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党建引领实施生态富民兴村战略让村变美民增收 以点带面兴产业 乡村振兴方向明

梅州日报 2018-07-09 14:08

●本报记者李跃

见习记者傅思林

特约记者朱双玲

“今年我种了2亩红辣椒,年收入大概2万元。现在住进了新房,冰箱、电视都有了,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现年65岁、家住平远县上举镇八社村赤城自然村的贫困户邱志奎高兴地说。

在平远,像邱志奎这样在产业发展中脱贫奔康的例子正成为常态。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为各地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强调,梅州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平远县正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集聚优势,以实施头雁工程为牵引、建设生态富民带为支撑、全域推进环境整治为抓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一幅乡村靓、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宜居

干群有劲头 村庄有看头

如今走马平远,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穿村接户,白墙灰瓦农家屋和仿木与石头围建而成的荷花池一起置身于青山绿水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山居画卷。不少村民正在田间地头采摘红辣椒,用行动诠释悬挂在池塘中央“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

记者日前在省定贫困村河头镇向阳村采访时看到,昔日贫穷落后、脏乱差的村庄,如今变得美不胜收:拆了危房、清了河道、建了广场,还利用废弃的土砖土瓦、陶罐、石磨盘等点缀在村道两边,打造了一条原汁原味的“向阳村道”。记者了解到,向阳村在一个月内吸引了逾3000人次前来学习参观。

在向阳村生活了60多年的村民林育兴感叹自己遇上了好时代。前不久,他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每天饭后,固定到村里的广场散散步、跳跳舞,还通过健身器材锻炼身体。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该村党员干部的带领。

时间倒回2017年8月,向阳村启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开始新农村建设。这清拆工作虽好,但刚开始仍有不少群众抵触。“我们通过村民理事会和党员干部带头拆、实行党员包户等制度,挨户上门动员群众清拆,还边拆边建设。”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志坚说,看到党员干部都带头拆,村里建起了漂亮的公园,村民也纷纷要求赶快丈量赶紧拆。80岁的陈士达老伯说,他家的杂房、猪舍便是在党员示范带动下拆除的。现在,小车能通到他家门口,房屋周边环境“颜值”高,生活舒心多了。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广大群众自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远县许多村庄“焕然一新”。现今,该县有158个自然村完成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拆旧复绿33.9万平方米,改造外立面31.5万平方米。

产业兴旺

村民有甜头 农村有奔头

中国传统村落——泗水镇梅畲村森林覆盖率达92%,耕地面积2600亩,曾盛产凉粉、禾米稻等。去年,该村借助这些资源优势,成立农旅公司,与客天下公司一同打造平远梅畲田园综合体。

记者日前走进梅畲村看到,由原梅畲冬青小学按照吊脚楼风格改造的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已完工,不少木工正在装修内饰。河道两旁,统一身穿灰绿相间着装的农耕服务队正在清理河道,不远处还有人在梯田里开垦复耕,每个人言语间都带着笑容。

“农耕服务队队员和木工基本都是本村村民,约有80人。人手不够时,还会从成文、大畲等周边村聘请,每月收入有3000元到5000元不等。”梅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洪说,以前,该村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外出打工,很多农田被弃耕。现在打造田园综合体,村里变景区了,荒废的农田也复耕种上了高禾谷、凉粉等,以订单农业的模式对外销售,不少村民开始陆续返乡工作。

沈德英和他妻子就是返乡村民。“我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开微耕机每天收入160元,公司还会帮忙买意外伤害险,不比在县城工厂上班差,还能照顾家里。”沈德英笑着说,现在他们夫妻俩合起来每个月起码能有六七千元收入,每年还有土地分红,日子越来越好了。

这是平远县依托镇村资源禀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带动群众致富的实践样板之一。记者了解到,平远谋划了以建设生态富民带为支撑的乡村振兴蓝图,重点推进差干旅游特色小镇、八尺酒业特色小城镇、仁居威华茶博园等项目,打造华清园、新大地、飞龙、金穗等休闲农业综合体,并引导各个镇村根据自身不同的基础发展新型农业,包括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现代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绿色经济。

如今,平远大地正用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越写越精彩。

(相关报道见5版)

新闻推荐

高考平稳顺畅 考务保障有力

6月7日上午,梅州市副市长、市招委会主任张晨和省教育厅巡视组到梅江区进行巡考。从巡查情况看,全市高考首日平稳顺畅,考务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