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新视野 香港特色游径规划建设管理启示录

广东建设报 2018-08-10 20:27

香港郊野公园游径资料图片

广东建设报记者 冯雪琪 通讯员 周伟逸

提起到香港旅游,人们就会想到“东方之珠”“美食之都”“购物天堂”。但是如果有人提议到香港登山远足,人们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不然!香港大部分面积是郊野,而且绿地与闹市往往近在咫尺。罕有的地质面貌、丰富的生态环境、引人入胜的小岛风情,在香港登山远足,不同的路径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绿色体验。

当前,广东正在大力推进南粤古驿道建设工作,为更好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记者近日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部杜超博士进行了专访,以香港特色游径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为切入点,探讨古驿道展现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带动沿线村镇发展的新视野。

游径分类细致,法律保障完善

香港特色游径规划分类非常详细,根据不同类型的郊游需求,设有各种不同类型、长度、难度的郊游路径,如:适合运动爱好者挑战的登山远足径;适合一家大小行走的郊游康乐径;适合老师学生使用的自然教育径;以及结合历史古迹形成的特色遗迹径。每类游径都有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突出健身、休闲、科教这三方面功能,给人们提供了深层次和多样性的体验。

“在香港的各类特色游径中,连接各大郊野公园的登山远足径可谓最负盛名。为此,香港政府做了许多立法工作,给特色游径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杜超介绍说,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城市化带来了急迫的土地需求,城郊自然资源遭到侵占。与此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提高,郊野休闲、科普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保护自然生态,1965年,香港开展郊野环境资源调查,出台《香港郊野保育》报告;1972年,香港立法通过第一个郊野公园发展五年计划(1972-1977),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1976年,时任港督麦理浩颁布《郊野公园条例》,并经历多次修改完善,成为香港政府管辖郊野公园和特别地区的基本法律。根据《郊野公园条例》,香港陆续划定了24个郊野公园和22个特别地区,并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细致的运营管理工作,为香港约40%的土地提供保护,作为自然保育、教育、康乐、旅游和科研的用途。这也被誉为香港政府最具前瞻性的施政措施之一。

划定郊野公园后,香港政府又先后设置了麦理浩径、卫奕信径、凤凰径和港岛径4条远足径,将香港郊野公园联成有机整体。

路线设计独特,配套设施齐全

启用于1979年10月26日的麦理浩径,是香港第一条、也是全港最长的徒步经,全长 100公里,从东向西横跨了香港大部分土地,线路由山径、石级、古道,水泥径及马路等连接,共分为 10 段,贯穿了香港 24 个郊野公园中的 8 个郊野公园,沿途攀高山、游水塘、赏海湾、踏古道,景色丰富多变,深受远足人士欢迎,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全球20条最美徒步路线”,也是“亚洲八大史诗级徒步路线”之一。

麦理浩径在路线设计、配套设施、交通接驳和救援系统等方面均形成了独特的规划设计特点。

在路线设计方面,麦理浩径是沿着滨海、河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人工走廊建立的连续的线性开放空间,沿线既有万宜水库、香港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流纹凝灰岩地貌和熔岩等特色自然景观,也有二战时留下的战壕、军事坐标点、防空洞等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专门为游客提供宽阔视野而设置的景观台,让游客们可以尽情欣赏山海景色。

“为保护自然原貌,麦理浩径的步道尽量采用天然物料,65%的道路是自然土路,路上偶尔遇到树根横行或怪石挡道的情况,但极富自然之趣;其余35%是硬化道路,徒步舒适性较好。在危险的陡坡或狭窄的路上,还设立防护栏以增加路段安全性。”杜超说。

在配套设施方面,麦理浩径统一配备了等距布置的标距柱、方向清晰的指引标识系统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体系。沿途每500米设1个标志柱,全线共200距标志柱。徒步者根据标距柱可确认自身所处位置、行走的距离和方向。游径配套设施完备,有郊游及野营地点、休息亭、观景平台、小餐馆、便利店、自动售卖机、电话亭、停车场、垃圾箱和洗手间等,有护理员站岗,邻近市区的地方还开辟了缓跑径和健身径。

在交通接驳方面,麦理浩径起始点两端及段与段之间接口共有6个,即北潭涌、北潭凹、企岭下、大埔公路、荃锦公路、屯门,全部直接与公交系统接驳,方便人们直接进入。同时麦理浩径与8个郊野公园的山径相连,可多途径进入。发达的交通接驳系统为人们远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安全救援方面,麦理浩径救援系统包括报警电话、直升机停机坪、救火水池等,还有标有海边巨浪、悬崖、山石滑落、禁入、来车等警示的警示牌。同时香港地政总署联合电讯管理局还编制了各段流动电话网络接收情况。一旦路径上有事故发生,所有方位的指示方式将有助于求助人报告准确的位置,使救护迅速到达。

活动形式多样,公众参与积极

“香港游径的活动策划形式多样,既有充满正能量的慈善筹款,也有寓教于乐的科普研习,大大激发了香港市民参与其中的热情。”杜超介绍。作为香港规模最大的远足筹款活动,“乐施毅行者”在1986年开始举行。活动要求参赛团队以4人为一组,在48小时内徒步跨越麦理浩径全程,途中团队成员需要相互扶持,一起到达终点,以体现关爱互助的慈善精神。30余年来,已先后有9.8万名参加者为这项活动筹款,总计超过5.3亿港元,以支持国际知名慈善组织乐施会于全球各地推行扶贫救灾和倡议工作。麦理浩径也因此获得了“慈善之路”的美称。

针对青少年学生、远足初学者等群体,香港还特意设计了若干条科教类特色游径,起到实地教学的作用。自然教育径设立在具有独特保育价值的地方,沿线设有介绍各种野生动植物、历史文化及农村生活的指示牌;树木研习径主要以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通过有详细信息的标牌系统来宣传科普知识;远足研习径是用于实地训练的郊游路线,沿途设有站点及解说牌,使游客了解远足须注意的事项,为更高难度的远足旅游做好充分准备。试想,当学生们按照老师要求,在研习径上寻找指定树木的资料介绍时,就像在寻宝图上寻找宝藏一般,实在是妙趣横生。这也能从小就培养学生们热爱自然、远足健身的志趣。

先后参加美国、香港两次游径调研活动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邱衍庆认为:“香港在游径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已有较丰富的经验,对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有深刻启示:一是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将游憩活动对自然的冲击降到最低;二是注重古驿道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不同类型线路;三是明确各类标识设计原则,发挥标识使用高效性;四是评估地质灾害情况,精准建立安全管理系统;五是突出游径教育意义,鼓励公众参与。”

南粤古驿道激发区域绿色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广东省有两“道”广为人知,一是广东省绿道,构建生态廊道中的慢行系统,与公众运动休闲需求紧密结合;二是南粤古驿道,以线性文化线路为依托,串联起特色村落和自然美景,具有文化历史、自然体验、乡村振兴相融合的多元目标,被认为是广东省绿道的延伸和升级。

相比广东省绿道,南粤古驿道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统计,广东省迄今发现的古驿道及附属遗存202处,现存陆路古驿道遗存107处(不可移动文物居多),总长约180公里;古驿道沿线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及以上)共计约83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约387项,文化底蕴深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更,南粤古驿道上的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而这些被工业化和城市化遗忘的地区,恰恰又是广东贫困乡村分布密集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因此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更加强调在相对欠发达的偏远地区与历史文化和乡村振兴的结合。

以古驿道为纽带,整合沿线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自信、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南粤古驿道也串联了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体现了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科学发展理念。据统计,南粤古驿道沿线两侧5公里范围内涉及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重要景区、度假区共计248个。通过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将加快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生态资源资产化进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激发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新动能,支撑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广东省积极推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2016年,组织编制了《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印发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2017年,选取8处古驿道进行示范段打造,以古驿道本体及其沿线周边5公里区域为发展载体,整合区域丰富资源,发展体育、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采用多种形式,让古驿道焕发生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018年,集中打造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共约700公里,推动古驿道路面修复,完善标识系统,开展古道相关遗存修复,建设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在参与各方的不断努力下,南粤古驿道将长足发展、焕发生机,成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闻推荐

373“好媳妇”杨永红:不论亲疏 热心照料患病老人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杨永红总是热心给予帮助。家中老人卧床不起,她照顾饮食起居;村中有老人需要帮助,她总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