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返乡种茶 七成进城买房 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打造品牌,以茶富农
在丰顺高山茶文化节摄影大赛中,马山茶园获摄影者青睐,图为参赛作品《畲族阿妹采茶忙》。郑婉英摄南方农村报记者程胜涛彭辉
策划胡念飞黄婵袁雪燕
走进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除了连片的高山生态茶园,那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别墅”格外起眼,让人很难与当年那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联系起来。
马图村地处莲花山脉,海拔高达1000多米,素有“梅州高原”之称,是梅州最适宜种茶的地区之一。但马图村离丰顺县城60余公里,山路崎岖,山多耕地少,一度是知名的贫困村。
“茶叶给村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家家户户靠种茶大幅度提高收入。”马图村委会主任饶富活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大家在村里的房子建得越来越好,大部分人还进城买了房。”
马图村的变化是龙岗镇乃至丰顺县以茶富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马图村成功打造了“马图”和“马山”两个茶叶品牌,一批知名茶企成长,并以各具特色的多种经营模式带动全村种植茶叶近万亩,使马图茶叶实现了从零散、无序种植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茶叶价格从数十元一斤,上升到数百甚至数千元一斤。
“茶叶改变了生活”
马图村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大部分村民世代种茶。“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足,土质肥沃,适宜茶树种植。”饶富活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全村7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种茶,有七成村民进城买了房。南方农村报记者在马图村看到,梅州某高档小区在村里竖起了巨幅广告。
村民饶维造就是依靠种茶致富,他种有20亩茶园,年收入达20多万元,在梅城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大房子。“这几年茶叶越来越好卖,价格越来越高,大家的种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认为这一切要归功于当地政府和茶企对于茶叶品牌的重视与打造,“"马图茶"和"马山茶"在外面获了不少奖,知名度高,我们茶农的收益也跟着水涨船高。”
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马图村年产茶40万斤,产值6000万元,年收入超10万元的茶农有450户。
如今,闲时住在城里,忙时回村打理茶园,制茶、卖茶,成了饶维造和很多村民共同的生活状态,他们感慨“茶叶改变了生活”。据饶富活介绍,马图村下属自然村洋西坑村原多数村民外出打工,如今几乎全部返乡,一心种茶,“洋西坑的茶卖得好,种茶收入可观。”
茶企做优品质唱响品牌
实际上,马图村民种茶致富是近十年的事情。“十多年前,每斤茶叶只能卖30元左右,辛辛苦苦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钱,外出打工比种茶收入高得多。”饶维造说,因为山路崎岖,茶商一般不愿意前来收购茶叶,茶农只能靠肩挑走路到丰顺县城等地将茶叶卖掉,“又苦又累”。
“酒香不怕巷子深”,茶叶要卖出好价钱,就要靠品质和品牌。今年67岁的马图村民何火球最早意识到品牌的问题。2001年他创办梅州市马图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图茶业”),早早注册“马图茶”商标,进行高标准种植和工艺改造,然后背茶出山,不遗余力地推介茶叶,使马图茶名气愈盛。
2007年,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山茶业”)创立。不同于马图茶业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马山茶业主要由村里外出经商的乡贤饶富强投资,村委会参股,村民自由入股。马山茶业经理宋建龙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公司成立后,整合全村3000多亩高山生态茶园,在有机种植的基础上,打造现代化生产基地,在茶叶的产量、品质上发力,塑造品牌。目前,马山茶业已成为集茶叶分级采收与遴选、精加工与仓储等于一体的茶业全链条企业,也是梅州市龙头企业。
南方农村报记者了解到,马图茶业和马山茶业均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合作,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升茶叶品质。2014年,“马图绿茶”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茶企茶农共享茶红利
从零散、无序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马图村的茶叶种植一步一步实现产业化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各茶企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茶农增收致富。
宋建龙介绍,马山茶业采用的是“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在保护老茶园的基础上,筛选培育种植小叶种,扩大种植规模,有效整合了原有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模式,带动了周边近千农户种茶增收。同时,由于村委会入股公司,村委每年还可获得公司收益的五成,极大地提高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丰顺县龙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丰公司”)在洋西坑推行租种茶农茶园的模式,聘请属地茶农按照公司标准和技术管理茶园,公司统一采摘,统一工艺流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最终将利润的六成分给茶农,人工费另计。“虽然企业获得利润少,但减少了前期茶园开发的投资风险,让利茶农,和茶农共荣辱,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龙丰公司总经理朱勇腾说。
新闻推荐
读者陈先生:什么是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有什么区别?梅州市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市发改局:特色小镇是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