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筑师分享 医疗建筑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广东建设报 2018-04-16 18:02

?萝岗红十字会医院二期升级改造工程效果图

?家庭式产房设计

广东建设报记者马瑶 通讯员周伟逸

优秀的医疗建筑设计,能帮助患者保持愉快心情、尽快恢复健康,也体现了对患者的细致关怀。那么,医疗建筑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让我们一起看看专业建筑师的分享吧。

妇幼保健院设计:

形象活泼气质亲和

作为面向妇女儿童等特定人群,提供针对性专业服务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给人的印象应该是形象活泼、气质亲和。随着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全国适龄婚育妇女、产检妇女及新出生的婴幼儿数量大大增加,国家妇幼医疗机构迎来巨大的挑战。

为此,国家加大对妇女儿童医院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出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围产期保健、计划生育服务四大体系建设思路,整合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打破了原有的“保健+临床”办院模式。妇幼保健院的服务体系及学科单元,也由原来“按功能划分”更新为“按人群划分”。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建筑师吴嘉杰指出,新政策出台前,妇幼保健院建筑设计存在一定问题,如:与综合性医院差别不大,缺乏相关的专科指引,定位模糊、缺乏特色;以病患人群为主,保健人群为辅,病患人群与健康人群混合在一起,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以功能划分服务体系,就医流程不清晰。

新型妇幼保健院确定以孕产保健中心、妇女保健中心、儿童保健中心及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业务发展方向;服务重心由临床转向保健,保健门诊科室占比更大;且以人群划分功能分区,各类人群就诊区域尽量连续且路径最短。这些特点在建筑设计上提出了改进需要。

以该院近期承担的蕉岭县妇幼保健院的设计为例,项目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对妇女儿童的人文关怀。在功能布局上,采用中心化建设模式,功能分区明晰,临床与保健两大功能区相互独立,以挂号处、药房、食堂等共享区域作为分隔,避免健康人群和病患人群交叉感染。

在流线设计上,项目从门庭开始便利用不同路口或垂直交通进行分流,引导各类人群分流到不同区域,并为门诊综合、儿童保健、儿童病患、急诊急救、孕妇绿色通道、医护人员进出、后勤人员进出、污物处理、食堂进出等均设计了相应流线,满足医疗卫生需要。

在具体设计上,儿童保健中心设计了情景训练室、视听训练室、形象思维训练室等特色空间,布置活泼可爱的装饰,满足儿童的心智发育需求。妇女保健中心融合了门诊手术和妇科检查两大功能,医技科室结合保健门诊需求就近布置,提高使用效率;妇科检查、门诊手术则安排在私密位置,避免过多人流穿越,保障隐私性。孕产保健中心具有产科门诊、产科检查、孕产保健、产后康复等功能。产房设计注重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的区域划分,且新生儿科与产房区相邻并有通道相连,方便探视照料新生儿。

此外,项目还探索设计了家庭式产房,供产妇住院后使用并完成分娩、新生儿与母亲同室照护、接受短程或全程监护等。

“对于新型妇幼保健院的设计,要充分理解国家制定的四大部中心化建设理念,深入了解服务人群的需求。要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进行建筑平面设计,合理组合医疗功能和设计流线,注重特色空间设计。这样才能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得以彰显。”吴嘉杰说。

医养融合型建筑设计:

关注尊严体现关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建设老年寓所并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养老问题上,最突出的挑战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数量迅速增加,以及临终老人的关怀照料。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4000万,他们的养老及医疗问题直接影响一亿多户家庭。

广州中医药大学紫合(梅州)医院医养区的项目设计,借鉴了美国、日本、德国及国内上海等地的先进设计经验,对失智及临终护理单元的设计作了积极探索,体现对失智老人、临终老人的关怀,让他们的晚年活得更有尊严,体现的是“安慰建筑学”。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建筑师何龙介绍,在规划布局上,项目充分利用一期的千床医疗资源,实现无缝衔接的“医养融合”模式;在外部环境上,设计了环境清幽的康复无障碍花园,利用自然能力,通过声音、气味、阳光和水等方面的细节处理来充分调动人体感官刺激,尤其对于失智老人,起到减缓身体机能及认知能力衰退的作用;在内部空间上,项目组抓住了医养建筑与普通医院的差异,医养客户人群所需的护理专业性要低于医院,而且老年人之间有互相认识交流的需求。通过提高公共配套服务空间的设置比例,意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节点空间,如休息娱乐空间、餐饮空间、公共空间等,项目采取走廊式布局,注重走廊与采光的配合,设计配置交流节点空间,并避免走出房间门即是长通道走廊的空间设计。这种走廊设计能使老年人更快适应陌生空间,提供机会增加交流,使人产生归属感。

细节处理方面,项目设计了自动门等无障碍设施及额外的平面空间,方便轮椅出入移动;走廊上设有宽大扶手,方便老年人行动;浴室内部不设置阶梯,方便出入使用;浴室、厕所设有紧急呼救按钮和安全手柄,以备不时之需;房间用实木窗代替玻璃窗,防止失智老人误判而发生意外;房间内设有小厨房,营造居家氛围,弱化护理机构的观感。

“作为建筑从业者,医养型建筑除了可借鉴国外养老机构的优秀设计,重视对老年人的细致关怀,还需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切入,体现中国人对老年生活的独特理解,这样才能使这类型的项目真正‘落地\’,让国内的老年人更好地接受新环境。”何龙表示。

精神康复类医院设计:

与时俱进体现人性

精神病医院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科医院,无论从选址、服务对象、管理模式、医护方式、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对不同于综合医院或其他专科医院的特点。调查精神病医院的现状,可得出三点结论:一是社会对精神病医院带有偏见和歧视;二是病人及其家属会因患病而有“病耻感”;三是精神病医院发展缓慢,缺乏人性化设计。与之对应的是,居民的精神卫生需求被严重压抑,在患病率上升的情况下,就诊率却呈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0.74‰下降到2014年的0.4‰,造成了“患病不看病”的客观现实。因此,为精神类医院探索更人性化的设计思路相当必要。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建筑师吴思文认为,精神病医院内人群有以下需求:精神病人有认知需求、社交需求;医护人员有视线需求;探访人群有私密性需求。同时,三类人群都有安全保障需求。因此,精神病医院的设计,应从这些需求出发,在建筑空间、环境关系等方面满足需要。

吴思文介绍,近期该院承担的萝岗红十字会医院二期升级改造工程项目,致力探索更人性化的设计方案。用房比例方面,针对我国精神病医院用地面积紧张的现状,项目提出尝试建筑局部架空,利用架空层和顶层作为病人额外的工娱活动空间以及病人家属的交流空间,同时结合景观绿化,改善整个医院的形象气质。

病房设计方面,考虑到未来精神疾病的防治将积极与家庭看护相结合,病房条件要求有所提高,项目提出将部分多人病房进行改建,形成以三人病室为主,多人病室为辅的格局,并增设单人病室。

立面设计方面,将病房内的窗户突出外墙一部分,正面采用整片钢化玻璃,侧面开窗,并用铁丝纱窗进行防护。这种做法既能保证患者安全,又能增加房间内通风换气的效果,提高疗养环境舒适度。

探访人群需求方面,提出增加《精神专科医院建设标准》中未提及的功能用房——会客室,为家属探访提供私密场所,并配有双重门设置,防止病人逃离,加强安全保障;提出设置探视走廊,在设计上保障家属探视流线、病人流线、医护人员流线互不干扰,避免平时人群繁杂时产生混乱。

医护人员需求方面,检查室通过设计开侧门的方式联通各个诊室,既加强了各检查室的联系,同时为检查室内的医生设置第二出口,以防病人病情突然发作时对医生的安全构成威胁。护士站可根据护理单元病人的安全因素,分别设置开敞型、半封闭型、全封闭型三种形式,灵活对应相应片区。

“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疾患存在不少偏见和误解。传统的精神病医院,在建筑设计上也理所当然地采用冷漠、陈旧、禁锢、关押的方式和设施,给众多精神疾患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然而,作为建筑设计者,应在有限的设计空间里多从人性化的角度思考,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设计出优秀的医疗空间。”吴思文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