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嫁” 被呵护的爱

宝安日报 2021-03-25 11:03

▲中年时候的父母亲。

▲母亲与父亲(二排中)与孩孙们合影。(作者供图)

张伟彬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年幼时,爷爷就与人下南洋谋生,结果一去渺无音讯,奶奶日盼夜盼都愁病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老二,父亲继承了祖传的手艺,成为一名合格的篾匠。除了在家做竹器用品,父亲还在外面帮人搭竹排、竹架等业务。成为篾匠前,父亲曾在广州打零工,身体不适,一病不起,幸好得到一个乡邻的悉心照顾才康复。在亲戚的介绍下,父亲到揭阳织布厂工作,能文能武的父亲,很快就从一线作业的蓝领工人成为工厂干部。

父亲与母亲的结合是经过家乡陈姓“长脚媒人”介绍的。尽管父亲年龄比母亲大了10岁左右,但黄埔军校毕业的外祖父却很喜欢性格好、有文化涵养的父亲,外婆也很看好这个成熟稳重的未来女婿。母亲年轻美丽,才18岁的她虽然不太愿意,但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她也只得含泪下嫁父亲。母亲婚后的日子很幸福的,父亲没有辜负外祖父的美意,信守承诺,结婚后像照顾小妹妹一样照顾母亲,几十年如一日。

婚后,母亲跟随父亲到揭阳居住,很快就有了第一个爱情结晶——我大哥出生了。揭阳美食给母亲留下深刻印象,每天抱着年幼的大哥完成一顿鲜美可口的肠粉渐渐成为日常。不愁吃穿的日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让很多人羡慕。本来父亲是有机会娶揭阳当地女子为妻的,那时有好几个当地漂亮女工追求他,但为了照顾只会听客家话的奶奶,父亲还是娶了家乡本地女子。事实证明,父亲的决定是明智的,几十年来父母的婚姻是幸福的,母亲与奶奶的婆媳关系是融洽的,家庭是和睦的。

物价疯涨的年代,父亲那份织布厂工资已难于养活多子女的大家庭,只得放弃织布厂“铁饭碗”,回老家重捡竹篾手艺,母亲及子女也可以帮忙创收。重新成为农民的父亲心甘情愿地与母亲一起在家过着耕种的苦日子。他勇挑大梁,吃苦耐劳,照顾母亲,努力呵护妻儿子女的好品质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记得生产队时期,父亲及大哥承包生产队耕牛造田的艰巨任务,母亲也成为生产队计分员兼仓库保管员,我家因此成为全生产队挣工分最多的农户。虽然后来由于生产队超支户太多,我家的结余工分没有兑现,留下遗憾,但父辈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优秀品德,一直让人感动。

父母的爱情,经历了风雨洗礼,经受了考验,老而弥坚。即便是断粮的艰难日子,父母还是顶住压力,迎难而上。

在父亲病重的最后几年时光里,母亲尽心尽责、心甘情愿照顾偏瘫的父亲,直到父亲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作者供图)

新闻推荐

有温度接地气扩大国际朋友圈 崇文化重亲情展现中国新气象老广贺春 传播岭南文化树立新品牌英日葡法德希腊印尼等10多种语言全球热播中华春节文化,仅10个视频精品海外

“中国好哨音”2021新春口哨音乐会首尝线上展演形式羊城晚报记者宋金峪实习生单宇摄记录各方基层人物的“家·节”系列融...

 
相关阅读