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力量 梅州推动新乡贤、新农人返乡下乡,乡村振兴热潮涌动

南方日报 2018-06-13 08:06

大埔县大麻镇小留村,乡贤出资建设家乡,让村民住上别墅。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新农人”运用互联网开拓销路,为农业发展插上“翅膀”。受访者供图

炎炎夏日,在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近期,随着生态葡萄、瓜果蔬菜相继成熟,三圳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畅游田园风光,亲身采摘品尝,体验独特的休闲农业乐趣。

“近年来,游客越来越多,农产品也卖得好。”九岭村村民黄姨说。去年黄姨把家里的田地流转,自己到当地农企工作,成了“上班族”,“现在每月工资近3000元,还有租金收入,比之前实惠多了。”

黄姨所在的企业,是“新农人”返乡创业之作。近年来,“新农人”返乡创业渐成热潮,一大批“新农人”前来梅州市投资兴业,给传统农业注入了新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梅州市打好“亲情牌”,念好“引才经”,新乡贤、新农人等新力量“下乡”,改变了一个个村庄的面貌,给小农户带来了奔康致富的希望,乡村振兴热潮不断地涌动。

新乡贤

用智慧爱心反哺桑梓

绿秧平,烟树远,村落声喧。

夏日傍晚,走进大埔县大麻镇小留村,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在树下蜿蜒,一排排客家特色的别墅群错落有致。不远处,广场上孩童们玩得不亦乐乎,老人们缓慢地散着步。

在这个现代化气息浓厚、独具客家乡村特色的村庄,每逢周末,慕名前来的游客不在少数。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是十里八乡出名的贫困村,房屋失修,年轻人大量外出,一片破败凄凉。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小山村变得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郭老板。”指着墙上的“旧貌图”,51岁的村民叶姨向记者当起了讲解员,“之前的(房子)是瓦房,一下雨就漏水,现在住得舒适了。现在的三期别墅是三个郭老板分别出资建成的。”村民郭育义表示,“郭老板”不仅是送新房,还送家具。

那么,“郭老板”是何许人也?在走访中,村民告诉记者,“郭老板”是村里三位乡贤的统称。因为大家都姓“郭”,几位老板比较低调,做了好事也不愿意宣扬,所以村里人都喊他们为“郭老板”。

“为了支持小留村的新农村建设,我们村的乡贤至今已投入1.5亿多元,分三期工程建设小留村美丽乡村。”小留村村委会主任郭闽义说,建设内容包括建别墅或套房,以及文化活动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休闲小公园、特产商店、十里荷塘、农家乐等公共文化休闲设施。

乡贤助力家乡建设,在大埔县并非孤例。在西河镇北塘村,乡贤筹资200万元建设北塘爱心大桥;茶阳镇党坪村外出乡贤丘凯牵头成立“大埔县绿保公益慈善会”,筹集资金135万元支持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桃源镇团结村乡贤计划出资1000万元改建新农村住房……

古之乡贤,曾在乡里教化风气、传承文脉。在文化之乡的梅州,今天的“新乡贤”正为家乡的发展奔走呼号、身先士卒,展现了心系桑梓、造福乡亲的赤子情怀,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一股强大正能量。

记者走访丰顺县时发现,在各村落随处可见竖着芳名碑的乡贤工程。一组相关统计显示:杜国龙为留隍镇环市下栅村新农村建设捐资3800多万元,李小平为石九牛头石村新农村建设捐资1500万元……

丰顺县相关人士介绍,丰顺县发动广大新乡贤支持参与家乡建设,仅留隍镇乡贤捐资建设家乡公益事业的总金额就超过5亿元。

不少乡贤主动身体力行。在凤凰山下、韩江之畔的留隍,正结合山地森林、温泉、滨水等资源,打造特色小城镇。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乡贤企业广东新南方集团和广东珠光集团,在国家4A级景区广东鹿湖温泉度假村、惠仁圣寺等基础上,打造“广东潮客小镇”。

“乡村振兴需要呼唤新乡贤。”梅州市委农办主任、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罗伟章表示,在城市化进程中,精英人才的外流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之一。乡村振兴要让人才回归,发挥新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文明乡风、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用智慧、爱心反哺桑梓。

新农人

为农村注入现代要素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在传统农业大市梅州,经历过市场洗礼、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农人”,连接起城乡,为村庄发展提供新思路。

沿着弯曲的山路,进入大埔县大东镇东光村,上千亩柚林郁郁葱葱。早年以餐饮起家的女企业家丘牡香,已在此默默耕耘了8年。

2016年,梅州市农业局公布金柚首批红名单企业,丘牡香的梅州万川千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万川千红”)一炮而红。由于坚守品质、科学种植,万川千红柚果受到各方青睐。“好产品不愁卖。”丘牡香表示。去年,百万斤的蜜柚不足一个月就销售一空。

“投身农业的终极目标是帮农民卖柚子。”丘牡香告诉记者,总是看到“果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的消息,感觉农民确实不容易。目前,丘牡香正谋划建立深加工线、电商销售中心和本土人才培训中心。农业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培养本地人才”不失为一条捷径。

在工作之余,丘牡香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关键是抓准方法,让贫困户有决心、有信心。”为此,丘牡香在“公司+农户”的做法上,采取“以奖代补”的机制,让贫困户自食其力。

近年来,类似丘牡香选择下乡创业的“新农人”日渐增多,其中不乏知识层次高、经营理念新、资源脉络广的青年才俊,他们以农为业、以农为乐、以农为生,将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带入农村,是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的纽带,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力军。

兴宁市,一家原本濒临破产的鸽子养殖场,在一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接手后,八年时间里变成了粤东最大规模的肉鸽养殖场,成为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这是“85后”返乡大学生陈伟波的奋斗史。

陈伟波是地道的兴宁市龙田镇人。8年前,陈伟波只是一个养鸽的“门外汉”。为了学习技术,他拜家乡的养鸽农户为师,还通过网络教学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位。随着技能不断提升,产量一路水涨船高,现在年销售种鸽苗和商品肉鸽200万只。

同时,陈伟波与镇村对接,带动乡亲脱贫致富。他摸索出一套“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与兴宁市龙田镇碧园、羊岭两个村的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提供种苗、技术培训、销售等服务。

目前,企业带动了龙田镇碧园、羊岭村有劳力的贫困户86户260人,2017年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陈伟波还创办了新农汇众创空间和金绿创业孵化基地,为许多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在兴宁市,张雪莲放弃了广州舒适安逸的生活,扎根山区成了“辣椒妹”;在蕉岭县,“80后”丘春兰离开深圳,一边过着田园生活,一边制作各类富硒美食,运用新思维卖出“网红食品”……

“梅州市有好山好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林伟君认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下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新下乡

干部回乡效力乡亲

今年2月,兴宁市径南镇东升村隆重举行了月形山乡村旅游区国家3A级景区揭幕仪式。这是兴宁市首个挂牌3A级景区的乡村旅游点。

走进月形山乡村旅游区,东山寺、古官厅、李花坡等景点和客家乡村、客家民俗等串珠成链。十年之间,东升村完成了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的“三步走”,从一个垃圾遍地、贫穷落后的山村蜕变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山村蝶变的背后,离不开退休干部曾超麟的帮助。曾超麟曾担任梅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退休后,他回到家乡东升村居住,为东升村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为此,东升村启动了“三步走”的计划。经过前期的整治,东升村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在曾超麟等乡贤的支持下,东升村村干部突破眼界的局限,邀请嘉应学院相关专家结合当地特色,将全村纳入乡村游范围进行规划,启动景区的创建工作。

兴宁市扶贫局局长刘尚芳表示,离退休干部有经验、有知识、有资源,回到农村参与建设,对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梅州各地积极探索,以乡情为纽带,发挥回乡干部在家乡的威望、社会关系、亲朋好友等方面的“熟人效应”,示范引领助推乡村振兴。

“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现在终于做成了。”在五华县岐岭镇荷梅村,村支部书记刘雪科说起这一年的变化,显得十分兴奋。

长长的河堤种上成排的绿树,透过清澈的溪水可见鱼虾,而在一年前,这条河还是垃圾入河、河水发臭,恶劣的环境让周边的百姓苦不堪言。

这些改变离不开“联村工作队”的出谋划策。在荷梅村村委会,会议室常常是座无虚席,村两委干部与五华县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冠鹏等返乡干部面对面交流,探讨各种村建难题,然后付诸行动。

“看到县里来的干部卖力工作,我们再不出力自己都不好意思。”荷梅村村民曾石新表示,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纷纷参与乡村建设。

在五华,有400多名干部和刘冠鹏一样,带着任务回乡。去年以来,五华县探索开展县直机关干部“回乡联村”工作,抽调县直机关干部到原籍村挂钩联系,把县直机关的资源带到农村。目前,累计接访群众1.2万多人次、走访群众1.7万多人次、解决问题320多个。

■记者观察

念活“人才经”谱写新篇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梅州市,新乡贤、新农人等新力量下乡,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当前,中国农村发展普遍存在着文化落后、思想意识淡化等现象,多是由于人才流失造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很多能人都转移到了城镇,导致农村发展后继乏力。

这种现象在梅州市颇为明显。那么,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靠谁来带头和实施?除了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推动和驻村干部的助力,更需要当地群众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发掘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在乡村振兴中,新乡贤、新农人等力量的加入,通过现身说法向乡亲们展示可见、可感的目标,能内聚人心、外塑形象,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蓝图。

新农人是产业兴旺的引领者。具有知识、眼光、技能的“新农人”,是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的纽带,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推动农业向现代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带动了农村创新发展意识的增强。

新乡贤是乡风文明的倡导者。品行端正、素有威望的“新乡贤”,有实力、爱公益,能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以新乡贤为示范,将重构乡土社会的文化依托、延续农耕文明、涵养文明乡风。同时,新乡贤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丰富了自治与德治的内涵,充实基层治理体系。

新乡贤是治理有效的贡献者。对于梅州而言,大量优秀人才沉淀在党政机关,机关干部、离退休干部等下乡“走亲”,不仅能为基层带去更多资源,还能培育农民的协同发展意识、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记者认为,在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的背景下,更需要果断采取措施破解人才瓶颈。一方面,要协同合作,共建共享,积极引导干部、老板、文化人等人才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另一方面,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乡村,激励各类人才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己任,在农村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同时,激活农民自力更生的创造动力,燃起群众创业创新的实干热情,形成农民自主、农村自富、农业自强的强大合力。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从长远看,乡村振兴力量源自农民,梅州市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让农民以主人翁意识、主人翁姿态,去建设美丽家乡、书写美好乡情,乡村振兴才会更加扎实、更加有力。

南方日报记者马发洲

通讯员肖铭浩刘君睿陈裕锋

新闻推荐

走进家乡的茶园 市南坛小学鼎峰分校四(2)班 王子夫

我的家乡在梅州,那里有连绵不断的山脉,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而就在这弯弯曲曲的山脉上面,有一座座碧绿的茶园。茶园,一眼望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