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字头词语趣谈

汕头日报 2021-04-10 01:00

汕头西堤公园过番码头

■ 林伦伦

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的构成原因一是粤东沿海早年居民绝大部分是“靠海吃海”的“渔猎”土著,南澳岛象山上考古发现的距今8000年的石蚝撬等石器和各地的贝丘遗址就是明证。既然经常在海上捕猎谋生,也就免不了有漂洋过海到其他岛(后来是其他国)的经历,这就是所谓的“过番”。

古时候的中国,有自以为是地球中心的世界观:我就是“中央之国”,周边的部落或者蕞尔小国,称之为北狄、南蛮、东夷、西戎,再用一字以蔽之,那就是——番。

“番”字本来的意思是野兽的足掌,熊掌之类。它是个象形字,金文和小篆上半字像兽的指爪,下半部“田”字像足掌。后来被借用来指蛮荒之地,中国之外的部落或者国家。早期字也写作“蕃”,带“艹(艸)”字头,意思就更明显了。

“番禺”原也作“蕃禺”,或简称“蕃”。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广州象岗南越王墓铭文中有地名“蕃禺”。墓内出土了一大批越式和汉式的铜鼎,其中一件中原汉式铜鼎,盖上刻有“蕃禺少内”等等。有专家据此认为“番禺”就是指“岭南蕃国蛮夷之隅”。(有人则认为是古越语译音词而已)

潮汕话沿用了中原汉语的说法,也把外国称作“番”,并非“过番”到海外谋生以后才这样,而是本来就有的传统叫法,潮剧里“番邦”“番王”“番公主”“番营”“番将”“番兵”之类带“番”的词语多了去了。但有一些带“番”的词语,却确实是与潮人“过番”文化有关。例如:

“番畔”,指外国,俗语有“番畔钱银唐山福”之说。“番畔”与“唐山”对举,其义自明。“唐山”指中国(原因未确定),“唐”字白读为deng5(堂)。中国人叫“唐人”,中国城(china town)叫“唐人街”。有人认为,是大唐盛世的原因,所以称“唐人”,但为何“唐人”叫deng5(堂),而“唐朝”则叫tang5(虫)呢?想无(无解)!

到国外去(谋生)叫“过番”,“过”字大概就是“漂洋过海”的“过”(渡过),一段九死一生的风狂浪急、日晒雨淋的艰苦历程就这样给轻描淡写地一字带“过”了。歌谣《天顶飞雁鹅》唱道:“天顶飞雁鹅,阿弟有嬷阿兄无;阿弟生囝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背起衫包过暹罗……”也是一个“过”字!真的是“苦啊……怎一个"过"字了得”!

中国人叫“唐人”,外国人(土著)则叫番囝。初到番畔,环境恶劣:“人面生疏,番囝擎刀。” 外国女人则叫“番妹”(番囝妹)“番婆”,唐人在所在国娶的老婆,即使尊称也是“番嫲”(洋奶奶)。

到了后来,在“番畔”时间久了,“唐人”回唐山也被家乡人叫做“番客”了,当然不是说他是外国人,而是说他是从番畔回来者。而在番畔出生的华人孩子,偶尔也被叫作“番仔”。不久前看了一篇《从番仔到共和国外交官》的文章,讲的就是出生于泰国(故叫“番仔”)、父母籍贯普宁的陈端回国读书后参加革命,后来被任命为毛里求斯大使的故事。过番日久、年事已高者则被称为“老番牯”。

“番客”的“客”不是客人的意思,而是指某种人,如“香港客,无一千,有八百”,则指回家乡的香港同胞。还有“茶客”“食客”“水客”等词,“客”也是指某种人的意思,已有类聚义后缀的语法作用,略同于英语指人的后缀“-er”(如worker)。

从番畔寄回来的带有汇款的银信叫做“番批”。“番批”收到后,唐山家里托批局寄回去的信唐山本土叫“回批”,番畔则叫“唐山批”,因其来自唐山也。

外国话、外语则被叫做“番话”,俗语有“见着唐人呾番话,见着番囝嘴喎喎”,意思是见到中国人就猛飚外语,但见到真正的外国人时,则外语说不出来(不敢说)了。原先这是用来讽刺外语水平只有“半桶水”者。“喎”,潮音uê5(话5),“嘴喎喎”,张着嘴又说不出来话的狼狈样子。

阿拉伯数字1至10也被叫做“番囝码”,与本土的“番薯码”等数字写法相对应。

洋建筑,尤其是西式教堂,多被叫做“番囝楼”。旧时澄海西门有座建于1899年的哥特式天主教堂“番囝楼”,常常被澄海人作为指示方位的坐标。

从外国进口来的东西,基本上都被冠以“番”字,如缝纫机系列的“番车”(也叫钉衫车、tin7衫车)、番纱、番纱辚、番车针。过去时代潮汕农村男人的标配——水布,也叫浴布,澄海有些地方叫做“番幔”(潮音muan1,“麻1”),说明它原先也是进口货。

红薯、白薯之类,被称之为“番薯”或“番葛”(潮州府城话音变为“粉葛”)。俗语有“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意思是时间不同,局势已变,犹言“世事如棋局局新”。说到“番薯”,就想起关于“护国菜羮”(上汤红薯叶菜羹)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赐名的传说。有资料显示,红薯最初引入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常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首见红薯,发现是个充饥的好东西。于是,偷偷带回福建试种。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建灾荒,当地巡抚下令授予农民种植,当年大获丰收,渡过了饥荒,随后在全国各地推而广之。如此说成立,则“护国菜羮”始于宋帝昺的传说为“无厘头”。但有人认为,宋代之前,已经有种“薯”的记录。但那是什么“薯”,我不知道。

“番薯”之外,还有“番瓜”(南瓜)、“番茄”(也叫“番柿”,即西红柿)、番葱(洋葱)等。粤语则有“番荔枝”(即澄海之“林檎”、台湾之“释迦”)、“番石榴”(即汕头、澄海之“木囝”,潮州府城之“菝bhug8囝”,台湾之“芭乐”)、“番梨”(菠萝,台湾、福建闽语叫“凤梨”,有人则又认为“凤梨”不是菠萝,但都是从巴西引进的水果品种则是没有问题的)等。

动物也有叫“番”的,例如“番鸭”(种源来自外国的鸭子),与本土的鸭交配以后的鸭子,叫“半菜番”,有时也以之戏称番、唐“混血儿”。“番鸡”,指长尾山鸡,潮剧戏台上武将头盔上的两条长长的羽毛类装饰品,叫做“番鸡毛”。

还有一些进口的东西,不以“番”字来指明是外国的东西,而是直接以“荷兰”标示之,如“荷兰豆”(豌豆)、“荷兰薯”(马铃薯,也叫“甘茼”,有人说是马来语。北方叫“洋芋”等,也显示它是进口货)。这可能是从台湾闽语引入的,因为荷兰人曾经非法占领台湾长达数十年之久。有个别来自西方的东西,还直接以“红毛”冠之,如“红毛灰”(红毛塗)等。类似的一些引进的动植物,如“捷克猪”“砂拉越(番薯)”,则直接以引进的地名冠之。

新闻推荐

祭祖烧山近170亩 普宁一女子被刑拘

新快报讯记者黄嘉丰通讯员普应宣报道新快报记者从普宁市应急管理局获悉,该市一女子上山祭祖时违反禁火令,以明火祭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