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绿色发展引领者 推动高质量发展 梅州召开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梅州工作新局面
梅州城区一江两岸鸟瞰图。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新定位,新起点。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即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发展新格局。这赋予了新时代梅州新的定位,对梅州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日前,梅州召开了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总结运用“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成果,深入分析梅州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梅州重点工作,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梅州工作新局面。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推出“聚焦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特别策划,敬请垂注。
6月28日,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梅州重点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梅州工作新局面。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从解决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出发,提出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其中,梅州属于生态功能区。此次全会的召开,为把梅州建设成绿色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家园指明了方向。
“梅州作为广东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我们一定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落实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市委书记谭君铁在会上表示。
新定位
建设粤东北重要生态功能区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明确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
根据这一考核制度,土地产出、研发投入、单位能耗、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等指标权重增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县不再简单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指标。
“考核指标的变化,不是说不需要GDP了,而是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GDP。”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丘东涛认为,梅州的产业底子薄,因此在产业的选择上要考虑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主导,“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提出"生态富民强市产业",这个定位准确,要围绕这一目标努力”。
立足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按“一区两带六组团”的发展格局,梅州市第七次党代会对市域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城乡规划建设等明确了指导意见,新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近年来,梅州以构建现代交通和信息基础为支撑,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主导,致力提升城镇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厚植生态人文优势,绿色发展基础有效夯实。近几年来,梅州全市空气、水质达标率稳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山水自然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城乡特色之美、产业生态之美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新战略呼唤新作为。梅州作为广东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如何将良好的生态转化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谭君铁在会上表示,一定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落实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把握新机遇,打破思维定势、改变路径依赖,“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研究谋划发挥区域功能和发展生态富民强市产业上,努力把梅州建设成绿色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家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践表明,当盲目做大经济总量的“跟随者”,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了。
“我们要树立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观念,树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观念,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观念。”谭君铁表示,梅州要由原来单一发展模式的“跟随者”转变为生态功能的“引领者”,以功能区为引领,建设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作为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梅州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创新驱动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的粗放型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集约型增长上来,破除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障碍?此次的市委全会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会议提出,梅州要对标对表更高更严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一区两带六组团”建设,进一步优化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形成点上高效开发、面上共抓保护的发展格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是关键之一。针对梅州自主创新氛围弱、体制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等“卡脖子”的问题,会议要求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梅州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主动参与全省产业分工,对接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需求,依托山水人文资源,做足生态文章,释放生态红利,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强市产业。”会议指出,要培育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并抓好现代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短板制约梅州加快发展,影响梅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因此,会议强调全市要聚焦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振兴,以城带乡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确保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五年见到显著成效、十年实现根本改变”。
梅州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闭门造车”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推进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以深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会议提出,梅州要加强与汕潮揭、赣南闽西毗邻区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梅州社会治理一直走在广东前列,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是梅州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高水平建设平安法治梅州的具体措施。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对此,会议强调,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是梅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担当之责、严实之态、精准之策和有效之举,采取超常规的办法举措,扎实完成三大攻坚战。”
新担当
锻造新担当新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
建设生态功能区,争当绿色发展引领者,必须有一支适应新时代,具有新担当新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
会议强调,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干部队伍。要毫不动摇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鲜明树立鼓励干部担当作为的用人导向,为梅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949年,国民党胡琏兵团窜入梅县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张荣娇紧急召集十几名男女青年,在她家灶房用大锅一边煮水一边烧毁文件,有效保护了党组织……”在梅江区三角镇乔琳公祠,老党员张伯娓娓讲述乔琳公祠的红色故事和人物事迹。
据了解,乔琳公祠曾是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的“夜校”,如今建设成为市级“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镇级“新时代讲习所”。自4月底挂牌成立“新时代讲习所”以来,已有逾千人次到此参观学习。
目前,梅州正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建设,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使之家喻户晓,凝聚新时代推动新发展的磅礴力量。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其他基层组织和各方面力量的全面领导,坚持惠民政策、惠民服务、惠民举措由党组织宣传、推动、落实。
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队伍,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共梅州市委关于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干部队伍的决定》,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让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让位子、摘帽子,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轻装上阵,撸起袖子加油干。
■对话专家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丘东涛:
实行差别化政绩考核制度更符合梅州实际
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路径,要求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梅州工作新局面。将良好生态转化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梅州工作的重点。
绿色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家园是梅州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将如何实现?还有哪些短板需要弥补的?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丘东涛。
南方日报:根据省委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明确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对于这个定位,您怎么看?
丘东涛:此次全会内容中,我认为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明确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对于土地产出、研发投入、单位能耗、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等指标的权重加大,这是之前所没有的,相比来说更细化了,操作性也更强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再简单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指标,这体现了科学性。
考核指标的变化,不是说不需要GDP了,而是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GDP。梅州的产业底子薄,因此在产业的选择上要考虑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主导,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提出“生态富民强市产业”,这个定位准确,要围绕这一目标努力。
梅州既然属于生态功能区,在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偿机制方面应该会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出台,应该充分利用好相关的政策和机制促进发展。
南方日报: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推动梅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您觉得梅州应该补哪些短板?
丘东涛:首先是要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目前的体制机制老旧、不够灵活,干部队伍存在思想落后等问题,必须深化改革,这是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根源所在。
其次是人才短板,建议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制定更完善、更优待的政策。还有是项目短板,梅州存在“招得来,留不住”的现象,缺少优质项目带动经济发展。服务短板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为什么好的项目留不住,这与我们的社会环境有关。政府部门的服务虽然好,但是项目发展所需的现代服务业跟不上,风投、产业链等跟不上,企业是无法在这里安心生产的。
最后一个我认为是产业体系的短板,梅州的传统产业目前的情况是挑不起大梁,六大支柱产业的科技投入低,抗风险能力弱,产品较低端,因此必须要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来切换动能,朝着创新、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通讯员辜昀玥
新闻推荐
6月20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正式发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达到国家卫生计生委《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