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创新理念办校 擦亮教育品牌 构筑幸福新城 梅县区聚力擘画教育蓝图提升城市品位内涵
撰稿:刘洪桥 曾健锋 王雅 温锡良
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分校、新民小学将于9月开学启用,共新增学位4200个;明年将扩建梅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德兴小学、扶大宪梓中心小学,拟新增学位5400个;全力推进民办华师附属小学、华南学校和友华执信学校建设……走马梅县城区,各大教育建设项目动作频频。
近年来,梅县区推动教育扩容提质及教育领域改革,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对内提升公办学校,对外引进优质民办教育,着力促进城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逐步构建起与梅县区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让市民不但能够“读上书”,更可以“读好书”。
校园扩容提质,破解学位刚需
“今年秋季,我区城区小学一年级入学登记人数为5339人,按照招生计划,城区各小学(含教学点)计划开设班级92个,因此,平均班额将近60人,个别学校平均班额接近65人。根据城区小学各年级学生数预测,三年后城区初中学位也将面临出现紧缺情况。”日前,梅县区教育局一份调研材料直指学位紧张的问题。
据统计,梅县区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4所,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二孩政策”的出台,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破解城区学位紧缺,该区采取新建、改扩建和资源整合等方式,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学位资源。
“为消除大班额及为市民提供优质学位资源,2014年以来,共投入18亿元新建、扩建城区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梅县区教育局局长冯治山说,尤其是2015年在新城西片区斥10.5亿元高标准建设的梅县外国语学校,不仅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000个,而且还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取得不俗成绩,成为梅县区教育品牌。
一串串成绩和数据背后,努力来之不易。“我区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梅州市梅县区未来五年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2018—2020)》,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使学校数量、学校分布、办学规模、服务半径更趋合理,促进城乡品质提升,同时通过部门协作、绿色通道等形式确保规划手续办理快捷高效。”冯治山举例,新民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分校都是通过部门协作、绿色通道,缩短各项手续办理时间,顺利施工得以在9月新学期启用。
除了政府投入外,为进一步满足家长和学生对教育多元化和优质学位的需求,梅县区还积极引进优质民办教育,逐步形式以政府为主导、依靠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近期已与华师附属小学、华南学校、友华执信学校3所民办学校洽谈,将尽快动工建设。”冯治山说。
招贤纳才引智,增强软硬实力
“梅县外国语学校教师学历高,全部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而且研究生比例高达23%,但缺乏教学经验,我们在全区范围内选拔一批特级教师与小学部教师"结对子",传授教学经验。其他学校也采用"送教"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梅县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温荣华说,教师成长事关梅县教育的明天,该区一直以来通过各种方式让年轻教师们和迅速成长起来,如梅县外国语学校教师陈琳在2017年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初中信息技术组决赛中荣获全省一等奖第一名。
这是该区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特写。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力量,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办学能力和水平。近年,该区一方面累计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邀请国内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前来讲学、授课,加强对校长、教师的培训。同时,还通过补助等方式,鼓励教师参加合法办学机构举行的学历培训,目前,该区参加学历提升的教师共有580人。另一方面积极实施高素质人才引进工程,面向全国招聘323名优质教师到中小学任教,暑假期间,还将招聘77名中小学教师到各校任教,为教师队伍增添新鲜的血液。
师资提升为建设优质和谐的梅县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该区还投入2亿多元用于改善全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并且按照教育现代化目标推进各校信息化建设,实现“校校有网络、班班有平台、师师有电脑、人人有空间”目标,去年成功实现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目标。同时,还不断深化教育治理结构改革,不断完善学校考核制度、落实校长负责制、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和发挥社会评价作用等,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厚植特色优势,擦亮文化品牌
“学校还设有体育文化节、外语文化节、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设有创意MV社、炫音社团、英文口语交际社、表演社等学生社团;开设手工DIY、影视文学欣赏、雅典政治、生活地理等第二课堂,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梅县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温元年说,艺术节期间,学校安排提前下课,让大家都能充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梅县外国语学校的外语和四大艺术节;梅县区华侨中学体艺强项是一大招牌;梅县区高级中学是国家级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各校都在素质教育、教学特色上有一块金字招牌。事实上,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该区在积极开展高校课堂的基础上,结合专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全面建设文明校园。
该区还大力抓好阳光体育和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在开展面向全区中小学生的篮球、乒乓球等竞赛活动,努力提升学生健康水平外的同时,还以网点学校的建设为龙头,引进一批专业队和职业队的球员到梅县区中小学校担任专职足球教练,带动全区中小学校园足球水平的提升。随着校园足球工作的不断推进,梅县区的学校在实现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年轻球员和爱岗敬业的教练员。目前,该区共有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3所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27所梅州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各级赛场上,都有着从梅县区走出去的孩子的身影。
教育带旺人气,托起幸福新城
教育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配套,承担着为地区聚人才、育人才的重任。近年来,梅县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以教育促进本地人才升级,以教育为地区聚人才,为该区积极构建“一城两带四组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贡献人才力量。
经过三年发展,梅县外国语学校已经从校园新秀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认可,也有效带动了西片区的人气增长。“教育配套是消费者特别关心的问题,不少有购房意向的家长们都青睐学校附近楼盘。”梅县富力城相关负责人说,得益于梅县外国语学校和即将开学的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分校,更多市民在择业的时候把眼光投向了西片区。不仅仅是富力城,梅县外国语学校附近地块也因为学校建成,聚拢了更多人气。对此,梅县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王勇也深有感触,“2015年刚开班时小学只有4个班,2016年8个班,2017年12个班,今年加上富力分校将达14个班。”
优质教育除了带动人气增长,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彰显教育对产城融合的推动作用。“这几年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为产业与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人才。”梅县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梅县区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开设有学前教育、航空服务、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近5年来,累计培养了15000多名实用性人才,其中,第一职业学校还先后与骅锋科技等企业联合办学,进行订单式培养,一定程度为企业解决招工难题。去年,梅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还积极争取团中央支持与北京百年职校联办了梅州百年职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提供全免费的职业教育。
优化教育强有力的吸纳能力,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梅县区教育的综合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也对梅县区域价值的化学作用将逐步显现。快速发展的梅县区,正吸引着来自各地的精英,梅县区教育则正在以日益完备的教育服务与面向现代的优质教育,为城市广纳英才,让人才聚在梅县区。
梅县区优质学位建设“三步走”
【链接】
●投入10.5亿元在新城西片区高标准建设梅县外国语学校
●协助富力地产在富力城建设一所标准化小学,增加学位1800个,计划今年9月交付使用
●拟投入2500万元扩建梅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新增学位1200个
●计划在新县城西片区规划新建一所2400人规模的初级中学,解决初中学位紧张情况
●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全力支持优质民办学校建设,新增一批优质学位
第二步:提质扩容促优
●投入7300万元把程江镇新民小学教学点扩建成区直属标准化小学,新增学位2400个,计划9月交付使用
●投入2300万元,扩建程江小学德兴教学点并将其升格为区直属小学,增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400个
●将第一职校西桥小区改造成区直属小学,新增学位1200个
●投入3000万元(不含征地),扩建德兴小学,新增学位1800个
●投入约4500万元(不含征地)扩建扶大宪梓中心小学,新增学位2400个
第三步:严格把关招生
●教育部门出台小学、初中、幼儿园等新生招生方案,明确入学条件,避免出现大班额,确保学生公平公正享受教育资源。
新闻推荐
近日,梅县区人武部组织全区民兵营长进行为期三天的集训,旨在提升国防后备力量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梅州军分区司令员杨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