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钉子”官张正学: 三年驻村情系贫困户 扶贫路上甘当孺子牛

南方日报 2018-06-13 08:06

“张队,快进屋喝茶!”“张队,快来看看我们家灵芝的长势。”“张队,我也想养蜂,你觉得怎么样?”中午12点,室外温度已经达到37℃,如往常一样,张正学从早上8点就开始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

2016年5月,时任广州市委统战部经济处副处长的张正学,离开了省城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踏上了扶贫之路,这一去,便像钉子一样“钉”在了水美村。3年间,他串巷入户,与村民共谋致富策。如今,水美村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已从2015年的5070元增长到11600元,增幅达128%,两年间全村预脱贫47户155人。2017年,张正学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提名奖。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从省城到山区副处长成了扶贫队长

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水美村,记者见到了驻村工作队长张正学。高高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简简单单却整洁精神的装束,一谈到扶贫工作,他更是神采奕奕。干练、热情,这是张正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1968年,张正学出生于四川渠县,16岁那年他考入了空军39616部队,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开始了19年的从军生涯。退伍以后,张正学转业到广州市委统战部就职。驻村扶贫以前他是部里的经济处副处长,按照相关规定,身为处级干部的他原本并不用参加对口帮扶工作,但单位里几个科级干部都准备生孩子,因此分管扶贫工作的张正学便成了参加对口帮扶工作的最佳人选。

“接到消息时,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很想参加,关于扶贫一直有很多想法,终于有机会去实践了;但另一方面,家庭也很需要我。”张正学回忆,当时他刚刚把老父亲从四川老家接到了广州,正想尽孝却又要面临别离,同时妻子的身体又不好,丈母娘还因为脑梗住进了医院。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在张正学焦头烂额之际,是妻子赵红给了他力量。

“我的妻子也是军人,她对我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说不上达,但去参与扶贫也是一种行善积德,能帮几个就帮几个,家庭这边就由我来照顾。"”张正学说,出于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支持他,与此同时,张正学的老父亲也积极鼓励支持他去扶贫,就这样,张正学踏上了驻村扶贫之路。

2016年5月8日,刚到驻地的张正学就遭遇了两大考验:首先作为一个外地人,他得适应当地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其次,他在村里人生地不熟,也没有自己的房子,日常吃住都不稳定。然而,这仅仅是开始,紧接而来的精准识别工作更是让他倍感压力。

“当时一说要识别贫困户,村里的人都来报名了,我初来乍到,也不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张正学说,寻思良久,他决定召集所有有意愿评选贫困户的村民到村委,一个一个上台发言。“每个人我都问他三个问题,有多穷?为什么穷?想怎么干?台下这么多村民看着,他们也不敢胡说。”张正学说,靠着“述贫法”,很快确定出了一份大名单,接着他再按照名单一户一户走访调查。有趣的是,随着走访户数的增加,他还总结出一个识别口诀: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无读书郎,四看床上有无病人躺。“我还去问了村里卖猪肉的,谁富谁穷,他最有发言权。”张正学笑着说,就这样,难题迎刃而解。

首创“奖勤罚懒”扶贫机制贫困户收入翻番

为了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张正学每天6点起床,边锻炼身体边做好一天的工作计划,8点开始走家串户和村民拉家常,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建立贫困户收入清单,到了晚上他就在宿舍查看台账文件、学习知识,研究制定扶贫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张正学与村民们熟络起来,逐渐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发现了扶贫工作中的问题。

张正学说,以往扶贫干部直接把扶贫资金按人头打到贫困户的银行卡上,但一些贫困户并没有将这些资金用来购买生产资料,而是拿去买酒甚至打牌赌博,更可怕的是,贫困户们对这种“平均主义”甚是喜爱,因此也导致了“年年扶贫年年贫”。“如果只是按人头分钱,那要我这个扶贫队长做什么?”张正学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说到底,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贫困群众的紧迫感和荣誉感,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张正学说,通过“问计于民、问计于贤、问计于网”,他逐渐探索出一套扶贫新机制:按照“先干后补”的原则,一年两次对贫困户进行奖补。春季,按照种养规模进行第一次奖补,待秋收后,再以收成的20%进行奖补,同时设置奖补上限,并按奖补金额根据贫困户意愿奖励肥料、农具等生产资料,打破了帮扶平均化现象,激发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

张正学说,2017年5月村里就兑现了奖补,29户贫困户中有15户第一时间得到5000元的农资奖励。“村里有两妯娌一同到村养鸡合作社领奖品,弟媳养了2000只鸡得到5000元饲料,嫂子只养了100只鸡,才得500元的饲料,嫂子的脸当场就热了,马上表示下一批鸡苗到了要领养1000只。”张正学自豪地说道,有了竞争心态,大家都越来越肯干。

对此,贫困户丘秋香深有感触。“我老公以前不去干活,每天跟人打麻将,我看着都来气。”丘秋香说,后来参与了村里的扶贫项目,家里多养了800只鸡和三头牛,还扩大了柚子的种植面积。“现在忙起来我老公牌也不打了,就是要打也没人跟他打,大家几乎都有农活干。还是张队长的招管用。”丘秋香笑着说。

如今,水美村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已从2015年的5070元增长到11600元,增幅达128%,两年间全村预脱贫47户155人。

把驻地当故乡有热爱才有热情

除了工作和学习,张正学每天只能通过视频通话与家人联系,遇上忙时,一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广州。当被问及是什么让他在异乡坚守三年时,张正学沉思良久。

“来之前单位就承诺,驻村一年半后派其他同事来顶替我。”张正学坦言道,念及家庭他也曾萌生回去的想法,但正值扶贫攻坚阶段,他担心同事初来乍到接不上手。此时,恰好张正学“娘家”广州市委统战部领导来水美村检查工作,了解帮扶成效和贫困户的需求,得知张队要走的消息,贫困户们纷纷请求张正学的领导,让他继续留下。

“以前我总说"回广州,去梅州",现在不知不觉已经变成"去广州,回梅州"。在水美呆了一年半,吃过百家饭,这里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张正学说,除了放不下扶贫工作,他更舍不得村里的“亲人”,因此,他也毅然选择继续留在村里。

为了感谢张队,贫困户们都把自家的农产品往张正学家里送,就连平时村里最难缠的贫困户,都三番五次上门送柚子。“我在村里开会,他就蹲在角落等我,开完会把一袋柚子塞给我,我没收。第二天他又去镇里扶贫办找我,没找到又来村里找我,最后我都婉拒了。”张正学说,面对贫困户们的报答,他很是感动。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在水美村,张正学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每天都像打鸡血一样充满了热情,有想法也有执行力,这点我们镇村干部都很佩服。”“如果要选水美好人,我只选张队一人。”“毫不夸张地说,是他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们一家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谈起这位张队长,不管是镇村干部还是贫困户,满口尽是夸赞。

如今,水美村的环境美了,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而张正学的皮肤黑了,头发也斑白了,三年驻村扶贫路,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成绩和人们的称赞,张正学认为这些只是自己职责所在,本来就应该做的。“把驻地当故乡,有热爱才有热情。”张正学说。

新闻推荐

梅县警方29项安保服务措施护航高考

梅县警方设立安保服务站,现场受理、快速处置涉考报警求助。李广锋摄今年高考,梅县区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采取诸多措施服务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