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广州市海珠区两年多投入近2亿元帮扶大埔脱贫奔康 多方合力 海珠大埔对口帮扶结硕果

南方日报 2018-08-01 13:48

海珠区帮扶大埔县敬里村引进柚子加工设备,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受访者供图

日前,海珠·大埔对口帮扶特色产品展销中心在广州市海珠区新滘中路海珠“印象大埔”商贸城揭牌。这个今年5月试运营,由海珠区与大埔县共建的海珠“印象大埔”商贸城将成为大埔特色产品展销、旅游资源推介和产业招商的新平台和窗口。

“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是实现大埔农民脱贫增收的"牛鼻子"、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海珠"印象大埔"商贸城将促进大埔贫困村产业健康发展,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广州市海珠区驻大埔县精准扶贫工作组组长钟信生说。

不仅是共建商贸城,两年多来,海珠大埔对口帮扶通过引进产业、扶贫干部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等多方合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扶贫”到“合作共赢”的转变,结出了丰硕成果。截至今年6月底海珠区共筹集帮扶资金近2亿元,实施贫困户帮扶项目逾2.4万个,贫困村公共基础项目630多个。至2017年底,海珠区帮扶的35个村实现预脱贫1683户,4084人。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通讯员刘招迎

创新模式??

土特产走出山门上餐桌

“"印象大埔"商贸城一楼是土特产超市,来自大埔的陶瓷、高山茶、金针菜、蜜柚制品等100多种产品琳琅满目,二楼则展现了客家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精髓。”商贸城相关负责人说,商贸城内还设置了产品展示厅,用于文化交流培训和文化旅游推广等。同时,商贸城将打造创新创业就业中心、帮扶贫困家庭的科学种养和收成销售等公益项目。

“印象大埔”商贸城是海珠区与大埔县创新扶贫思路打造的平台,重点销售大埔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并积极推广对口帮扶贫困村农副产品及大埔小吃等饮食文化。

据了解,广州海珠区与大埔县于2016年5月正式结对帮扶。新一轮扶贫工作展开后,经扶贫工作组精准核查,确定了35个帮扶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大埔,虽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长期以来,优质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突出,当地群众守着富庶的物产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制约了当地脱贫步伐。”钟信生说,为此,工作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新的扶贫思路。

蜜柚是大埔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民尤其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拳头产品。近年来,大埔大力发展蜜柚种植等精致高效农业,但随着蜜柚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出现了蜜柚销售难的问题。“为有效解决销售难的困境,今年广州市海珠区驻大埔县扶贫工作组积极牵线搭桥,先后组织淘宝汇吃网、亲邻科技等广州互联网农特产品销售公司到大埔进行考察,并与当地农业企业签订了大宗蜜柚合作销售框架协议。”钟信生说。

“要让大埔35个对口帮扶贫困村脱贫,最重要还要依靠产业扶贫,而种养、农产品加工及贸易等农业产业是关键的产业项目。”在大埔扎根两年多的钟信生说,除了帮扶当地蜜柚产业外,近年,驻村干部经过考察,看到了在大埔县推广木耳产业的希望,初步筹划各村带领贫困户开展高品质富硒木耳产业,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

同时,扶贫工作组还不断创新发展生产、转移就业、金融扶贫、商贸经营、资产收益和实施保障兜底等帮扶模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确保大埔县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

另外,在借助海珠区人才、资金、资源优势下加大工业投资,今年1—6月份,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新投产工业企业1家,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园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9亿元、增加值3亿元、税收1.5亿元。

找准症结??

精准发力拔掉“穷根”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在笔者走访贫困村中,时常听到村干部这样的感叹。好干部会从“扶技”“扶智”等多方面着手,一步步找准“穷根”症结,再一步步予以解决。

大埔县茶阳镇古村是客家山区的一个贫困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在村里的大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因灾变贫、因病返贫、因家庭变故致贫的现象突出。

去年九月,海珠区南华西街道办事处对口帮扶古村的驻村干部张楠在整理古村贫困户子女在校资料时,发现一名叫曾细妹的孩子没有交回《在校情况调查表》。张楠立即向村干部了解情况,原来曾细妹辍学到东莞打工了。

“对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接受教育还是辍学打工,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我必须帮这个孩子重返校园。”张楠说。

经过连续3天的奔波,张楠通过与曾细妹的姑姑沟通,多次电话联系曾细妹做思想工作,并帮助她恢复因辍学取消的学籍。曾细妹终于重返校园,完成学业。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2016年5月至今,海珠区帮扶单位干部到户3917人次。在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中,这群扶贫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来时的承诺——帮贫困户脱贫,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两年多时间,驻大埔县的扶贫干部通过入户,详细了解贫困户具体情况,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对贫困户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主要打算和诉求进行了心贴心的交流。

为全力做好贫困户“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工作,海珠区35个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达1092.6万元,在教育保障方面,扶贫干部通过帮扶单位自筹、引入社会爱心机构等方式,多管齐下,对贫困在读学生给予助学补助,惠及1121名贫困学生;在医疗保障方面,为建档立卡年满60周岁贫困人员统筹办理养老保险,为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购买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在住房保障方面,2016至2017年度共完成住房改造923户。

激发内生力??

摒弃“等靠要”成为致富带头人

就业帮扶,是实现稳定长效脱贫的关键。在结对帮扶之初,扶贫干部表示,不少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扶贫工作组入驻大埔两年多来,这种状况有了明显改变,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不等不靠、苦干实干、自力更生,从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

张大叔曾是大埔县茶阳镇恋墩村的一名贫困户。近期他刚搬了新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着自己养的猪一天天长大,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干劲。2016年5月前,张大叔家全年收入不超过1万元,因为妻子体弱多病,儿子精神异常,一家人指望着他微薄的收入谋生,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精准扶贫开始后,驻村工作队决定帮助张大叔发展种养业。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第一时间落实扶贫资金解决其猪舍、猪苗、饲料问题。在一家人的翘首期盼中,经过努力,去年年底,几十头肉猪出栏售卖,家庭年增收7万元。

养猪成功后,张大叔也变得自信起来。在帮扶资金支持下,看准市场发展多种经营,他主动扩大了烟叶和蜜柚的生产规模,不仅如此,张大叔还带动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一起研究市场方向搞种养,今年预留了几亩地准备种植木耳。经过半年多摸索实践,张大叔早已从种养门外汉成了半个“土专家”。在其示范和带动下,恋墩村贫困户开始行动起来,一户一策的外在驱动和贫困户的内在动力相结合,终于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生根开花。张大叔也从村里的贫困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现在日子好了,但是身边还有很多人没有脱贫,我要尽力帮助他们。”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仅靠扶贫干部,贫困户没有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等到我们离开,这个地方发展还是有问题。”钟信生说,为把当地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今年初,扶贫工作组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推动县里出台产业、就业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力求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建立稳定长效脱贫机制。

截至2018年6月,扶贫干部已组织成功外出务工或在本地务工人数为1047人,成功就业率占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26%。开展农业、就业培训3700人次。

新闻推荐

广科师生开展暑期“三下乡”

近日,记者获悉,广东科技学院于7月7日-7月16日开展了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年,该院共组建了9支队伍近400名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