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规范化卫生站 引不来村医成“空壳” 梅州市有193个村无医生,乡镇卫生院缺编率超三分之一

南方农村报 2018-07-20 22:19

中井村卫生站建成大半年,至今闲置。文/图南方农村报记者王磊

“没人打理,门口的草长了一茬又一茬。”望着村委旁崭新的卫生站,大门紧锁,无人坐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中井村村委委员黄德珍叹息道。该村20多年来一直没有村医,本想通过新建规范化卫生站“筑巢引凤”,结果没引来医生,村委却因此背上了债务。

早在2015年,广东省就出台了《广东省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村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原则上1个行政村设置1间村卫生站,每个村卫生站至少应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力争3年内完成村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工作。三年过去,许多地方公建规范化卫生站建好了,却成了“空壳”,村医空白问题依旧难解。

缺村医

一镇有21个“空壳”卫生站

崭新的标牌,铺满蓝白色瓷砖的外墙,远远望去,中井村卫生站颇为简约雅致,只是门前长满了荒草。站内干净整洁,设有诊断室、注射配药室、家庭医生签约室、药房等,但都空空如也。自从2017年11月建好后,该卫生站大门便一直紧锁,墙上悬挂的宣传栏中村医一栏也是空白。

中井村支书沈祝珊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中井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收入一年只有3.5万元。村里之前没有卫生站,村委花了3.81万元从村民手中买下了地块。新建卫生站总计花费20万元左右,财政补贴了11万元,其余费用由村集体承担,为此,沈祝珊和其他村干部垫付了五万多元。目前仍拖欠施工队4万多元,需三年内付清。“建成半年多了,一直没有医生过来。”沈祝珊无奈道。

没有村医的苦,黄德珍深有体会。她的孙子2岁时,有天夜里12点半突然呕吐,不得不连夜找人开车送到镇卫生院,“要走近20公里的山路”。黄德珍介绍,中井村有630多人,常住人口300多,其中一半是老年人。没有村医,村民看病不得不跑到镇上或梅县,“因交通不便,村民不舒服都是能拖就拖。”

无独有偶。距离中井村2公里多的松口镇下井村,崭新的卫生站同样大门紧锁。村民沈大哥告诉记者,下井村有800多人,常住200多人,多为老人。“村里没有村医,只有一个没有行医资质的村民开了间小诊所,平时治些感冒发烧的常见病,“但很多村民也不放心找他看病”。

在梅县,像中井村和下井村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据梅县区卫计局副局长梁碧梅介绍,该区355个村,除镇卫生院所在地外,共建有305间规范化卫生站,其中30多个是村医空白村。松口镇40多个行政村中,新建卫生站13个,改建30多个,其中21个村卫生站是“空壳”。

后继乏人是村卫生站的另一种命运。梅州市卫计局医政科科长汪永光介绍,梅州市2042个行政村中有193个村医空白村,执业村医中超过60岁的有700多人,而近些年,医学院校毕业生注册为乡村医生的仅100人左右,缺口较大。

招人难

降低准入门槛仍无人应聘

“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诊疗量很大。”汪永光介绍,2017年,梅州全市总诊疗量2131.9万人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等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量达1442.1万次,占了全市总数的2/3以上。

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梅州市在广东率先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示范镇”创建活动,并把村卫生站升级建设工作列入2017年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投入约3亿多元开展公建规范化卫生站建设工作。截至2017年底,梅州市应建的1888个村卫生站已全部实现公建规范化建设。

相比之前无规划、基础设施差的村医自建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卫生站实现了外观标识统一,内部功能科室设置规范,基本医疗设备配备齐全,面积基本上都达到80平方米以上,村医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最大的短板是缺人,很难引进医生到村卫生站执业。”汪永光坦言。

按规定,新进入村卫生站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而梅州市2500多名村医中,只有六七百人持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为此,梅州市降低村医准入条件,聘用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中专医学毕业生(符合参加执业助理医生资格考试的条件)到村卫生站工作,在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执业,五年内没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予以解聘。但仍鲜有人来应聘。“有个兴宁卫校毕业的医学生,我们劝说了半天,他还是不愿意来。”松口镇卫生院相关负责人无奈道,新招聘的村医这几年也走了好几个。

为了解决卫生站缺人的问题,当地也尝试让镇卫生院医生挂靠村卫生站,下村为村民服务,但效果甚微。下井村卫生站便有一位松口镇卫生院的医生驻点,但一个月只下来两三次,简单做下体检、慢性病寻访,无法解决村民日常的看病需求。“镇卫生院也缺人,医生护士平时都是连轴转,根本无暇顾及村卫生站。”梁碧梅说,梅县区桃尧镇卫生院的招聘信息在网上挂了3年,一直没人应聘。据统计,梅州全市乡镇卫生院的缺编率超过三分之一。

此外,梅县区鼓励那些到了退休年龄但身体条件较好的老村医继续坐诊,但省每年补助给村卫生站的2万元无法拨付给他们。“这让有些老村医心里不平衡,不愿干。”梁碧梅说。

提建议

培养本地村医实现镇聘村用

与中井村、下井村的“空壳”卫生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梅县区新城的程江镇扶贵村有7个卫生站多名村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平衡。村医也在“用脚投票”。

梁碧梅介绍,村医收入主要分三部分:一是省财政补助,自2017年起每个行政村每年补助2万元;二是公共卫生补助,按服务人口和项目数量补助,“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是55元,许多村医没能力做那么多项服务,只能拿其中的5-10元”;三是诊疗费,与接诊量直接挂钩。“目前农村常住人口少,业务量不大,很难养起一个村医。”

与此同时,村医的养老问题也尚未得到解决。廖承业在松口镇洋坑村卫生站工作一年多,服务1800多名村民,一年收入约三四万元,但养老一直是他的“心头病”。“我们必须自己买养老保险和医保,一年需近六千元。”廖承业表示,希望财政能解决村医的社保问题。对此,梁碧梅回应称,“这需要省级层面统筹考虑,光靠地方很难解决,财政压力太大。”

汪永光则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把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管理,实现镇聘村用,由财政对其兜底保障,解决待遇和养老问题;通过统一调配、轮岗培训,提高村医业务能力;同时,国家也要加快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分级考试的探索步伐。“偏远山区村也可通过村集体派人参加乡村医生培训,执证上岗,培养本地村医人才,兼顾家庭。”松口镇卫生院主要负责人建议。

新闻推荐

梅州市第九期清华企业创新驱动高研班开始招生 将选送百名优秀企业人才免费进修

日前,笔者从区委组织部获悉,根据《梅州市2018年干部人才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梅州市委组织部决定联合清华大学,依托市委党校,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