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奋蹄四十载 喜看今朝再扬鞭
梅县40年砥砺前行,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朱日晖 摄
梅县人民向快乐幸福出发朱日晖 摄
梅县乡村绿水青山生机盎然 宋志锋 摄
文/ 黄蔚山 刘洪桥 曾健锋 王雅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40年,梅县区由一个农业边陲小城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经济社会、城乡面貌、民生福祉等方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88年1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务院批准梅县地区改设梅州市,同时设立梅县,2013年10月梅县再度华丽转身撤县设区,一艘崭新的“梅县号”迎风远航。
2018年,梅县区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设县30周年,这数十年改革开放的风雨进程中,在梅县历届班子的坚强领导、锐意创新下,干部群众戮力同心,敢闯敢干,自我革新,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今日之梅县,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梅县干部群众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跋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40年城乡巨变创辉煌
1988年,梅县还只是一个人口不过50万,GDP仅7.08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只有453元的小县城。如今,这座城市人口超过61万,GDP达200亿元,公路总里程超过2803公里,税收总额增至33.8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7.1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市第一,排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这一系列高位增长的指标,彰显了梅县改革开放丰硕的发展成果,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如果把视线聚焦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年,会发现梅县故事更是精彩纷呈。发展“颜值”更佳“气质”更优“含金量”更高,梅县不断给人惊喜、百姓不断刷新“梅县印象”。
“改革开放初这里是大片的农田,县城里汽车很少,能有辆自行车就很不错了,出趟广州要接近10个小时,我每个月的工资才50多元,现在的幸福生活我想都不敢想。”梅县区住建局退休干部刘伯站在梅县人民广场一脸感慨地说。
40年后的今天,繁忙的汽车客运站、奔驰的火车,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梅县已从单一的公路交通发展到纵横交错的城市立体交通,航空、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网络建设突飞猛进,成为粤东衔接珠三角、闽赣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总投资230多亿元的梅汕高铁明年通车后让梅县拥有更加优越的交通环境,搭上了全省乃至全国的高铁快班车,如此立体交通网络的建成和逐步完善,充分弥补了区位上的不足,有力推动了梅县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说起40年前梅县的工业,老梅城人脱口而出这三家“顶梁柱”:火柴厂、卷烟厂和涤纶丝厂,老人们称之为“两点一线”,是改革开放初期梅县的主要财政来源,也是人们对以往梅县落后面貌的总体印象。
40年时光飞逝,众多大项目大投资落地梅县区,投资110亿元的梅县富力城,五星级标准的昌盛豪生大酒店,顺利通过“三甲”评审的中山大学粤东医院,梅县外国语学校,喜之郎山水城,广东超华科技总部,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嘉元科技,数字化城管系统及25家高新技术企业……梅县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抢抓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以产兴城、产城联动、统筹城乡,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梅县新城,以城带乡,大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打造新型城镇化创新区。
40年不忘初心惠民生
如果要给40年梅县改革开放谱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最震撼人心的最强音。改革开放前,梅县百姓一天收入不过1元,人均GDP只有606元。如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30473元和17364元,梅县人均GDP增至3.69万元,城乡居民存款突破327亿元,成绩辉煌,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幸福感和满意度成色倍足。
改革开放初期,梅县的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百姓就医都挤到人民医院,医疗设备差、医护水平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非常突出。现如今,梅县以人民医疗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卫生强区为目标,深入实施健康梅县计划,中山大学粤东医院通过“三甲”评审,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大城市一样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投巨资新建或改建了305间标准化村卫生站,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大大方便基层群众就近就医。“现在县城有三甲医院、镇里有高水平卫生院、村里有高标准卫生站,以前想都不敢想……”来粤东医院就诊的吴大妈向记者说道。
梅县在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关心什么解决什么,需要什么提供什么,梅县历届班子不断提高执政本领,通过强化基层服务和城市管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医疗、教育、交通、住房、三农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赢得群众纷纷点赞,让人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记者走进梅县区行政服务大厅,大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在各类政府服务窗口前办事。“以前群众抱怨政府办事效率低,现在梅县区率先在全市实行区、镇两级同步‘一门式\’政府服务改革,让群众从以往‘办一件事进百家门\’变为‘进一个门能办百家事\’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改革切实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梅县区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夜晚,站在梅花山公园顶极目远眺,只见新县城灯光美轮美奂,建筑群流光溢彩,一座全国最大的圆形建筑——梅县文体中心显得格外靓丽。数年前,梅县新城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批好项目大项目进驻梅县区,新县城寸土寸金,成了“香饽饽”,政府把位于府前大道的大片黄金地段“让给”市民,用于建设梅县文体中心、梅县曾宪梓体育场和梅花山公园等,与早几年建好的梅县人民广场连成一片,成为梅县新城及市区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40年牢记使命再出发
40年来,梅县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今天的梅县已经成为全市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进出口总额均排在全市首位,税收总量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在粤东西北各县(市、区)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梅县区干部群众在新起点上继续前行。
40年后再出发,改革开放正成为新时代梅县大地上的奋进强音。梅县区围绕“三大攻坚战”,破题改革,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真正实现“河长治”,守护青山绿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梅县区将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上规上市,打造产业集聚地,推动创新创业孵化园和专利技术孵化园建设,努力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致力打造“山水梅县·客韵乡村”全域美丽乡村,让梅县区355个村庄焕发生机与活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仅2017年以来共筹集帮扶资金4.2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4万多个,2017年脱贫2139户6292人,目前已实现73%贫困群众预脱贫……梅县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矢志不渝走改革开放之路,继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当改革先锋,奏响时代乐章。
叶帅故里,美丽梅县,再度扬帆出发……
新闻推荐
岭南名医沈友权。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早上7时40分,沈友权出现在门诊大楼二楼心内科门诊部的诊室外,此时门口已排起了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