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大埔县: 推行“河长制” 做活“水文章”
大埔县水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文/图 黄蔚山 刘招迎
自去年9月份正式启动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梅州大埔县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推出多项工作措施,对建立河长制体系作了具体部署,实现县、镇、村三级河长体制全覆盖,制订并实施县、镇河长制工作方案。目前,该县水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饮用水源保护年均达到Ⅱ类水标准。接下来,大埔县将结合流域特点以“流域统筹、系统治理”为抓手,推动河长制全面落实,花开绽放。
三级覆盖: 实现河流“名花有主”
漫步汀江河畔,水暖春江映两岸的风光令人无限着迷,引人驻足的除了秀美江景,还有那树立的河长办公示牌,走近便可发现,牌面上清晰地标注着河道名称、河流概况、管护目标、县级河长、镇级河段长等信息,而这仅仅是大埔县202个河长办公示牌的其中之一……
据了解,大埔县河流众多,共有县级河流5条、镇级河流47条、48宗水库、170宗山塘。“在大埔推行河长制,除为各个河段标绘河流名录外,管制还需要不断细化,落实到人。”大埔县水务局局长张回里说道。据悉,大埔县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总河长建立领导小组,逐级细分,目前已成立县级领导小组1个、镇(场)级领导小组15个;设立县级河长5人、镇级河长165人,村级河长222人,设立各级河长办公示牌总数202个。
针对不同流域特点,大埔县分三个工作组,组织开展“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河段现状调查工作,制订河长会议制度、河长巡查制度、工作督察制度等三项制度,不定时开展巡河和督导,到2017年11月中旬,大埔县开展县级河长巡查10次、镇级河长巡查570次。省、市领导强调要增强社会各界保护河湖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河湖管理保护的良好氛围,实现“共治共享、共建共管”,以推行河长制促进河长治,确保“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智能管理:
搭建快捷信息渠道
去年10月份至今,大埔县共投入58.2万建设一套综合管理平台,其中包含智慧河长制综合管理平台web端、移动端、公众号、智慧河长制app1.0开发以及智慧河长制综合1.0管理平台等。“群众可以通过智慧河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及时报料流域信息,各级河长也可基于平台内手机地图进行河湖巡查,发现问题后在线完成问题反馈,并可实现日志填报,可谓极其便捷。”河库保护中心主任何开振介绍道。在后台,系统会记录巡河轨迹、巡河时间、巡河里程及相关巡河人,对各级河长工作进行及时监督。
据悉,目前河库保护中心正着手第二期提升智能管理系统,将进一步整合水利部门内部各系统,并纳入环保部门、城管部门、国土部门等相关单位,建立跨部门联合管理大平台,为河长制工作提供全面服务。
全面整治:
河流披上了“新衣”
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以来,大埔县扎实开展河湖管理保护,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整治,加强水环境保护执法,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运)砂,做好河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工作。其中,大埔县投入专项资金2600多万元,对汀江青溪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拆除网箱养殖户178户52万多平方米,动用专业打捞设施清理水浮莲4000多亩,沿河及库区水质在整治后明显好转。与此同时,加大巡查监管力度,组织人员及时拆除新增的网箱、拦河捕网等,并专聘人员定期打捞库区水浮莲及漂浮垃圾,巩固治理成效,现在水质都达到Ⅲ类和Ⅱ类水质标准。
旅游规划:
盘活水路经济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环境代表着形象,是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标志。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大埔县河流环境整体提升,改变以往部分河段受污染影响,导致脏、臭、乱的状态,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一河一风景”的独特风光。
环境好了,自然也就带动了旅游的发展。西河镇以漳溪河为主轴线,对北塘、东塘、黄堂、漳溪、东方五个村的资源、产业、设施等进行科学串联,有效整合,打造一条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文化展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
据悉,接下来,大埔县将以建设韩江(大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带龙头,突出梅潭河沿线5个镇旅游项目建设,结合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整合高陂、三河、大麻等镇旅游资源,把库区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盘活沿江水路经济,实现旅游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全域旅游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