亲制作木屐的画面。

从盛到衰木屐成情怀产品

好景不长,2000年后,物美价廉的现代泡沫拖鞋开始走俏,一双38元的木屐反而成了“奢侈品”,张氏木屐开始走下坡路。

“旧时客家人常穿木屐,是因为干爽凉快,不会因潮湿而生"沙虫食脚"(又称"香港脚")等病,当时木屐售价也比拖鞋便宜,款式也不会差。”张炎生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对比现代拖鞋,传统木屐的优越性正在一点点消失。

“父亲经营木屐店时,木屐卖到了海内外,最畅销的时候,一天能卖三四十双木屐。有些华侨回到家乡,还专门过来买木屐作为礼品送给别人。”张炎生说,如今,木屐的销量每况愈下,近一年的时间里,张炎生只卖出了200多双木屐。

张炎生说,做木屐有一套完整的工序,看似简单的木屐,生产过程颇为复杂。另外算上加工木屐鞋底的木材、采购轮胎皮革等材料,制作木屐的成本越来越高。

“一双成形的木屐,由木材加工而成的木屐鞋底以及轮胎皮革做成的鞋面组成。”张炎生说,从梅县一位老师傅那采购木材加工的木屐鞋底后,他还要到兴宁一家废弃轮胎皮革加工厂那里采购轮胎皮,然后再根据木屐鞋底的大小等,利用剪刀、锤子等工具,把轮胎皮做成船篷形鞋面,并沿着木屐鞋底的两侧用圆钉固定住,一双黑色的手工木屐才算完成。

除掉采购木屐鞋底和轮胎皮的成本,加上人工,一双传统的木屐售价38元并不高。然而随着销量的减少,对于张炎生来说,靠制作传统木屐这一门老行当来维持基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市场对传统木屐的需求量不大,现在年轻人已经不喜欢木屐了。”张炎生无奈地说,如今,还会来张炎生店里买木屐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更多人穿的是情怀。

欲把木屐店做成古董展览

在南门木屐店里,一排排传统木屐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地上还有未加工的木屐鞋底和轮胎皮革。“这已经是最后一批制作传统木屐的材料了。”张炎生说。

2007年,张炎生从兴宁那家废弃轮胎皮革加工厂采购了2000张轮胎皮,后来由于市场不景气,厂家关门,作传统木屐鞋面的轮胎皮因此而断货。更令他担忧的是,梅县加工木屐鞋底的老师傅已80岁高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他能提供的木屐鞋底也越来越少。

“现在店里剩下的轮胎皮还有几百张,等到这一批木屐做完,我就打算不做了。”张炎生说,近几年来,木屐店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幸好小孩已经出来工作,一直都是小孩帮着贴补家用。昔日“吃香”的老行当已经无法维持张炎生和老伴的日常生活,为了解决基本的生活开销,现在张炎生和老伴不得不在老街同时经营一家寿衣定制店。

虽然生意不景气,但是张炎生每天依然坚持早上8点多开店,晚上7点关店,风雨不改。张炎生拿起制作木屐的工具的次数越来越少,手工制作木屐更多成了他打发时间的爱好和乐趣。

一路走来,张炎生见证了三代人老店从兴旺到落寞的转变,当记者问其“家族手艺如何传承下来”时,张炎生说:“顺其自然吧,生活还是要继续,手艺即使传下来了,产品没人买也没用。”因此,他并没有要求子女们一定要学习、传承这门手艺。

张炎生告诉记者,现在他偶尔也会想起父亲经营木屐店的年代,那个客家人穿着木屐走街窜巷的年代。“即使木屐没人要了,把南门木屐店做成一个木屐古董展览也不错。”张炎生笑着说。

新闻推荐

为留守儿童送上关爱 让远方父母安心在外 主题公益晚会在兴宁市影剧院举行

羊城晚报讯记者黄蔚山报道:本月8日,由兴宁市李洲颖舞蹈培训中心,兴宁市小鱼义工协会主办的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大型公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